侯志英
(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泡子動監所 123100)
關節腫脹通常在一年四季均有發生。尤其是在一些管理條件不好的豬場發病率更高,如溫度過低和濕度過大的豬舍及通風狀態不好的豬舍發病率更高。豬群飼養密度過高也是引起本病發病率較高的因素之一。在臨床上可以引起豬關節腫脹的因素主要有3 種,分別是豬鏈球菌、副豬嗜血桿菌病和豬丹毒。
主要是由于豬飼料中鈣磷比例失調或者是鈣、磷含量不足引起的。正常的鈣磷比例為1.5~2:1[1]。當飼料中的鈣、磷比例失調時會出現營養性疾病,其中可能出現營養性關節腫脹。具體表現為關節腫脹變形,豬還表現彎腰和弓背狀態。
主要是由于先天性遺傳造成的豬關節腫脹和跛行等狀態。
外傷可以引起豬關節腫脹。如豬在飼養管理過程中出現外傷可引起關節腫脹,如扭傷和腐蹄病均有可能引起豬的關節腫脹和跛行。
有的風濕可導致豬出現關節腫脹和跛行。
一些傳染病可以引起豬的關節腫脹。最常見的有3 種:豬鏈球菌、豬丹毒和豬副豬嗜血桿菌病。
豬鏈球菌病是由于鏈球菌引起的一種急性人畜共患性傳染病。最近幾年,本病的發病率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發病病豬不僅表現為關節炎,還可見有典型的出血性腦膜炎和腦內膜炎。感染仔豬會出現下痢,如處于妊娠期的母豬感染會出現流產。近年來,引起豬鏈球菌病的病原主要是C 型和R 型豬鏈球菌。在臨床上以R 型的致病力最強。本病的發生通常不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但在天氣較熱的季節發病率稍高,如夏季和秋季。本病的傳染源為健康攜帶病原菌的豬和康復后攜帶病原菌的豬及發病豬。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是呼吸道、消化道和受傷的皮膚。
關節炎型豬鏈球菌主要癥狀表現為體溫升高,關節疼痛和腫脹,豬不能站立或站立不穩。有的病豬發病嚴重,表現為癱瘓、臥地后不能站立。通過檢查可見其有一條腿或幾條腿都會出現關節腫脹的情況。對關節腫脹部位進行觸摸會發現有波動感。有時還可見關節部位的皮膚增厚變硬,通常病程為2~3周。如果處于哺乳期的仔豬發生本病不利于吃奶,造成仔豬消瘦和死亡。剖檢發病豬可見在關節部位的充血和腫脹,甚至會有關節,軟骨等部位出現壞死,在關節周圍出現多發性化膿情況。有的病豬關節周圍皮下會有膠凍樣水腫。上次關節軟骨出現壞死,關節囊會有充血。關節液渾濁,并含有黃白色的塊狀物呈層奶酪樣。
豬丹毒是由豬丹毒桿菌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發病后病程多為急性豬丹毒病變,主要表現為腫塊型,當其病程逐漸延長,轉變為慢性的豬丹毒會出現關節炎型。本病主要是危害4~6 月齡的青年豬。患有慢性型豬丹毒的病豬表現為食欲下降和關節腫大、變形。病豬還可見疼痛和波形。甚至周身僵硬,不能站立和行走。病毒常見四肢收縮于腹部以下,呈現一種弓背姿勢[2]。本病主要危害豬不同的關節,對病豬剖檢可見。其滑膜腫脹,顏色變異,結締組織出現增生和白細胞進入。病豬關節液增加,表現為紅褐色。關節軟骨可能出現侵蝕。關節邊緣的骨骼出現增生,以至于關節不能正常彎曲。對于病變病程比較長的病豬可以從關節蔓延到韌帶,甚至是關節周圍的腱鞘中引起腱鞘炎。病豬關節處的淋巴結還出現明顯腫脹。
本病主要是引起2 月齡以內的豬發病。發病后的病豬主要表現為關節炎和呼吸道癥狀。尤其是對1~2 月齡之間的仔豬感染力最強。此外,公豬和母豬也可感染,但多呈隱性感染或表現為跛行狀態。本病的傳播途徑是通過直接接觸和呼吸道傳播,也可以通過消化道傳播。當飼養管理條件不良,如天氣變化過于劇烈、運輸和豬群密度過大及豬舍內環境過于潮濕等均是本病的誘發因素。通常豬場在接觸病原后幾天就可以發病。病豬表現為體溫升高,不能站立或站立時出現疼痛而發出尖叫聲。有的豬還出現顫抖和共濟失調等癥狀。通常病豬是四肢關節均出現腫大,有時可見病豬的可視黏膜發紺,病豬常會在側臥時死亡。有些病豬在發病同時還表現出腦膜炎的癥狀,進而出現肌肉震顫,麻痹和驚厥等癥狀。剖檢發病豬可見其主要是在心包膜、關節滑膜及胸腹等處出現化膿性炎癥或者是滲出。將發病關節切開表現為關節周圍出現水腫和發炎,其中關節液增多。病豬發生腦膜炎時也可見有化膿性滲出,導致脊髓液渾濁。病豬還可以表現為肺臟、肝臟和腎臟等器官出現出血和腫脹。病豬體內部分淋巴結出現腫脹。在病豬腹膜和腹腔臟器之間出現粘連。
當豬出現關節腫脹性疾病時,治療的總原則是在診斷基礎上對癥施治才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針對營養性因素引起的豬關節腫脹,應注重調節飼料中的營養成分,尤其是注重鈣,磷比例的攝入,使得鈣磷達到正常比例,同時要關注豬舍光照,并給豬補充多種維生素,尤其是VA和VD。補充劑量可以根據豬發病情況來確定具體添加量。如果豬是由于遺傳因素引起的,那么這種豬沒有治療價值,可以直接淘汰處理。如果是由于外傷引起的,可以用消毒藥物處理傷口,并對豬進行消炎處理,傷口通常使用過氧化氫或碘附消毒。還應在處理傷口的同時使用青霉素等廣譜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同時使用地塞米松等抑制炎性反應的強度。對于風濕型病豬,需要改善養殖環境,尤其要對豬舍進行防寒保暖處理。在天氣炎熱的季節做好通風換氣和降溫處理。在天氣寒冷的季節做好保暖工作。同時要避免豬舍內過于潮濕,及時清理豬舍內的糞便和污染物,對于傳染性因素導致的豬關節腫脹,應根據具體的發病病源進行對癥、對因治療。豬鏈球菌引起的發病可以對豬鏈球菌進行分離培養,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對豬鏈球菌進行藥物敏感試驗,通過藥物敏感試驗篩選最佳用藥。通常對豬鏈球菌較為敏感的藥物有金鏈霉素、頭孢噻呋、阿莫西林、磺胺類藥物及氟苯尼考等。由于在治療過程中病原菌容易產生耐藥性,在治療時劑量要充足。還可以采取輪換用藥和聯合用藥的方式。對于豬丹毒引起的關節腫脹可以采用青霉素來治療。或者采用四環素來治療。在治療中,磺胺類藥物中的磺胺嘧啶鈉或者是泰樂菌素等藥物均可起到較為良好的治療效果。對于副豬嗜血桿菌所引起的株關節腫脹可以采用氨芐西林或喹諾酮類藥物進行治療。此外,頭孢菌素類、四環素類及磺胺類藥物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還可以將幾種藥聯合使用,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在飼養過程中需要通過加強飼養管理確保豬群不會出現由于飼養管理的問題導致關節腫脹的情況。還應定期對豬舍進行清掃和消毒工作,及時清理舍內的有害物質,消滅舍內病原體。針對疾病要做好免疫接種工作,積極防控傳染性因素導致的豬關節腫脹。防控疾病還要避免引進病豬,采取自繁自養的方式養殖[3]。在飼養過程中提升豬群自身免疫力對預防本病具有積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