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怡鑫,李光躍
(四川旅游學院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2020年是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之年。自2013年中央實行精準扶貧政策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極大成效,2013年到2019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9899萬人減少至551萬人,貧困發生率也大幅度下降。精準扶貧取得的成績并不代表脫貧攻堅工作的結束,有關調查顯示,已脫貧的9300多萬人口中有近200萬人存在返貧風險。農村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通過推進農民職業化教育,有利于防止后脫貧時代農村返貧現象的出現,促進鄉村振興。
農民是農村的主體,其知識儲備與業務能力對于提高農村生產力舉足輕重,因此,通過對農民進行職業化教育,有助于提高農村生產力,規避返貧風險,進而推進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
在過去的扶貧中,大多是由國家、地方政府等自上而下地向農村撥款,直接給予生活補助,農民依賴于這種“輸血”扶貧模式,自行實現脫貧的積極性不高。通過對農民進行職業化教育,為農民提供更寬廣的成長空間,讓農民意識到自身發展的可能性;開拓眼界,學習現代化農業生產的相關知識,學會使用新型農業生產的工具,掌握先進、科學的耕種方法等;結合自身條件,從生產經營性、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等3種職業農民類型中為自己未來發展定位,選擇最適合的類型進行自我培育。在此基礎上,農民能獲得更大的自主生產空間和機會,更積極地投入到農村生產勞動中,從“他給”的扶貧形式轉為“自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的難題。
在過去較長的時間里,農村的生產勞動條件差,且生產率低,大部分中青年農民為提高經濟收入,都選擇進城打工。同時,傳統的農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感不高,都希望擺脫農民身份,因此在具備一定經濟條件的情況下會遷居城鎮,以致農村勞動力水平再次下降。農民的職業化教育,通過對現代農村生產的知識教授,讓農民認識到農村發展的前景,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勞動力流失。一方面,通過學習現代化農業的機械使用和科學的生產知識,改變農民對農業的觀念,由傳統低效的農耕生產轉變為高效的農業生產,農民不用背井離鄉也能通過優質高產量的糧食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另一方面,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民家庭,通過職業化教育,能掌握農村創業的方法,在家鄉創業,不僅能提高自己的收入,還能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農民共同致富,推動新農村建設。
作為農村的主體,農民必然是推進鄉村振興的主要力量,要讓農民在鄉村振興中充分發揮作用,則需對其進行專門的教育培訓,提高農民參與農業生產的整體水平。2018年9月,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可見,農民職業化教育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農民大多數文化基礎較差,長期受傳統農耕文化的影響,在農業生產勞作中也依賴于傳統的生產方式,以致生產效率不高。農民職業化教育,能從知識、技術、管理、創新等多方面改變農民對農村產業的認識,教授其更高效的生產技術,提高農村產業的人力資源綜合能力水平,進而推進鄉村振興。
自2005年農業部在《關于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百萬中專生計劃”的意見》首次提出培育職業農民以來,農民職業化教育愈發受到國家的重視,但存在以下問題。
農民是接受職業化教育的主體,其學習的投入水平和積極性對教育效果有著直接影響。目前農民接受職業化教育中學習積極性低,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農民對自身的能力存在認知偏差。由于農民所接受的文化教育較少,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有所質疑,認為自己無法通過提高職業化教育來提高知識技能水平;此外,農民依賴于政府長期對農村進行“輸血”式幫扶,對于脫貧存在完全依靠外界的消極觀念,認為沒有必要通過提升自己來提高收入,因此不愿參加職業化培訓。二是農民沒有機會接觸農業生產高科技和新技術的訊息,沒有意識到科學、專業的技術對提高生產率的重要性。當前雖然我國的網絡訊息發展迅速,但農民更多是通過網絡進行娛樂消遣,主動搜索、學習農業科技的不多,因此他們不愿參加職業化教育,甚至認為一系列的教育培訓耽誤了耕種的時間。
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對激發農民學習興趣起著重要作用,但目前來看,農民職業化教育的內容與形式都較為單一。在教育內容上,一是缺乏連貫性,培訓往往設置了不同的時間階段開展,但下一個時間的培訓內容并且與上一次培訓內容銜接不足,甚至出現內容相似的情況;二是沒有進行分類培訓,農民在農業生產中分擔了不同的角色,但培訓的內容只涉及部分類型農民的發展,缺乏針對性,以致部分農民無法學習到自己所從事業務的專業知識;三是沒有結合當地農業生產的特色,不同地區的氣候不同,盛產的農作物也有所不同,而培訓的內容僅僅停留在普適通用的階段,依然沒有傳授適用于當地農業生產的知識和技術。在教育形式上,往往采用課堂講授的方法,缺乏實踐操作,農民很難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教育內容與形式的單一無法激發農民的興趣,以致教育的效果不佳。
教師是傳授農業生產知識的主體,但目前師資力量還無法滿足需求。當前的農民職業化培訓教師有3類,第一類是高校退休的老教師,他們知識淵博,經驗豐富,但由于信息技術使用不熟練與個人精力有限,其知識更新速度較慢,沒有跟上農業科技發展的步伐;第二類是高?;蚩蒲袡C構的在職教師,他們的理論水平高,但缺乏實踐經驗,較難將理論與農業生產相結合,無法幫助農民實現產生技能的提升;第三類是農民出生并通過農業新技術成功發展的草根型教師,他們的實踐經驗豐富,但缺乏對農業發展趨勢的科研預判。這三類教師都在不同方面存在缺陷,無法有效地將知識轉化為可以直接被農民運用到農業生產的技能。
近幾年來,在中央的引導下,各級政府也越來越重視農業職業化教育,并投入大量經費。由于缺乏嚴格的監管機制,將農民教育任務化,出現為教育而教育的現象,從教育對象的遴選到教育過程再到教育結果考核,都有形式化的痕跡。首先,在教育對象遴選時,沒有考慮農民的文化層次和對職業化教育的接受能力,只要報名就讓其參加培訓,教育對象發現自己接受和掌握培訓內容的能力較低時,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隨之降低,導致教育資源浪費。其次,在教育過程中,只考核教師和教育對象的出勤率,對于課堂質量、教學效果、教育對象參與情況都沒有考核的標準。再者,在教育結果的認定上,只要參加了培訓的農民,幾乎最終都能拿到合格證書,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對技能的運用情況都無法考量。
要鼓勵農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職業化教育中,必須從思想上進行引導,具體可以從3個方面轉變農民觀念。第一,宣傳農業生產新技術,一方面通過廣播、走訪、墻繪廣告等方式宣傳新技術,另一方面以大部分農民會使用的抖音、微信等網絡平臺為載體,創建微信和抖音公眾號,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向農民推送現代化農業生產信息,激發他們自愿參加職業化教育以學習新技術的積極性。第二,轉變農民對自身發展的認知,通過宣傳一些通過職業化教育而成功致富的鄉村和農民的事跡,讓他們認識到自己仍然有發展的可能性,并且有能力學習和掌握新的技術。第三,改變依賴性脫貧的觀念,通過走訪、宣傳,讓農民認可自己的社會價值,引導他們認識到參與職業化教育,不僅有利于自身發展和提高收入,對新農村建設乃至推動國家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與接受學校教育的學生不同,參加職業化教育的農民是由受教育程度、耕種能力、年齡層次不同的人群組成,因此,在進行教育培訓時要充分考慮其差異性,有的放矢地開展培訓,才能提高教育的實效性。首先,在培訓前,結合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參培農民的個人情況進行摸底、排查、分類,將情況相同或相似類型的農民分到一個學習班級。其次,根據分班的農民特征,制定相應的教育方案和課程計劃,提高針對性,如對于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年齡較大的農民,他們的農耕、養殖經驗豐富,可教授農業新技術;對于受教育程度較高、思維活躍的青年農民,可講授創業、電商等知識。最后,在教育內容和方法上,將理論與動手實操相結合,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參訓農民的積極性,提高培訓效果。
教師的水平對教育效果有著直接影響,因此,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十分必要。第一,加強教師培訓。教師在對農民進行培訓前要保證自身有過硬的教學水準,對授課教師的培訓可從3個方面進行,一是農業生產和發展的理論知識,二是新技術和機械的操作能力,三是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使用。第二,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目前參加農民職業化教育的教師都各有優勢,也各有缺陷,可定期開展教師交流會,促進授課教師溝通、學習,取長補短。第三,實施教師考核制度。通過課堂督導、學員評教、學員的學習掌握情況等方面的考核,對教師進行綜合考評,表彰考核優秀的教師,淘汰考核不及格的教師。
為保障農民職業化教育的有效性,建立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在遴選教育對象前,要對當地農民的文化水平、年齡、農業生產水平等信息進行摸底,建立農民信息庫,審核通過符合條件的報名者,并鼓勵符合條件但未報名的農民參加教育培訓。其次,在教育過程中引入第三方監管機構,不是單純地考查出勤率,而要深入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對教師的監督涉及課前準備、課堂教學的效果、課后答疑以及教育對象的滿意度等,對教育對象的管理涉及課堂參與度以及課后對知識的運用等。最后,成立認定小組,對教育對象的培訓結果進行認定。培訓結束后,對參訓農民進行知識和技能的綜合考核,根據考核結果認定不同的等級,對考核結果為優秀的農民進行典型表彰,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為后續參加培訓的農民樹立榜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