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基本情況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頻發、耕作制度和栽培模式變革、品種不合理布局、帶病種子和農機跨區調運等諸多因素影響,油菜菌核病、根腫病的發生為害呈逐年加重趨勢,已經成為我國油菜高產穩產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對于油菜菌核病,目前生產上推廣的抗病品種主要以避病和耐病為主,傳統的化學防治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最理想的施藥時間是在盛花初期,而此時油菜已經封行,人工施藥較為困難。而對于油菜根腫病,當前生產上推廣的品種大多不抗根腫病,傳統的防治技術(撒施生石灰、氰霜唑或氟啶胺灌根等),不僅成本高昂,而且耗時費工,防治難度較大。導致了很多地區基本不采取任何病害防治措施,結果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并嚴重影響到油菜種植效益以及農民種植積極性。針對這一現狀,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聯合國內相關科研院所開展聯合攻關,研發并集成了以植保無人機噴藥防治為核心的油菜菌核病綜合防控技術體系以及針對不同種植模式的油菜根腫病綜合防控技術。多年的試驗示范結果顯示,該技術具有輕簡易行、防治效果好、防治成本低等一系列優點,增產增效顯著。
1.1.2 示范推廣情況 自2010年以來,依托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相繼在長江流域20多個地市建立了0.67萬hm2以上的核心示范區,對以植保無人機噴藥防治為核心的油菜菌核病綜合防控技術體系進行了試驗示范。目前,該技術已經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全國各油菜主產區也在大面積地示范和推廣該技術,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0hm2,較好地解決了油菜菌核病防治耗時費工的難題。油菜根腫病綜合防控技術也相繼在湖北、安徽和四川病區示范推廣多年,防病增產效果顯著,是一項根腫病嚴重病區突破性重大增產技術措施。
1.1.3 提質增效情況 試驗示范結果表明,油菜菌核病綜合防控技術體系的實施,可使產中管理的成本控制在100元/667m2以內,與傳統相比降低2/3以上,菌核病防治效果平均提高18%以上,農藥減施20%以上,節水90%以上,挽回菜籽直接產量損失12%以上,綜合效益增加200元/667m2以上。油菜根腫病綜合防控技術的實施,可使根腫病的防治效果達到80%以上,挽回菜籽直接產量損失50kg以上,綜合效益增加100元/667m2以上。
1.2.1 油菜菌核病綜合防控技術 以種植抗病品種為基礎,化學防治為加強措施,生物和農業防治為輔。
1.2.1.1 選用抗病品種 在油菜菌核病重發區,選用適合當地種植的抗(耐、避)病品種,如秦優7號、秦優10號、中雙9號、中油雜19、華油雜62等,以減輕病害的發生。
1.2.1.2 芽前封閉除草技術 在現有聯合播種機上增加噴藥裝置或采用高效噴霧器械,在油菜播種后噴施精異丙甲草胺、異松·乙草胺等封閉除草劑,在土壤表面形成一層藥膜以抑制雜草生長,預防苗期菌核病的發生。
1.2.1.3 苗期“一調三抗”技術 在油菜菌核病重發區,尤其是花前油菜菌核病發生較重的區域,采用植保無人機等高效噴霧器械在油菜苗期噴施碧護、阿泰靈等復合型藥劑,調節油菜生長平衡,提高植株免疫力,增強油菜抗病、抗蟲、抗逆能力,預防苗期菌核病的發生。
1.2.1.4 花期“一促四防”技術 在油菜盛花初期,利用植保無人機噴施咪鮮胺(戊唑·咪鮮胺、異菌·氟啶胺)、硼肥、磷酸二氫鉀、植物源助劑等混合藥劑,防治菌核病、防花而不實、防早衰(“老鼠尾巴”)、防高溫逼熟,促進油菜后期生長發育。油菜花期“一促四防”油菜秸稈(菌核)快速腐解。
1.2.1.5 秸稈(菌核)快速腐解技術 在收割機上安裝噴霧施藥裝置,對油菜秸桿噴施有機物料腐殖劑、盾殼霉等復合型生物菌劑,加速秸桿和菌核腐解,一方面減少田間菌源物數量,另一方面培肥地力,提高后茬作物產量。
1.2.2 油菜根腫病綜合防控技術
1.2.2.1 用抗病品種 油菜抗根腫病新品種“華油雜62R”和“華雙5R”抗病效果顯著,對我國多數油菜主產區根腫菌生理小種表現為免疫抗性。
1.2.2.2 延期播種 播種時應盡量避開根腫病適宜發生的土壤溫度(20~25℃)和濕度(大于50%)等環境條件,如推遲播種期10~15d,可顯著降低發病率和病情指數。
1.2.2.3 直播油菜根腫病防治技術 按1L水加10%氰霜唑15mL、胺鮮酯15mg的比例配制浸種液,將種子按1∶5的比例放入浸種液中浸泡1~2h,取出晾干后播種。播種時施10kg/667m2石灰氮和30kg 45%三元復合肥作底肥。播種密度以2~2.5萬株/667m2為宜。
洞庭湖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的問題已經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大修復整治力度,國內外媒體廣泛關注,新華社內參連續報道,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反應強烈。2017年中央第六環保督察組將洞庭湖區生態環境問題列為湖南省1號問題。洞庭湖的問題,不僅僅是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重大民生工程、重大政治問題,必須盡快、有力、有效地加以解決。要從根本上解決洞庭湖的生態環境問題,除了湖南省主動作為外,需要沿江省市的共同努力,更多的還需要國家層面高度重視、重點支持和協調推動才能解決。
1.2.2.4 移栽油菜根腫病防治技術 在病害較輕或人工較缺乏的地方,可采用苗床土壤消毒的方法育苗,即平整苗床后,表面均勻噴施10%氰霜唑1500倍液,用藥量以表層15cm土壤充分濕潤為宜。在病害較重的地方,可采用育苗筒育苗,即平整苗床后,將蜂窩狀紙質育苗筒(直徑6cm,高8cm,可降解)在苗床上展開,筒內填80%無菌土,用無菌水淋透后播種,上面再覆蓋一層無菌土。播種后30d左右選擇健壯苗移栽大田,移栽密度3000株/667m2左右。移栽時施10kg/667m2石灰氮和30kg 45%三元復合肥作底肥。移栽后可根據實際情況用10%氰霜唑2000倍液灌根。
全國油菜菌核病、根腫病發病區。
施用封閉除草劑時,應根據土壤墑情決定兌水量,推薦30~60kg/667m2。干旱不利于藥效發揮,遇雨或田間有積水時容易發生藥害。采用植保無人機噴施化學農藥時,一般藥液用量500~1000mL/667m2,藥液濃度較高,容易產生藥害,因此在選擇農藥時一定要慎重。同時,植保無人機的霧滴粒徑較小,為保證防治效果,建議向藥液中添加噴霧助劑,以提高霧滴的高濕潤性、抗揮發性、強滲透性、擴展性以及耐雨性等。根腫病的防治重在預防,一旦作物遭到病菌侵染再用藥毫無防治效果,因此在有根腫病發生的田塊必須注重預防,提前施藥。
在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的支持下,中國農業科學院、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油菜辦公室等開展協同攻關,引進吸收國內外最新科技處成果,將機械化高抗高產油菜新品種、種子包衣、種肥同播、緩控釋肥、病蟲草綠色防控、直接收獲等油菜優質高產技術進行集成組裝,建立了適合兩熟和三熟等不同耕作模式下的油菜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該技術顯著提高了我國菜籽生產的品質和效益:勞動用工從每667m25~10個下降到0.5個以內,農藥施用量降低90%以上,肥料施用量減少10%以上,機收損失率下降到5~8%,直接或間接增產5~15%,產油量提高8%以上。2013年以來,該技術在湖北武穴、云夢、公安,江西湖口、瑞安等地開展了大面積試驗示范和推廣,實現了油菜籽生產成本降低一半以上,油菜生產成本從5.0元/kg降低到了2.0元/kg,規模化生產成本減低到了1.7元/kg,大大提升了油菜生產競爭力。
該技術以高產高油為基礎,以綠色高效為目標,物資機械投入成本約300元/667m2,一般產量150~200kg/667m2,按照4元/kg計算,產值600~800元/667m2,扣除成本,效益300~500元/667m2。同時還實現了減肥減藥,農藥施用量降低90%以上,肥料施用量降低10%以上。
2.3.1 機械化高抗高產油菜新品種包衣種 選用陽光2009、華油雜62、中油雜19、灃油737等抗病優質高產機收油菜品種。也可選擇國家或本地省級審定或登記的油菜新品種,要求具備高產、抗菌核病、耐密、抗倒等適宜機械收獲的特性。播種前用“種衛士”拌種包衣,防治苗期蟲害。
2.3.2 適期種肥同播技術 9月底至10月上中旬采用2BFG-10油菜聯合播種機或2BYM-6/8型油麥兼用精量聯合直播機種肥同播,播種量200~300g/667m2,成苗2.5~3.0萬株/667m2。若播期推遲(10月15日以后)可增加播種量到300~400g,適當增加密度到3~4萬株/667m2。
2.3.3 高效施肥技術 選用“宜施壯”油菜專用緩釋肥,稻田油菜施35kg/667m2,旱地油菜施25kg/667m2,隨多功能油菜聯合播種機播種時一并施用。若施用一般性的復合肥時須施用1kg/667m2的硼砂或0.5kg/667m2的高含量硼肥(有效硼12%以上)作為基肥,防止油菜花而不實。
2.3.4 病蟲草綠色防控技術 直播后3d內用乙草胺封閉除草,蕾苔期或花期用無人機或大型機械噴霧按每667m225%咪鮮胺50mL或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00g、30g速效硼、60g磷酸二氫鉀對水噴施,促進生長結實,防病、防衰、防倒、防花而不實。建議統防統治,提高防治效果和作業效率,降低防治成本。
2.3.5 直接收獲技術 油菜黃熟時,利用無人機噴施80~100mL/667m2“立收油”干燥劑,噴施后5~10d采用4LZY-2.0S型油菜聯合收割機一次性收獲。
本技術適宜長江流域冬油菜主產區(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貴州、云南、重慶、安徽、江蘇、浙江、廣西等省)、黃淮油菜主產區(河南、陜西)、北方春油菜產區(青海、內蒙、甘肅、新疆、西藏)推廣。
選擇品種要選用適合當地區域的審定或登記品種。北方春油菜產區應按照當地實際情況選擇播期。
花生苗期真菌性枯萎病(包括根腐病、莖腐病、冠腐病)和生長中后期的葉部病害(葉斑病、網斑病、銹病、瘡痂病)是大部分產區主要發生的病害。從2008年起,國家產業技術體系病害防控崗位團隊聯合各綜合試驗站,對花生苗期枯萎病和葉部病害的防控進行了抗性品種鑒定、低毒高效藥劑篩選和栽培措施控制等措施的研究,建立了一整套綜合防治方法,并在華南、長江流域、黃淮和東北產區進行了示范,田間防效達50%以上,有效地降低了病害造成的產量損失。
2013年以來,該技術在河北石家莊、湖北襄陽、江西贛州、山東濰坊等地進行大面積集成示范,該技術可減少產量損失20%~40%,增效100~200元/667m2。大面積推廣應用,可降低產量損失20%左右,扣除成本后可增加收益80~100元/667m2。
3.3.1 種植抗病、耐病花生品種 不同產區根據當地主要病害種類選擇抗病或耐病的花生品種。如在華南產區選擇粵油20、桂花32,長江流域選擇中花16、天府18,黃淮產區選擇遠雜9102、冀花4號、花育33等。
3.3.2 農業綜合防治 合理輪作,合理選擇跟禾本科作物(水稻、小麥、玉米等)或者其他非寄主作物進行1~2年輪作。清潔田塊,花生收獲后,及時清楚田間的病株、病葉和秸稈。適期播種、平作改壟作、平衡施肥等技術措施。
3.3.3 拌種防治苗期枯萎病 推薦用萎銹·福美雙懸浮劑進行播前拌種,也可選用咯菌腈懸浮種衣劑、精甲·咯菌腈懸浮劑、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等。
3.3.4 葉面噴藥防治葉部病害 葉斑病、網斑病、瘡痂病:苯醚甲環唑·丙環唑,對3種病害的防效最好,推薦使用,也可選用類似成分和功能的藥劑。發病初期開始噴藥,間隔7~10d噴施1次,連噴2~3次。銹病:優選粉銹寧或敵銹納、萎銹靈等藥劑進行噴霧,間隔7~10d,連噴3~4次。
本技術可以適宜各花生產區。
藥劑拌種花生后,最好當天拌種,晾干后,當天播種。建議防治葉部病害的不同藥劑交替使用。
花生是我國重要油料作物與經濟作物,年總產和單產均居世界首位,既是主要的食用植物油和蛋白質來源,也是我國糧油類商品中為數不多的具出口創匯優勢的農產品。農業部連續多年監測結果顯示,黃曲霉毒素污染是威脅花生質量安全、限制產業發展和出口貿易的重大問題。針對這一重要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選育出了中花6號等黃曲霉毒素抗性品種,創建了花生黃曲霉毒素高靈敏檢測技術,建立了花生黃曲霉毒素污染控制技術,經協同攻關和集成組裝,形成了花生黃曲霉毒素全程控制技術,其大面積推廣應用將對我國花生產業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改革具有重要意義,更為其它農產品真菌毒素污染防控提供可復制借鑒的引領性技術路徑。
(1)選育的中花6號、中花21號(鄂審油2012001)等花生抗性品種表現出良好的抗黃曲霉毒素污染特性,已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并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此外還篩選出了適應不同產區的花生抗性品種。
(2)創建的農產品黃曲霉毒素高靈敏檢測技術已經通過成果鑒定(鄂科鑒字〔2012〕第04119191號),相關成果獲得中國、美國、新西蘭、日本、韓國等發明專利30多項,并獲得2015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成果獎勵。該技術經鑒定達國際領先水平,國際著名頂級期刊ChemSocRev評述“不僅高靈敏而且準確”、CurrOpinBiotech評述“發揮了引領作用并被廣泛應用”。成果部分產品被美德意比新等國應用,并被FAO國際半干旱所在亞非地區推廣,使我國躋身于本領域國際領先行列。
(3)花生黃曲霉毒素全程控制已經形成了系列技術農業行業標準,包括《花生黃曲霉毒素污染控制技術規程》(NY/T2308-2013)、《花生黃曲霉毒素B1的測定高效液相色譜法》(NY/T1286-2007)、《植物性農產品中黃曲霉毒素現場篩查技術規程》(NY/T2545-2014)、《花生黃曲霉毒素檢測抽樣技術規程》(2016年11月通過農業行業標準審定)、《黃曲霉菌株產毒力鑒定方法》(NY/T2311-2013)、《花生黃曲霉侵染抗性鑒定方法》(NY/T2310-2013)等。
4.2.1 核心技術 黃曲霉毒素高靈敏檢測技術;產前抗性、優質品種;花生黃曲霉毒素污染控制技術;
4.2.2 配套技術 產中花生病蟲害防治技術;產中黃曲霉毒素污染風險預警技術;產后花生安全儲藏技術;產后花生黃曲霉毒素降解技術;產后花生安全性評價技術與標準。
4.2.3 技術組裝 集成產前抗性品種選擇、產中病蟲害防治和風險預警技術、產后低溫、氣調、真空等安全儲藏技術及紫外光降解、臭氧降解減毒技術,全程貫穿應用黃曲霉毒素高靈敏檢測技術等花生黃曲霉毒素污染全程控制技術模式、花生安全性評價技術及《花生黃曲霉毒素控制污染技術規程》《植物性農產品中黃曲霉毒素現場篩查技術規程》《黃曲霉菌株產毒力鑒定方法》等配套標準,降低黃曲霉毒素污染風險,保障消費安全,支撐產業發展。
本技術可以適宜各花生產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