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錢志芳
自主探索是幼兒學習科學、培養科學素養、體驗科學精神的重要方式。在平時的科學教育過程中,我們應為幼兒創設更多的探索學習機會,讓幼兒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索科學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過程。而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引導幼兒在探索中學會觀察、總結和創造。
在科學探索區內,幾名幼兒正在開心地玩塑料袋。沒過一會兒,一名幼兒驚奇地發現自己的塑料袋鼓起來了。頓時,好多幼兒都圍了過來好奇地問:“你的塑料袋里裝了什么呀?”“我什么也沒裝呀!”幼兒納悶地回答。“那怎么會鼓起來呢?”幼兒們繼續詢問。“剛才我就把袋口張開,然后用力一晃,將袋口捏緊,袋子就變得這么大了呀。”幼兒回憶著。一旁的幼兒都行動起來了。“快看!我的袋子也鼓起來了。”“你們知道這袋子里裝的是什么嗎?”我來到幼兒們中間,向他們提出了第一個問題,自主探索活動就此展開……
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進幼兒探索能力發展的兩個重要條件。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評價都會對幼兒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我們要多用欣喜、肯定、鼓勵的話語,為幼兒營造寬松、愉悅的探索氛圍,激發幼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案例中的“塑料袋”是幼兒平時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教師在科學探索區投放各種各樣的塑料袋,并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幼兒們有的將塑料袋當帽子,有的用塑料袋折東西,還有的設法讓塑料袋發出聲音……當幼兒發現塑料袋鼓起來后,誘發了認知結構的強烈沖突,從而激發了他們猜測和驗證的興趣,使其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其中的奧秘。
“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徑,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么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必須重視幼兒探究能力的培養,改變以往“你教我學”的注入式傳統教學模式,通過讓幼兒看一看、猜一猜、做一做等方式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學到粗淺的知識技能,從而不斷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案例中,一名幼兒在不經意間發現他手中的塑料袋被捏緊后鼓起來了,“怎么會鼓起來呢?里面裝的是什么呢?”幼兒們產生了好奇心,可是誰也不知道。這時,教師助推一把告訴幼兒“空氣”的關鍵詞,但哪里還有空氣呢?教師給予機會讓幼兒自主嘗試尋找問題的答案。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善于抓住每一個機會,為幼兒的自主探索鋪路搭橋,并且允許他們有問題,也允許他們去向教師、家長、同伴請教,然后經過自己的嘗試體驗,把握知識的形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才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對于科學知識的概念也才能理解得更加深刻。
現代教學倡導自主交流,這也是幼兒學習的實際需求。教師在幼兒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創造機會讓幼兒發表自己的見解,并且讓他們相互討論、分析與交流。在此期間,教師不要急于表態,讓幼兒在自主交流中,理解更加豐富與全面,再經過驗證、歸納,讓知識得到進一步深化。在上述案例中,當幼兒對“空氣”這個概念有了疑惑后,教師及時來到幼兒中間,組織幼兒交流討論,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在教師的點撥中,幼兒對“空氣”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傾聽能力都得到了鍛煉與提高,幼兒也享受到自主探究學習帶來的快樂與成功,激起了對“空氣”深入探究的欲望。因此,學習的主動權應放手還給幼兒,讓幼兒在自主的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享受快樂。
讓幼兒在主動探索中自主學習知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更新觀念,在日常教學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堅持為幼兒營造適宜探究的氛圍,悅納幼兒探索中的不足,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和自主發展,使幼兒成為學習中的發現者、研究者和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