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賈文芬 劉 雪
《江蘇省教育廳關于加強學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中強調:“建立持續沉浸式教研制度。以兒童為主體的課程必須持續跟蹤兒童的學習活動,掌握其學習特征,才能指定或調整教育方案。”我們根據教師在撰寫“學習故事”的過程中提出的疑問,通過三次沉浸式園本教研,做到了知行結合,幫助教師提高自身專業能力。
在撰寫“學習故事”的前兩周,教師們對“學習故事”的理解不一。針對撰寫“學習故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園所決定開展第一次教研,主題為“學習故事是什么”。研討前,收集本次研討的相關資料,整理有價值的內容供全體教師自主學習,引導教師運用豐富翔實的資料和信息解析問題。研討過程中,教師們各抒己見。
因為研討前期的準備已經充分引發了教師的思考,所以在互相交流過程中教師們產生了思維碰撞,能提出更好的策略,諸如“學習故事和我們的觀察記錄之間的區別在于學習故事更多的是發現幼兒積極的一面,同時教師也要推進幼兒的學習故事”“學習故事帶給我們的是驚喜,它不同于觀察記錄。觀察記錄的主體是教師,是教師的觀察;學習故事的主體是幼兒,是幼兒主動學習的故事。主體不同,視角不同”等。
園本教研活動的穩步進行,可以使教育反思和審視成為一種習慣,更好地指導教師的教育行為。在第一次研討基礎上,我們開展第二次教研,主題為“在學習故事中看見幼兒的閃光點”。首先,主持人梳理了學習故事的三大組成,即“注意—識別—回應”,并明確概念:教師是在不斷“注意—識別—回應”的過程中促進幼兒的學習的。“注意”指的是對幼兒學習的觀察,是用故事和照片呈現的;“識別”指的是教師對學習的分析、評價和反思,如“在這個情境中我看到了什么樣的學習”;“回應”指的是教師為支持幼兒進一步學習所制定的計劃,如“我們還能做些什么,以支持、促進和拓展幼兒的學習”。其次,主持人引導教師在接下來的分享中,嘗試關注“注意—識別—回應”三個環節,再展開交流。從教師的分享中,能感受到教師能夠持續關注幼兒的學習和成長。
《江蘇省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項目實施要求(試行)》里指出:“觀察和理解幼兒是教育工作的起點。”“科學觀察—正確解讀—有效支持”是教師與幼兒日常互動中應有的專業行為。在分享學習故事的過程中,教師不斷構建個人的實踐經驗,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來分析、評價幼兒的認知、技能和已有經驗等,表達了對幼兒學習方式的體悟。這種教研活動營造了專業學習的氛圍,教師把自我的生成性經驗外化給同伴,同時把同伴的經驗內化為自我經驗。
為了第三次研討的深入性和持續性,園所對教師的觀察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明確了三個需要關注的維度:發生了什么?學習了什么?可以怎么做?在教師進行重點思考和實踐的基礎上開展第三次教研,主題為“結合理論反思實踐,建立學習故事分享模式”。
“發生了什么”“學習了什么”“可以怎么做”,構建了園所學習故事分享的核心要素。“發生了什么”,即教師觀察到的。“學習了什么”,即教師對幼兒行為的教育分析。“可以怎么做”,即教師如何進一步支持幼兒的學習。學習故事分享模式的建立,引導著教師重新審視自己手中的“學習故事”,使教師不僅善于發現幼兒的主動探索和學習,也使教師的支持策略變得清晰合理,為教師在專業道路上構建新的思維模式開辟一條行之有效的實踐路徑。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對實踐的回顧與反思,基于幼兒觀察,接下來的教研活動將從“評價”與“支持”不斷展開,進一步支持幼兒的活動與生成課程,改變理論和行為相脫節這一現狀。
“學習故事”引發的沉浸式園本教研活動讓我們看到:每一個幼兒都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和溝通者。教師只有立足于真問題,持續、沉浸式地參與園本教研活動,才能沉下心來觀察、交流與思考,才能實現從理念到行為的跨越,做到知行結合,有效促進自身的專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