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翀 房 權
2013至2017年,教育部啟動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如何找準教師信息技術需求、發現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薄弱點、提升新一輪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簡稱提升工程2.0)的實效性,對教師隊伍專業發展及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從教育發展環境來看,以新一代寬帶通信技術、云計算、物聯網等為代表的大量新技術的應用,對教育教學及教育管理的變革產生了巨大影響。時至今日,信息技術又有了新的發展,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5G技術日趨成熟,在教育行業的應用不斷增多,教育工作者已迫切需要開展新一輪培訓來完善自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從教師專業發展角度來看,新技術的出現對教育各階段的影響是顛覆性的,它不僅讓教師教育教學應用的手段和工具發生變化,還促使教師專業分工的進一步細化,形成新的教育崗位群,從而對教師專業發展產生決定性作用,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整個過程。特別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前者的復雜性幾乎不可能讓一名教師從數據采集、數據挖掘、數據建模,直至數據診斷、數據分析、數據應用這個全過程來實施精準教學;后者可以替代一個教學崗位,教師的角色將會產生新的變化,職能產生新的分工。教育領域的崗位及職能應當進行重新界定和劃分,教師專業發展之路進入了新的階段。
前一時期,我國對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及技術應用能力的評估主要使用兩種模型,一是我國教育部2014版《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這一標準依據教師教育教學工作和專業發展兩條主線,從基本要求和發展性要求兩個層面,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區分成技術素養、計劃與準備、組織與管理、評估與診斷、學習與發展五個維度進行監測。[1]二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師信息和通信技術能力框架》第2版,它將教師工作中的ICT、課程與評估、教學法、ICT、組織與管理、教師專業學習六個方面和基于人類能力發展的三種教學方式(信息素養、知識深化、知識創造)相交叉,構建了由18個模塊組成的能力框架,[2]完成對教師的相關能力評測。這兩大評測模型,對當前教師信息素養及技術應用評測仍具備指導意義,但需要注入新的時代元素,可以在此基礎上吸納國內外最新理論研究成果,加以調整和完善。
江蘇省鎮江市在智慧校園評定過程中開展了“校校行”調研活動,通過訪談、問卷、查閱數據、現場察看等形式,對125所中小學的信息化領導團隊、技術支持團隊、課任教師的信息意識及相應技術應用能力進行調研。調研發現,教師隊伍信息素養意識存在的薄弱點為教師還未普遍認同信息技術對教育帶來的根本性變革,教師還未形成信息時代資源共建共享的意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存在的薄弱點為云環境下主流教育教學系統、學科工具的遴選和使用能力不足,信息時代的數據處理能力不足,應用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進行精準診斷的能力不足。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規模線上教學的開展是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一次檢驗。大部分教師已經參加過一輪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但在線上教學初始階段仍然手忙腳亂。多數教師在短短的一兩個月中密集學習了錄屏軟件、視頻制作、直播平臺、錄播系統、智慧課堂系統、手寫板、耳麥、攝像頭等軟硬件工具的使用方法。上述表現反映出我們急需找準當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關鍵能力。對照教育部2014版《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結合華東師范大學閆寒冰教授信息技術微能力點框架分析,筆者認為,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應具備以下關鍵能力:
“云+網+端”是“互聯網+傳統行業”中所有領域的基本結構,面向“互聯網+教育”也是如此。教師需要熟練掌握云端的各類教學系統和工具,并深度應用,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應用能力。從微能力點上來說主要體現為歸類微能力、選擇微能力和深度應用微能力。面對眾多的系統和工具,不少教師會茫然,難以適從。我們可以按用途對系統和工具進行分類,教師在每一類中選擇一至兩個項目進行針對性學習,再結合教育教學需求,深度應用。
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需要整合開發學習資源供學生使用,也需要遴選個性化資源向學生推送,這就要求教師具備優質資源的建設和遴選能力。當前國家平臺以及各省、市平臺擁有海量的優秀教育資源,教師在選用的同時要學習借鑒,基于優質資源進行整合、加工、創造,建設校本課程,優化教學設計,豐富教學內容。教育資源在遴選上要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這就需要教師關注每一位學生。教師可以通過學習平臺、即時通信軟件以及面對面交流等多種方式開展師生互動,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收集學習數據進行分析,從而有針對性地選擇優質資源推送。
大數據將帶來學習的三大核心變化:反饋、個性化和概率預測。正如前文所說,大數據有可能使教師專業細分,如出現專門的教育數據分析師。教師雖不需要精通數據技術,但仍需具備數據的處理、分析和應用能力,基于數據分析改進教育行為,促進學生更為有效的學習。首先,教師要具備數據處理能力,數據意識強的教師能夠積極主動地分析數據,及時發現數據規律,并詮釋數據。其次,教師要具備數據分析能力,能讀懂千差萬別的學生,走進每一個學生的真實世界。最后,教師要具備數據應用能力,善用大數據,改進教學行為,促進學生學習。
教師教育教學案例的診斷能力就是要科學掌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模型和教師專業成長評估模型,正確開展學生教育教學案例和教師專業發展案例診斷。通過診斷更新教育觀念,明確教育目標,提高自身素質,改進教學方法。教師精準實施教育教學的能力就是要精準把握學生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的問題所在,設定個性化培養目標,靶向實施,從而提升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不斷調整自身發展過程中的著力點。這應是新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必備能力。
《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提出“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提升一全面’的總體發展目標: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團隊信息化指導能力顯著提升,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3]對比上輪信息素養提升工程,提升工程2.0在實施主體、組織形式、目標任務、考核評價上都有了新的變化,著重強調了以校為本、因地制宜、基于課堂、應用為王、注重創新、精準評價的原則,以達到信息技術的常態化應用,促成人的全面發展。筆者認為,提升工程2.0應當緊扣以下要點:
一是地方要充分學習教育部、省市關于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相關文件,以及應用能力的評估標準。
二是以學校為單位,認真分析教育教學對信息技術的需求以及教師應用能力的不足,制定相關實施方案。
三是通識性技術培訓要結合新時代特點,講求實用、有效,強化數據意識,在實踐中注重培養教師的數據應用能力。
四是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評估要著重圍繞四大關鍵能力點,將關鍵能力點細化為微能力點,形成評估方案,促進教師關鍵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