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 靜
當前的小學習作教學中,寫作題材單調、教師單向批改,學生評價能力較低,評價難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要拓寬教育思路,尋求多樣的教育方式培養學生寫作興趣。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大力地普及多媒體技術,積極探索網絡環境下教學方式的變革,通過網絡構建虛擬的學習環境,構建探索性的學習平臺,實現網絡環境下交互式的語文學習,支持學生個性化的語文學習,拓展學生學習和創造的空間。
通過調查,信息技術下的“微信”已然成為人們交流溝通的手段之一,對學生來說更是以功能強大與方便快捷地操作而受歡迎,它擁有許多功能包括如新聞、朋友圈等訊息的及時分享;各類訂閱號、小程序等豐富的信息內容被呈現出來;又有點贊,評論、轉發等互動功能,更加方便人們之間的相互交流。正因如此,給寫作教學提供了新思路,讓教師利用“微信”信息技術的優勢,結合學生寫作現狀。構建“自主、融合、創新”為特征的語文寫作環境。
縱觀當前學生寫作的現狀,其內容出現空話連篇、單調乏味等現象,缺少獨立的思考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及時關注學生的興趣點,從興趣點出發結合教育資源,善于在教學中融入“微信”信息技術豐富的功能。課堂上,學生的寫作就可以圍繞“新聞熱點”來選題,如“爸爸出差歸來偷偷跟著兒子 萌娃轉頭瞬間淚目:做夢都想你”圖文并茂,還有短小的視頻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勾起學生相同的回憶。為學生寫“生活”、寫“父母的愛”等類型的作文構建了寫作支架;再如“山東拉面哥”的新聞貼近學生生活,利于教師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生活小事,從生活中汲取寫作素材,并由此能對事情表達自己的觀點,說出自己的感受。學生寫作就有話可講,有話可說。
生活中身邊的許多“平常”小事,容易被學生忽視。然而微信的“短視屏”卻彌補了這一點,幫助學生記錄校園生活、身邊“閃光點”的小事,激發學生思考或寫作的素材。對一些細節性的動作,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視頻定格、放大,重點就很清晰地展現出來,學生能更細致的觀察,從而促進學生更準確地表達和深刻地理解,寫作更具真情實感。比如學生在描寫操場上激烈的足球比賽時,因很難關注到踢球學生的表情,只能這樣寫道:“只見他飛快地跑到球前,猛地一腳踢出去……”讀起來雖能感受到球場激烈的戰況,卻給人一種淺嘗輒止的感覺。這時就需要微信技術的支持,將視頻放大,將球員的表情定格,場中的整體畫面也可循環播放,多次瀏覽。學生在感官上有了明顯的感受,就可進一步轉化為文字:“只見他緊皺眉頭,眼神如火一樣四射,飛快地跑到球前,雙手伸開,形成保護球的姿勢,緊接著猛地一腳踢出去了,球形成了一道完美的弧線。對方球員見狀,著急壞了,他們一擁而上,有的擋住對手的‘救援’,有的直奔球去,想趕緊攔截,戰況格外激烈。”這樣的描寫就富有畫面感了。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作文教學應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減少寫作對學生的束縛,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樂于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培養習作的自信心,愿意把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讓寫作的興趣與自信成為一種內驅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作文一直是令學生頭疼的一大問題,正是因為素材少,到寫的時候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因此,更應注重學生平時的積累和訓練,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學生要觀察生活,用書面語言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我們常見的微信“朋友圈”卻是一個較好的模仿對象。不難發現,人們出去玩或者有所發現時,都會發一個“朋友圈”來抒發自己的感受。朋友圈的文字簡短,非常適合學生借用。教師可以創設一個“班級圈”,激勵學生關注日常校園生活,學生每個人帶一個小本子隨身裝在身上,遇到一些想記錄或者有所感想的東西就像“朋友圈”一樣記錄下來,可供學生以后寫作時提供寫作素材。同時,教師利用班級的文化墻,設立一個“班級圈”的發布點,教師可在其中選擇較好的幾篇貼在“班級圈”中,提供給學生觀看,相互學習。進而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學生觀察周邊事物的好習慣。
微信的“公眾號”題材多樣,寫作形式靈活,抓人眼球。我們在欣賞文字的同時,還可以看到精美的排版、多彩的圖畫,聽到悠揚的背景音樂,給寫作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啟發。教師可以挖取公眾號里的新穎、適合教學的因素引導學生書面寫作,發乎性情之自然,摒棄枯燥的寫作模式,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教師可以定期開展一種寫作主題形式,學生在多樣化的寫作形式中享受寫作的快樂和自由,才能更好地抒發情感,寫真實的作文。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文章要自己改,學生學會了自改的本領,才能把文章寫好。”微信技術下的寫作評改更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微信技術下的寫作評改幫助我們改善了煩瑣的書面評價、教師單一的評價模式,激發學生互助互評、自我評價的能力。首先,班級通過微信小程序建立班級群,讓小朋友可以將自己的每日收獲、日記拍照上傳到這個班級群中,按照組別的形式,進行互評,“克己之短,取人之長”,學生在評改的過程中學習別人的優點,也能避免同樣的錯誤。微信技術下的評改方式豐富多樣,學生可借助強大的編輯功能彼此互評,并開發“點贊和評論”的功能,讓學生在評改中學習進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共同進步。
微信信息技術下的評價方式適合培養學生互評和自評的能力,體現學生評價的主體。根據這種信息技術的評價范式,教師可將其評價形式遷移到書面評價之中,為學生創造靈活的自評和互評空間。寫作教學中,學生準備一個寫作本。教師根據教學主題單元設計一個主題寫作,學生根據主題進行寫作,最后鼓勵學生自己給自己評價、修改、反思,并在文章的末尾設計互評欄,小組之間的成員交換寫作本進行互評,對寫得好的寫作給予“點贊”,覺得哪里寫得好的,需要自我積累的便在自己的摘抄本上抄錄下來。
當然,如果有修改意見的也可以在互評欄進行評論。最后由教師選擇評價較好的幾篇優秀作品在課堂展示講解,激發學生互評、自評的興趣,培養學生評價能力。
教師通過微信平臺的小程序建立班級的“寫作園地”,提供學生寫作展示的平臺,寫作資源儲備的“倉庫”,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寫作興趣和享受成功的喜悅。在小程序里,教師可以將不同類型的寫作分門別類地放在不同的主題“文件夾”里,定期發布學生的優秀作品供家長和學生觀看,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在不斷練筆中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當然,學生也可以上傳自己的作品,寫上作品的名稱和簡介。通過觀看量,評價、點贊等功能,教師可以實時掌握學生寫作的成長和共性的問題,并根據問題在課堂中抓重點進行講解。不僅節約時間,還能提供有效的寫作指導。除此之外,小程序還可以作為作品的“共享資源庫”,學生可以隨時翻閱優秀作品,相互借鑒,相互學習,更快地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自我表現的欲望是與生俱來的,希望獲得其他的贊賞與肯定。所以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是寫作教學的重點。教師可以根據寫作園地中學生的上傳量、點贊量、優秀率等給予學生“獎勵制度”,學生在交流和成功之中,既豐富自己寫作資源,又積極主動的寫作。借鑒微信的功能技術,幫助學生培養學習興趣,創新寫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