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棘洪灘街道中心幼兒園 毛可珍
心理健康與心理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幼兒教育中的熱點話題,現代幼兒園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幼兒健康心態。對于幼兒來說,良好的自我悅納感能夠幫助其接受自身缺陷,變得自信且開朗,能夠很好地與他人相處,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闡述培養幼兒自我悅納感的目的、理論基礎和具體的實施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本質上來說就是幼兒園的德育。一般來說,幼兒日常言行出現異常還是因為出現了一些心理問題,尚未嚴重到在其思想和品德上出現了缺陷。對于幼兒自我悅納感的培養,則可以有效修復這些心理問題,凸顯德行教育的重要意義。幼兒園是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也是基礎教育中必不可缺的部分,基礎教育的重心已經轉移到對于幼兒教育的方式和理念的革新,相較于以往看重知識的培育,現在更注重對幼兒綜合素質的培養,唯有立足素質教育,更新觀念和教學方法,才能在幼兒教育中有所突破。
首先,相對來說,幼兒因為其很多觀念還在極其容易塑造的階段,即使有著一定的心理問題,相較于其他年齡段會更容易逆轉,如果出現問題并能夠及早發現,及時給予幫助和糾正,就可以有效避免更嚴重問題的產生。其次,對于幼兒教師來說,加強對幼兒的心理保健很重要,教師需要在園內營造一種溫暖、關愛、民主的氣氛,使其能以正確的教育行為去影響幼兒人格的發展。
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幼兒教師是其除了父母之外的第二位老師,對于幼兒今后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平易近人的態度與方式可以促進幼兒健康心理的發展,反之則會傷害幼兒脆弱的心靈。對于幼兒的自我悅納感培養首先要適應幼兒的認知水平,其次要順應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與規律。根據幼兒共同的心理狀態與特點及社會的背景進行針對性的教育,讓幼兒能夠在自己擅長的方向健康成長,展現自身風采,從而使幼兒園教育變得更具個性化。
幼兒教育在基礎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經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對于幼兒的心理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很多教師對這方面卻并沒有放在心上,部分教師認為幼兒年紀小,意識和人格尚未完全形成,不適合開展心理教育。很多幼兒園雖然有相關課程開設,但都浮于表面,沒有實質性、針對性的內容教學,無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在幼兒園教育的發展歷程中,由于其相關規范不明確和管理體制的不完善,曾產生許多的問題被報道出來,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產生問題的根源是教師素質堪憂。有許多幼兒園特別是些民辦幼兒園認為幼兒教育難度低,極其容易上手,教師即使不具備專業資質和一流教育水準也可以入職,但嚴格意義上來說,幼兒教師只有掌握大量的基礎教育知識和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并且具有職業道德素養才能夠很好地開展教育活動。許多教師雖然考取了教師資格證,有一定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但認識不夠深入、全面,沒有真正應用到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而且在實際的教師人才培養中,許多地區的幼兒教師是職專畢業,綜合素質較低,對于幼兒教育的負面影響會很大。
目前,在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中,很多教師沒有擺脫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教育內容陳舊,多以說教形式為主,無法滿足現階段幼兒教育的需要,從而無法達成很好的育人效果。并且,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缺乏對于實際生活的情境教學,這也導致幼兒失去興趣,從而導致教育效果不佳。
在培養幼兒自我悅納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運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對幼兒進行教育,注意在日常的教學中多觀察幼兒、傾聽幼兒的心聲,知道他們的心理需要、心理特點,針對性地制定相關的教育目標,設計教育方案,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心理問題的測定,并注意綜合地運用各種方法,有的放矢地進行疏導、教育。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我們還應注意全方位的教育,注重滲透,加強體驗,以求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良好的自我意識是健康心理的基礎,針對幼兒普遍有一些自我意識的偏差,我們開展了系列教育活動,如“夸夸我自己”“我的改變”“大家眼中的我”等專題活動,引導幼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讓幼兒通過體驗認識到如何正確認識自我、表現自我,使其自我意識能夠得到健康發展。一個悅納自己的人對自己的優點總是充滿自信的,對自己的弱點也能夠接受、正視并將其改正。幼兒由于剛從家中的一人生活轉到群體生活,比較容易產生畏懼以及不敢表現自我的心理。在培養幼兒自信心方面,我們應該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為幼兒創設寬松愉悅的環境,鼓勵讓幼兒主動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幫助幼兒取得成功,并為他們創設自我表現的機會。
幼兒的心理具有明顯的具體性、形象性和不隨意性的特點。根據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應寓幼兒自我悅納感的培養于日常教育的整體運作中,做到學期、月、周目標的層層化解,注意日常生活中各個環節的滲透,并注意隨機教育,有利于幼兒健康心理的發展。
幼兒從打開自己閉鎖的內心開始與人交流,到真正產生自我悅納,是需要在許許多多的實踐活動中不斷體驗才能夠逐漸培育的。為了達成這樣的目的,我們可以根據所定目標開展專門性的教育活動,在互動中引導幼兒多體驗,讓他們在互動中充分表現自我,教師通過引導讓幼兒在活動中去體察、領會,從而帶動幼兒正確認識自我,能夠自我悅納。
每個幼兒個體的心理發展是不平衡的,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各有其優勢和劣勢,不同類型的幼兒有不同的心理需要。為此,教師需要設個案追蹤研究,通過適當的方式進行個別輔導,進行補償教育,把整體的健康心理教育目標與個體的心理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使共性的要求個性化。
幼兒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發展與家庭的環境和家庭教育的方式息息相關。通過家長學校講座、專家咨詢活動、家訪以及讓家長參加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提高家長的心理素質和懂得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方法,爭取家長對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與支持。同時,聯合家長一起,注重對于幼兒的鼓勵,幫助培養幼兒的自我悅納感,提升教育的效果。
綜上所述,對于幼兒自我悅納感的培養對于其人格塑造和性格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幼兒教師需要為此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對于如何進行相關的心理教育進行深入研究,才可以提出相關應對策略,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