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武夷山市崇安小學 張寶華
語文作為基礎性課程,閱讀教學一直都是語文教學的核心與重點內容,在把握作者情感的基礎上,以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對話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而在對文學作品開展閱讀的過程中,文學作品本身的美感可以通過讀者的閱讀與理解來促進讀者個體審美情趣的提升。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文本內容有著豐富多樣、類型多種的文學美,既有文字美的特色,也有著形象美的特征,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要把握好文本的內涵,也要通過有效的閱讀策略來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
新課改背景下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既要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要通過人才培養目標的全面性來促進學生個體綜合能力的提高。在當前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作為個體能力的重要方面,既要通過語文教學模式的優化保障課堂的教學質量,也要通過語文學科特征的凸顯促進學生綜合文學素養的提升。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既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人才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語文閱讀教學的組織過程中,閱讀所選取的文本都是較為經典的文學作品,而經由閱讀使學生接觸文本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在文本的閱讀過程中,通過對于文本的正確理解與分析來發現文學的文字結構內含的美感,通過個體審美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欣賞事物,鑒賞事物。在閱讀教學中,通過閱讀材料的合理選擇與精心講解可以使學生在文本的閱讀過程中感受到文學的美,在體會作品美感的同時促進學生個體文學素養的綜合發展。
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具有文本素材的優渥條件,而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如何根據文本來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則考驗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以及課堂設計能力。當前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教師將其教學重點放在了文本的理解與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對于學生綜合人文素養能力的提高。從實際的語文閱讀教學來說,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可以通過以下幾種具體的措施來保障閱讀教學的質量。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課堂實踐活動的組織都是基于具體的文本作品而開展的,因此,在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語文美感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閱讀教學體系的構建來促進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語文教師要通過課堂的精心設計,在合理分析文本的基礎上,提取文章內容的審美要素來保證課堂引導的有效性。
語文教師在開展課堂設計時,首先要通過對于文本的有效分析,提取文章中的審美要素,使閱讀教學活動的組織積極體現出審美的特性,在課堂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感受文本傳遞的語言之美。教師在開展課堂閱讀活動時,閱讀內容要與學生的閱讀習慣相匹配,通過分析學生閱讀特點、閱讀進度,對課堂的閱讀活動開展組織,既可以通過情境設計,也可以通過朗讀教學,板書書寫等不同的形式使學生有效理解文章的內涵與情感。
其次,教師在組織課堂閱讀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要積極觀察學生個體的學習反饋。在教學內容的實踐過程中,學生個體的情感變化以及文章的理解深度都是教師觀察的重點。而為了進一步提高課堂閱讀教學質量,教師要主動根據學生的反饋來調整與優化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使課堂的教學活動切實符合學生的理解程度與理解層次,在學生有效理解文章內涵的基礎上促進其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美感。
在教師組織課堂、應用教材的過程中,要著重對教材內容加以分析,通過符合學生審美標準的內容選取來確保在組織語文閱讀實踐活動時,可以有效通過內容美感的提取來促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語文閱讀文本的學習過程中,有些課文文章既有著自然、人性也有著人情、藝術的不同審美角度。優秀的環境描寫素材可以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在設身處地、身臨其境的背景下感知自然的美感,形成對于自然景觀的喜愛之情。而人物形象中的人性之美,則可以通過文本情節的分析,在把握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時,以肖像、動作、語言心理的不同描寫手法來使學生更好地感知品味人物形象。通過把握文本中作者描寫方法使學生在分析文本時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在教師的引導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要主動構建出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溝通交流,在學生理解文本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文學審美能力的提高。在人情美的感悟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文本內容中人情的突出來引導學生主動打破自我意識,使其在感悟作品人情的基礎上更好地掌握處理人情的方式方法。而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感悟作品人情美的過程中,既要通過文本的分析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也要通過身邊事例的引入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通過生活情感的引入與文本情感的聯系,促進學生感悟能力的提高。最后在藝術美的感知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文章整體的感知使其在朗讀文本、閱讀文本、分析文本的過程中,從整體的角度感知作者情感思想的藝術美,從而實現審美角度的升華與審美能力的提高,使學生在用心品讀作者文本創作的過程中深刻體味到整體文章的字詞推敲與人物感情情緒,在理解文本核心的同時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既要通過課堂上教師的引導使學生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感,同時教師也要通過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交流機會,在學生的感悟表達與思維碰撞過程中,使其對文章產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引導學生以自身的感悟與理解來創造文學的藝術之美,以審美思路來促進審美輸出,使學生的審美能力獲得進一步的提高。
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的引導往往局限在某一固定的思維方式中,而學生個體生活背景、學習能力的不同使其對單個文本有著不同的感悟和認知,因此教師在閱讀文章學習文章之后可以引導學生將自身的感悟表達出來,通過語言或文字的形式來表現自己的所思所想,抒發自己的情感,在學生感知美的基礎上使其個體成為美的創造者,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與提高。
教師在引導學生對于文本進行感悟分享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不同的想法。面對學生在理解過程中獨特創新的理解角度,教師要通過鼓勵與賞識教育的應用來樹立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信,使學生在之后的閱讀過程中更好地享受文學,享受寫作。而教師在引導學生感悟文學之美的過程中,也可以通過積極鼓勵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的方式,使其在不同種類的文本閱讀中更好地對文本的不同美感進行感知和把握,從而通過情感感受的豐富來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與創造能力的提升。
總之,語文教師既要通過對于閱讀體系的構建來促使學生閱讀質量的提高,同時也要通過對于閱讀教材的分析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文學作品中不同角度的美感,最后要通過引導學生暢談文章感悟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創造能力的提高,使其在感受、鑒賞、創造的過程中提升自身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