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中心幼兒園 紀春燕
教師要進一步落實好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具體需求,結合問題成因,制定更為有效的改進措施,從而不斷提高教育展開的可行性,促進幼兒的更好成長。
幼兒往往是在環境的互動中來獲得發展的。當幼兒熟悉所處環境,并對所處環境感興趣時,自然就會更為大膽地互動,并在互動中表現自己、表達自己。從幼兒階段的心理特征來看,幼兒往往比成年人有著更加敏感的反應。幼兒教育很多時候也可以理解為環境教育,而且這種環境并不局限于幼兒園內,也體現在幼兒的家庭中。其實最為明顯的就是幼兒的性格養成。幼兒的性格形成、事物判斷,都是根據環境來做出的反應,并且幼兒之所以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反應,其根本目的是讓自己在環境中生存得更加舒服。可以說,給予環境養成型的性格很多時候是無意識的。
比如:當幼兒處于爭吵的家庭環境中,便很容易養成內向、自卑的性格。幼兒對爭吵環境的抗拒,使其在內心建立起了一道防線,并將防線下的自我外化,從而形成了性格。由此可見,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環境的構建是十分重要的。而幼兒園的環境很多時候是需要教師來創設的。教師在環境創設中,也要注重環境的多元化,要將社會適應性能力匯總的各種任務意識、規則意識以及獨立意識滲透到幼兒園的活動中,給予幼兒潛移默化的教育。
在幼兒園教育中,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班級度過的,所以班級的環境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造成影響。基于此,一方面,教師要通過班級的環境規劃入手,在符合幼兒意愿與發展需求的基礎上,將班級環境劃分為若干個活動區域。在區域劃分的基礎上,既要滿足幼兒的大空間活動,也要滿足幼兒的小空間需求,形成半開放、半隱蔽的空間環境。另一方面,給予幼兒與幼兒、幼兒與教師的有效溝通平臺。此外,在對每個區域進行劃分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設置每個區域的活動規則、和每一個環境的任務、提供每一個環境所需材料等。
例如:在美術區,教師可提供一盒筆,讓幼兒共同使用。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便要思考如何在一同使用的情況下,利用好這一盒筆,包括等待、協調等。又如:在科學活動區域中,教師可以給每兩個幼兒提供一套玩具,引導幼兒通過合作來完成任務。這些隱性的環境安排,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打造著社會中必要的合作意識、規則意識以及協調意識。同時,在幼兒互相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夠營造良好的人際氛圍,讓幼兒懂得與他人協作的重要性,從而促進幼兒的社會性適應能力發展。
人是環境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或者說因為有了人才有了環境。對此,在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的發展中,人際環境的構建也是至關重要的。那么從幼兒園的人際環境來看,主要包括教師與教師的同事關系、教師與幼兒之間的師幼關系以及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伙伴關系。
在過往的教育中,教師更多的是關注師幼關系和伙伴關系。但其實教師之間的同事關系也十分重要。幼兒園教育,更多的是幼兒向教師學習,而教師的同事關系其實也會給幼兒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比如:教師之間的同事關系是和諧的、友愛的,便會給幼兒帶來很大的安全感,幼兒也會因此表現出良好的社會性行為。此外,從師幼關系來看,教師作為師幼關系的主動發起者與關鍵引導者,教師的態度和言語行為,會在這層關系中起到更明顯的作用。對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師也要不斷調整自身的態度,給予幼兒充分的關愛和信賴,要讓幼兒感受到“媽媽”般的關懷。期間,教師可以多使用一些親切的動作,如微笑、關愛的注視、鼓勵的點頭以及溫柔的撫摸等。通過這些行為來營造教師的親和力,讓幼兒更愿意接觸教師,也更愿意在與教師的接觸中打開自我。
最后,在幼兒的伙伴關系中,由于年齡較小,他們往往不善于察覺別人的情感和需求。對此,教師便需要幫助幼兒養成合作與關系伙伴的行為。期間,尤其要注重氛圍的營造,主要是友愛的氛圍與相互關系的氛圍。例如:在幼兒的日常交流中,教師要引導幼兒多使用“請、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既是學生社會性適應能力的培養,也是幼兒文明禮貌的培養。
教師作為幼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以及參與者,教師的教育必須實現向幼兒真實需求方向的轉變,以此來調動幼兒的主動性。對此,便需要教師進一步豐富日常指導策略的方式,使其達到更高的質量。
從幼兒的思維來看,往往具有很強的形象性特點。幼兒更需要通過實踐來獲得感知和經驗。對此,幼兒園便可以與小學進行合作,組織幼兒進入小學,參觀小學的環境,感受小學的氛圍。同時,針對幼兒進入小學后的陌生感與新奇感,教師也要做好指導,要有尺度地延展幼兒的興趣,充分激發幼兒的思維。期間,還可以組織“交朋友”的實踐活動,讓幼兒和一年級的小學生進行互動、合作,共同完成任務。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對小學生進行采訪,去關注那些他們在意的問題。而小學生也可以向弟弟妹妹分享自己的生活,以及學習的經驗,如要按時完成作業、認真聽講等。通過哥哥姐姐的話語,來激發幼兒的內心動力,從而更嚴格地要求自己。
除了參觀小學的實踐活動,教師也要在幼兒園內進行小學情景的模擬。教師可以針對幼兒普遍喜愛的游戲,適當地增加游戲的難度,提高游戲的挑戰性。例如:在進行小學模擬時,幼兒園的教學時間通常是30分鐘,而小學則是40分鐘。雖然僅僅相差了10分鐘,但在幼兒初次接受時,仍然會感到困難。對此,教師便可以通過語言激勵,借助游戲活動來吸引幼兒,借助問題設置來啟發幼兒,從而有意識地延長幼兒的注意力。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穿山洞”“走獨木橋”“小小挑戰者”等活動,以此來培養幼兒勇敢、堅持的品質。
為進一步促進幼兒之間的和諧相處,強化幼兒的規則意識、任務意識以及交往能力,教師也可以通過班級混合的方式來安排學習。
課程的有序安排是銜接活動展開的前提。教師針對規則、任務以及獨立性等教育目標,合理選擇時間,重點關注內容,引導幼兒獨立解決問題。并在問題的解決中,自主地與他人合作。例如:在進行“科學一條街”與“手工坊”的活動中,主要培養的便是幼兒的獨立問題解決能力;而在“安全自救演練區”的活動中,主要培養的便是幼兒的合作意識。
幼兒的社會性適應能力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在教育中,也要從小班階段開始,使其融入幼兒成長的每一個環節,潛移默化地提高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也為幼兒今后步入小學夯實基礎。
首先,在生活中,教師要處處引導,處處透露著規則與獨立意識。例如:教師要引導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包括吃飯、洗手、穿衣、整理被褥等。同時,在一些事情中,還要讓幼兒明白排隊、等待的意義,養成良好的秩序觀念。
其次,在戶外活動中,更多的是要培養幼兒的安全意識、獨立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合作交往意識。例如:教師要時刻強調遵守各種規則,并在上下樓梯、走路跑步時注意安全。同時,在進行游戲遇到困難時,也要先自己思考如何解決,然后才是去請教朋友、請教老師。
最后,教師也要對幼兒的學習習慣與任務意識進行培養。比如:在別人發言時,要做到不打斷,學會傾聽。而在提問時,也要注意舉手,遵守課堂秩序。
綜上所述,在幼小銜接視野下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過程中,可通過構建幼小銜接視野下的幼兒教育環境;結合小學教育實際,創新教師教育方法;制定科學的幼兒園大班銜接活動等一系列方法來達到目的。意在從多個角度出發,針對目前幼小銜接視野下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實際情況,分析問題成因,找尋解決方法,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方案策略。從而不斷提高教育展開的可行性,促進幼兒的更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