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怡
童謠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一般來說,童謠內容淺顯、朗朗上口,一學就會,因此,很多童謠能夠代代相傳。優秀的童謠具有趣味性、教育性,是兒童成長的沃土。在音樂教學中融入童謠,能弘揚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學生情感、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游戲是兒童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童謠本身就是一個小游戲,如《城門幾丈高》《馬蘭開花二十一》等。教師可結合童謠的語言特點及內容,將其改編成有節奏韻律、適宜表演的游戲活動。設計豐富多彩的童謠游戲,能讓學生在誦童謠、玩童謠中,體會童謠的樂趣,更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如“一二三四五六七,馬蘭開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這首膾炙人口的童謠《馬蘭開花二十一》,與兒童的游戲運動緊密相關。兒童可邊做游戲邊學童謠,這能讓他們更好地體驗童謠中的節奏韻律感。
童謠和音樂一樣,有著鮮明的節奏與韻律。如童謠《做游戲》就有很強的節奏感。教師將學生分組,分別扮演小公雞和小鴨子,學著公雞和鴨子的樣子,開展游戲“誰是木頭人”。當扮演小公雞一組學生誦讀時,扮演鴨子的學生就像“木頭人”一樣站立不動,之后再反過來進行練習。學生一邊游戲,一邊用節奏音樂進行說唱。學生跟著節拍,情不自禁地舞動,積極參與活動。通過肢體律動,學生體會節奏、韻律,了解音樂語言。這樣的童謠游戲活動比單獨練習唱歌,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做游戲
小孩子,笑瞇瞇,(1.2 1|3 3 1|)
手拉手,做游戲,(3.5 3|6 6 4|)
你扮雞來我扮鴨。(35 35 35|5——|)
唧唧唧,嘎嘎嘎,(64 4 0|52 2 0|)
唧唧唧,嘎嘎嘎。(32 10 12|1——|)
器樂學習是音樂學習的重要方面,教師可將童謠融入器樂教學中。地方童謠《小板凳》唱道:“小板凳,馱衣裳,馱不動,找張郎,張郎在家蓋瓦房。瓦房底,滴溜水,濕了大姐花褲腿。大姐大姐你別哭,俺娘拉車來接你。什么車?金邊車,銀邊車。什么牛?長尾巴,老黃牛,保證把你送到家里頭。”在欣賞童謠后,教師除了可以讓學生口頭演唱,感受童謠的旋律外,還可以讓學生用上各種打擊樂器,如碰鈴、沙錘、三角鐵等進行配樂伴奏。這樣的練習,不僅可以避免學生演唱時出現跟不上節奏的情況,還能培養學生的演奏能力。
童謠的背后,往往都有一個故事。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通過講述童謠故事,再配上學生熟悉的歌曲,效果比教唱歌曲更好。如童謠《新年到》:“新年到,新年到,新年到了真熱鬧。貼春聯,放鞭炮,耍龍燈,踩高蹺,包餃子,蒸年糕,吃糖葫蘆吃元宵,爺爺奶奶忙不停,弟弟妹妹樂陶陶。”在學習這首童謠時,給其配上歌曲《新年好》的旋律,然后讓學生用方言來演唱童謠,能讓學生感受到童謠中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幫助學生樹立熱愛生活的態度。
再如地方童謠《小紅孩》這樣唱道:“小紅孩,推紅車;推到高崗上,脫褲撓癢癢。南面來條大黃狗,朝著屁股咬一口。張大娘,李大娘,給點面,補腚盤,給點米,補腚底。”教師在講述時,借助地方性的裝飾品、服裝、嬉戲打鬧圖等,配上《小小少年》的背景音樂,能活躍教學氣氛。學生也在歡笑中完成音樂學習,提升音樂教學活動的參與度。
童謠雖簡單,但不乏文學性。學生在學習吟唱一些童謠后,會產生嘗試創作的欲望。教學時,教師簡單講述童謠的特點后,可讓學生自選內容,創作童謠。學生創編童謠后,經教師指導、完善,可編輯成冊,在音樂課上進行演唱、展示,這能讓音樂課更加生動活潑、貼近學生。
如一學生結合自己學習跆拳道的故事,創編了童謠《跆拳道》:
跆拳道,真奇妙,昂首挺胸練手腳;
左一拳,右一腳,習武自衛身體好。
另一學生結合學校開展的“防欺凌”教育,自編了一首《防欺凌》童謠:
文小人,講文明,遇同學,臉微笑;
反欺凌,要做到,見惡行,必舉報。
欺凌者,要嚴處,被欺凌,老師找。
還有一個學生在看到家中河水受到污染后,創編了一首童謠《搖搖頭》:
搖搖頭,魚兒魚兒水中游,有鱗有鰭有骨頭。
生活在河海小溝溝,打魚的公公忙白頭。河水啊河水你清澈點,找來中醫給你針針灸。
水兒臭,魚兒愁,打魚的公公蹲門口,看看遠方,搖搖頭……
綜上所述,在音樂課中滲透童謠,既可以調動學生音樂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將音樂教學與語言教學有機地融合,同時能在兒童的心中播撒下民間藝術和地方文化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