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張村河小學 彭寧乙
小學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力、審美力和創造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新時期,小學美術教師需要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小學美術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工作的基本目標,充分發揮當地教學資源的優勢,將美育理念始終貫徹在教學的全過程,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點以及學習能力,創新與豐富教學內容與形式,為學生營造更加輕松快樂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小學美術校本課程和相關藝術拓展課程,對于提高小學美術教學的整體水平發揮著積極作用,同時有助于推進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我國現階段的教育中始終貫徹素質教育的理念,要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小學美術課程的改革要立足于學生個體的能力特點以及發展的需要,并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主要目標,同時,校本課程的開發還要與國家和地方課程相適應,從而在教學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校本課程是學校根據當地的辦學特點,充分利用當地的教學資源,體現其辦學特色,從而滿足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學習需求。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要實現多元化,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選擇,在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除此之外,校本課程的內容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采用生活化教學和體驗式教學等教學方式,創新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打破以往傳統的拘泥于課堂教學的局限,提高小學美術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教師需要靈活運用教學實踐,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踐,與學生共同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美術學習體驗,提高學生參與美術學習的積極性,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小學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過程中,學校需要將校內外的美術教學資源進行收集與整合,充分了解當地的民間藝術文化,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小學美術校本課程內容。校本課程的開發最重要的是要以學生為中心,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需求為其創造輕松歡快的學習氛圍,并在校本課程中加入校園文化,引導學生對校內和當地的文化進行了解與學習,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樹立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與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彌補以往小學美術教學中的不足,實現美術教學內容與形式的優化與創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小學美術教學的整體水平。
小學美術教學的基礎目標要求學生理解與掌握美術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從而培養與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在小學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積極更新與轉變教學觀念,創新培養學生美術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模式,從而實現教學方法與核心素養培養的緊密結合。校本課程更加注重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同時,促進教師專業教學能力的提升。因此,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來豐富美術教學內容,將培養學生的學習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從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長期以來,部分美術教學以傳授美術教學技能、技法為主,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需要在充分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要創造良好的校本課程教學情境,利用先進的教學技術和手段開展直觀的教學展示,引導學生從更加生動和形象的角度來理解美、認識美,以此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教師可以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素材,開展一些生活化的情境教學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從而提高小學美術校本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藝術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在我們周圍的生活環境中有很多藝術素材,但由于空間等因素的局限,不能直接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使學生近距離地感受。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校本課程和拓展課程,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或美術館感受美、評價美,從而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力和鑒賞力。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當地的文化館、藝術館和各類展覽館進行參觀學習,增強學生對藝術的認知,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藝術作品的內涵。通過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藝術與實際生活的關系,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從而使學生創造的藝術作品更具生命力和表現力,提高小學美術教學的整體水平。
大多數小學生在對美術知識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都未能從根本上認識到美術教學的真正意義與價值,認為美術教學內容并不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故而不重視美術的學習。因此,在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美術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選擇與學生日常生活相聯系的創作材料,并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發現家鄉的特色,運用獨特的材料創作美術作品。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家中的一些糧食,如谷物、菜葉等帶到教室進行藝術品的創作,使學生將創作材料與生活有效結合,提高學生對身邊學習資源的發現和運用能力,強化學生對美術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提高學生對美術意義和價值的認知程度。再比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家中的一些舊衣物和布料帶到課堂,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用布料粘貼出不同的美術作品,從而發現衣物不僅可以用來穿,還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挖掘美,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
小學各學科之間具有較強的關聯性,學科知識具有相通之處,因此,在開發小學美術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美術校本課程與各學科之間的有機融合,構建與完善知識體系,從而發揮整體育人的功能,提高小學美術校本課程開發的效率和質量。比如:教師可以從數學學科教學中收集與發現“線條美”“立體圖形美”等內容,從語文學科教學中收集與發現“水墨藝術”“人物美”等內容,將這些內容與小學美術校本課程內容有效結合,從而拓展小學美術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各學科知識中發現美和感受美。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藝術的創作中融入古代詩詞的意境,體會古詩詞中作者蘊含的思想感情,并寓情于藝術創作,從而培養學生的美術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發展。
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思想精神,對于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發揮著積極作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應用在小學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中,有利于豐富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同時實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藝術創作,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美術知識和元素的應用能力,同時,對于小學生今后的成長與生活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學美術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了解與分析,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對美術知識和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并將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效融合,提高小學美術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工作的實際效果。
國家在近年來不斷提高對素質教育的關注和重視程度,要求在教學中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小學美術教學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的鑒賞與創造能力,因此,在未來階段,學校要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作為小學美術教學的重點工作,更新與轉變教學理念,以更加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美術學習體驗,提高小學美術教學的效率和水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