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盧 婕
(1.中元國際投資咨詢中心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成都 610066;2.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成都 610225)
四川是農業大省,地形復雜多樣,丘陵地區在四川省內平原、丘陵、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等四大類區中是區縣個數最多、人口數量最大的類區,其經濟發展好壞,直接關系到四川經濟發展的繁榮和穩定。丘陵地區分布著大面積的淺丘和深丘,存在土地碎片化、自然村落呈點狀分布等特點,以及傳統分散的種植方式,導致丘區存在農業規模化生產難度大,主導產業不突出等問題,這些因素不利于丘區鄉村振興的順利實施。
四川大部分丘陵地區,受地形地貌約束,主導產業優勢不突出,村莊發展不平衡,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生產要素非農戶趨勢明顯,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趨勢明顯,造成鄉村振興乏力。
四川丘區鄉村主要以傳統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農業正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村以家庭分散經營為主,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經營規模偏小,產業化經營整體水平不高;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生產水平低、專業性不強,同質化現象普遍;農業產業鏈不完善,農產品加工率較低,名優特產品創新開發力度不夠、市場競爭力不強,一二三產業融合不深等問題。以上諸多因素造成丘陵地區農業整體規模偏小,主導產業優勢不明顯,抵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弱。
四川丘陵地區自然村的人口密集度、村莊規模、經濟狀況、村莊空心化程度與中心城區的距離成負相關。自然村與中心城區距離越近,其人口密度和規模越大,經濟狀況也好,村莊空心化程度越低;反之,人口密度和規模越低,經濟狀況越差,村莊空心化程度高。地形地勢差異也導致自然村莊規模呈現兩極分化,平壩河谷地區人口密度大,村域之間距離近,整合難度小;丘陵地區人口密度低,村域之間距離遠,整合難度大。
丘陵地區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在不同區域的建設情況差距較大。城區近郊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較好,遠離中心城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較差。丘區農村還未實現與城鎮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在住房、教育、社會保障、醫療保險和就業等方面發展滯后,尤其是在農村自來水普及、農村污水處理、生活垃圾收運等公共服務設施還存在較大差距。農村人居環境“臟、亂、差”問題還一定程度存在,與先進地區相比差距較大,部分村莊生活垃圾收運設施不足,大多數村莊沒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四川丘陵地區農村的土地、勞動力、資金等基本生產要素持續由農村向城市全面單向轉移,主要表現在:一是土地城市化趨勢雖有所遏制但矛盾仍然突出,農村土地大規模減少的狀況不僅表現在數量上,同時表現在質量上,城市化占用和破壞了肥沃的耕地,損害了農業未來生產能力。二是農業勞動力特別是素質相對較高、有一定技術的青壯年仍然選擇離鄉進城就業、創業,嚴重失衡的勞動力流動方式依然延續,農村空心化較為嚴重,農村土地撂荒現象日趨嚴重,這一發展態勢從根本上阻礙了丘陵地區現代農業的發展。三是由于村內產業經濟不發達,多數村莊村級集體經濟規模小,難以形成自發性發展動力,建設資金主要靠財政資金投入,資金供應總量難以滿足實際需求,尤其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資金需求迫切,農民獲得金融服務仍然十分困難。
丘區農村勞動力受人口外部非均衡流動的影響,勞動力老齡化的問題比城市更為突出,未富先老的現象十分突出。目前四川丘陵地區大多數農村實際務農的勞動力平均年齡高達55~60歲,勞動力老齡化、勞動效率低,加劇農業人工成本不斷增加,促使農村家庭由多種經營向單一經營轉變,導致農業出現“兼業化、粗放化”趨勢,“誰來種地”成為農村未來相當長時間普遍存在的問題。丘區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嚴重妨礙了農村勞動力技能水平的提高,自給自足式的農業生產取向使老齡勞動力缺乏有效技術需求,對采用新技術、新品種持保守態度,“如何種地”同樣成為四川丘陵地區農業發展普遍面臨的問題。
四川丘陵地區立足現狀,因地制宜,以產業振興為主軸線、以產業融合發展為主要途徑、以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以特色文化為載體,以強化基層治理為保障,引領鄉村振興戰略在丘區鄉村全面實施。
充分挖掘丘陵地區特色和比較優勢,加快形成具有優勢明顯、規模適度、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注重產業間的融合發展,促進丘區農業提質增效。可從以下幾點入手:一是以市場為導向,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二是加快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提升耕地質量,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培育新型主體,扶持適度規模糧食生產,引進先進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三是培育適應丘區農業的新產業、新業態,打造新載體、新模式,推動全產業融合、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形成高效益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四是主動融入“周末經濟”發展趨勢,開展水果采摘、農事體驗、研學活動,做活“文農旅”結合文章,構建多主體參與、多要素集聚、多業態打造、多利益聯結的格局,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層次融合發展。
四川是旅游大省,旅游資源豐富,丘陵地形地貌頗具特色,發展鄉村旅游前景廣闊。在實施鄉村振興過程中,綿陽市游仙區將鄉村旅游納入全域旅游通盤考慮,積極優化鄉村旅游格局,強化“綿梓路旅游動力軸,全域旅游環線,鄉村旅游環線”聯動作用,依托“環科技城休閑度假旅游帶、芙蓉溪鄉村休閑度假旅游帶、魏城河文化旅游帶”,建設“游仙區第一形象展示片區、都市近郊鄉村旅游發展片區、特色產業鄉村旅游發展片區、鄉土文化鄉村旅游發展片區”,推進鄉村旅游多樣化發展。積極發展多種新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推進特色化旅游產業發展,促進農旅、康養旅游、文旅、科旅、商旅、體旅、交旅等融合發展。以特色農莊和田園綜合體為產業融合發展交匯點,引導和支持發展休閑農業、創意農業、鄉村旅游、森林康養、森林生態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積極建設特色農莊經濟體。
丘陵地區有序推進鄉村體系建設,優化鄉村空間結構,分類村莊建設指引,注重鄉村風貌整治,建設高標準建設宜居鄉村。分類有序推進宜居村莊發展,形成重點鎮、一般鎮、重點村、一般村四級結構體系。制定分類村莊建設指引,按照現狀特點及未來發展趨勢,分為城郊融合類村莊、聚集提升類村莊、特色保護類村莊、撤并重組類村莊。制定鄉村風貌引導規劃,以古鎮、古村、特色產業地、風景區為結點,打造傳統特色建筑景觀聚集地。綿陽市游仙區通過山灣農莊和田園綜合體建設,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村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有機結合,確保村莊建設與產業融合能夠協調發展。
目前,國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的實施,大大改善了四川丘區農村人居環境,但是后續對人居環境的改善提升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飲用水安全建設,完善市政配套管網建設,積極推進垃圾分類收集、轉運及處理系統,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深入推進糞污綜合治理,加強村莊綠化,提升村容村貌整體水平,逐步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統籌配置公共服務設施,促進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資源向丘區農村傾斜,構建“鄉村生活圈”,積極推進健康鄉村建設,構建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鄉村養老服務能力,最終實現丘區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開展村容村貌提升“六化”工程,鄉村推行“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規劃建設模式,加強對鄉村建筑層高、立面、色彩等的有效管控。鼓勵采用“竹、木、磚、瓦、石”等地方性鄉土材料和傳統結構與營造技藝,以及采用生態路面和傳統路面形式,恢復鄉村農耕風貌與鄉土氣息。通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推動農民就業多元化,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民生需求,為農民生產生活提供綜合保障。
針對四川丘區農村勞動力不足、人才缺乏的現狀,實施鄉村人才聚集行動,匯聚鄉村振興力量。可從以下幾點入手:一是積極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引育經營管理人才,著力培育一批“土專家”“田秀才”、產業發展帶頭人、農村電商人才、農業職業經理人。二是吸引各界人才投身鄉村發展,支持農民工、農民企業家、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留學回國人員等各類人才返鄉創業,支持新鄉賢返鄉,建立管用的人才培養機制,促進勞動力充分就業。三是鼓勵舉辦涉農產業創業創富大賽、互聯網創業大賽、農村電商大賽、創業大講堂等活動,大力營造鄉村創業、興業、樂業的良好氛圍,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
四川丘區鄉村全面振興面臨較多制約因素,積極挖掘和利用其獨特的地形地貌,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種植業、特色養殖業、特色旅游業,適度規模化經營,持續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力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向農業農村自由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把丘區農村建設成為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有機統一體,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