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浦,朱永清,向卓亞,夏 陳,陳 建,朱柏雨,黎 劍,黃友濤,吳 濤,鄧俊琳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成都 610066)
天麻(GastrodiaelataBl.)又名明天麻、赤箭、神草、定風草,為蘭科天麻植物的干燥塊莖,是我國傳統常用的名貴藥材。天麻生長周期通常為2~3年,野生態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貴州、西藏等山地區域。天麻具有鎮靜、鎮痛、降血壓、明目、增智、抗衰老和抗驚厥等功效[1]。在《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中被列為補益上品,被譽為“華寶”,2002年列入藥食同源保健名錄,2018年國家衛健委確定天麻為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物質的常用藥材[2]。隨著研究不斷深入,天麻潛在的功效成分和藥理作用被挖掘,天麻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通過調研,對川天麻的產區情況、藥用和食用加工情況、發展優勢以及今后的問題和挑戰進行闡述,給川天麻產業發展提出建議,旨在為今后天麻深入開發利用提供參考。
四川是天麻傳統的道地產區,天麻野生資源豐富,歷史悠久,北宋《開寶本草》即有四川道地記載,是最早的產區之一,川天麻產量大、品質優,品牌在全國久負盛名。四川盆地廣泛的分布著天麻野生資源,地質氣候復雜造就了川天麻品種多樣,目前天麻在我省審定的中藥材新品種數量居全國前列,主要分布在800~3130m海拔范圍,101°41′E~105°29′E,29°01′N~ 32°26′N之間,涵蓋了紅天麻、烏天麻、綠天麻和黃天麻四個品種,形成了多個小產區。目前四川擁有“青川天麻”“金口河烏天麻”“平武天麻”以及“滎經天麻”4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占全國總數(9個)近半;另外被列入地方名產特產還有宜賓天麻、木里天麻、旺蒼天麻、越西天麻、小金天麻、南江天麻、通江天麻、朝天天麻等。
目前天麻已被列入省中醫藥大健康“十三五”規劃的重點品種,是山區增收扶貧的重要特色產業,產區分布于四川扶貧四大片區山地,目前建有集中連片基地的有廣元青川縣、旺蒼縣、朝天區;雅安市滎經縣;樂山金口河區、峨邊縣;綿陽平武縣、北川縣;宜賓敘州區;涼山州雷波縣等;全省現有GAP認證基地一個,GAP備案基地預備申報1~2個,有機產品認證以及有機產品轉換認證基地3個,標準基地為全國最多,目前種植規模在0.33~0.66萬hm2,鮮天麻產量2500萬kg以上,種植產值十多億元。
川天麻精深加工較為薄弱,產業鏈條短,生產、加工、流通、產品開發等環節尚未形成有效協作。加工產物主要為中藥飲片(如切片、粉、凍干等)、中成藥及保健品等,加工用干品原料量500t左右。而食用加工情況多以民間藥膳為主,為燉、煨、燒、炒、泡酒、涼拌等。目前省內已有多家天麻全產業鏈企業以此開發了多種天麻產品,如天麻泡制酒、天麻配制酒、凍干天麻、鮮天麻顆粒、天麻果脯、天麻口服液、天麻茶、天麻面條等,部分企業已經具備天麻食品的規模生產能力。
隨著20世紀80年代人工栽培技術的突破,天麻種植產業在各產地快速發展,形成全國六個大產區,年產量一萬噸左右,絕大多數進入藥用市場,已經飽和,供應產區以川陜甘、安徽、湖北為主,原料品種基本為品質低、產量高的紅天麻,主要產品為天麻中藥飲片和中成藥制劑;出口和保健禮品市場體量較小,供應以云、貴、川、鄂等地產量低、高品質的烏天麻原料為主,產品為原藥材和保健品制劑。隨著近年市場供應擴大,以及對天麻多種保健食用功效研究和宣傳,天麻食用市場增長強勁,僅普通膳食市場現估計已達到20%,且連年按10%以上增長,產品為天麻生鮮品和初加工切片;天麻列入藥食兩用的食品后,食用產品全面準入,市場前景發展巨大,行內普遍共識天麻產業市場將從百億級提升到千億級,迎來最佳發展機遇。
四川省中藥資源優勢顯著,而天麻種植需要大量野生資源作為不退化種源持續,四川盆地周邊可再生可砍伐林業資源極為豐富,具備可持續生產擴大能力,因此川天麻具有極強的種植優勢。而相較于其它天麻產區,比如云南、安徽等出現資源利用過度瓶頸問題,發展后勁不足。四川具備天麻產區中最大的緯度和海拔跨度,資源的多樣能保證食用市場巨大的種植需求和優良品種選育。四川種植基礎好,面積大,農戶技術成熟,政府重視度高,目前已結合精準扶貧推出多項扶持政策,種植基地規模和品種質量數量高速增長。
四川省2020年經濟生產總值4.86萬億元,新綠色規模以上中醫藥企業已超過200家。中藥材產業發展態勢良好,中藥材種植質量和規模發展平穩,2017年全省人工種植中藥材面積約42.47萬hm2,中藥材年產量102萬t,年總產值達173億元,其中產值超過千萬元的品種31種。中藥材出口日本、韓國、香港等21個國家和地區,金額達2.57億元。目前,我省已經打造6個中醫藥大健康產品開發創新團隊,開展半夏飲片等品牌優化項目10個,建設中藥材標準化基地15個,中藥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了近600億元。約占全省醫藥工業的36%。四川省醫藥食品生產企業眾多,產品門類齊全,加工開發營銷能力強,目前已開發儲備和生產的多種天麻類產品,能快速將天麻食品并推向市場。
四川旅游業極為豐富,在此基礎上豐富川天麻加工產品結構和膳食開發,依托川菜消費市場平臺,以及旅游產業大省的各類旅游產品推廣渠道,初期能快速建立天麻等產品的本地消費市場基礎,推動產業發展壯大。以名優名牌產品、著名商標生產企業為核心和支點,將企業品牌和區域品牌相結合,構建品牌優勢產業和知名龍頭企業。加快中醫藥健康餐飲開發,支持川天麻產道地藥材,培育系列特色藥膳品牌,打造一批中醫藥藥膳餐飲連鎖企業。促進住宿與中醫藥健康服務項目結合,打造一批中醫藥文化特色主題酒店和一批中醫藥健康旅游文化創意產品。
川天麻野生資源分布廣,產區和品類多,為全國之最,但各產區分散,貿易整合沒形成,品牌建設滯后,無市場話語權,而臨近的云南、陜西、甘肅和貴州政府多年集中扶持,全力發展優勢品種,已形成市場和品牌,川天麻淪為原料供應底端,已經逐步喪失歷史品牌優勢地位。四川中藥材產業科研投入較少,研究力量相對分散、薄弱,缺乏協作攻關平臺。資源保護不夠、創新力度不夠、技術推廣不夠。川天麻產業鏈條短,生產、加工、流通、產品開發等環節尚未形成有效協作,品牌建設不夠,缺乏大企業帶動。通過對川天麻發展問題的分析,未來擬通過,利用天麻食用生產準入契機,盡快開展食用試生產,搶占新市場先機,整合各產區種植生產和貿易,加強產地初加工、強化加工技術創新、構建完善流通網絡、拓展天麻消費服務渠道,創立天麻產業脫貧新模式,充分發揮天麻產業特色,助力天麻栽培扶貧對象如期“減貧摘帽”[3];推動天麻品牌產品和基地發展,培育一批區域公共品牌和企業知名品牌,將川天麻打造為四川特色名片產業;培育“中醫藥+文化旅游+健康”產業模式,實施中醫治未病行動促進健康四川建設,推進川天麻發展;加強天麻資源保護與利用、推進育種創新、推動良種繁育、強化技術集成、推進溯源體系建設,建設天麻良種繁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