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劉勇強,王 夏,陳 芳,李 華
(1.四川省農業機械鑒定站,成都 610036;2.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成都 610101;3.四川省廣播電視臺,成都 610096)
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民生計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就必須做好人才的培養、引進工作,而當下社會現狀是高精尖人才聚集城市,農村內部人才流失,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障礙之一[1]。2012年起,中央多次強調要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職業農民隊伍。2018年以來,中央連續發布“一號文件”統籌“三農”工作,明確指出要為鄉村振興培養高素質人才,提出扶持農業職業經理人不斷發展的相關舉措[2]。《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鄉村振興促進法》等政策文件指出,要培養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等,為加快促進鄉村振興集聚人才[3]。其中,管理能力強、經營水平高的農業職業經理人,是新型職業農民群體的突出代表,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所需的重要力量。
農業職業經理人是從事農業經營管理重要人才,其培養制度體系值得重視。四川省政府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強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的意見》,就培訓誰、如何培訓、隊伍建設等提出培養制度體系。應側重“三類人員”(農業經營主體、村組干部、有意投身農業事業的人員),狠抓“三類培訓”(新增人員培訓、知識更新培訓、學歷教育培訓),設置“三個等級”(初級、中級、高級),確保“三個重視”(重視組織領導、重視隊伍管理、重視資金投入)[4]。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各省市已逐步摸索出合適的模式培養農業職業經理人,如“成都模式”,推動了農業規模化經營,促進了農民增收,但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數量和質量都亟待提高[5-6]。
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主體包括村組干部、農民合作社領辦人、家庭農場主、種養大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負責人以及回鄉大學生、返鄉農民工、城鎮居民、復轉軍人等[7]。在培養中,需根據培養對象不同,采取有的放矢、分類培養的靈活人才培養方法及路徑。人才培養路徑主體分別為政府、高校、企業等,這是培養效果優劣最重要的影響因素。農業職業經理人的培訓,須以政府為主導,高校系統培育,企業崗位培育的培育模式。政府政策引導及資金支持使得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能夠迅速建立。合格的農業職業經理人需在農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具有全面的知識和能力,意味著傳統培養機制已無法滿足要求,需要尋求新的培養途徑。據研究表明,高校以及企業培養已成為提高農業職業經理人的知識能力及素質的普遍途徑[8]。
在《農業農村部、財政部關于做好2018年農業生產發展等項目實施工作的通知》(農財發〔2018〕13號)《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18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通知》(農辦科〔2018〕17號)《農業職業經理人行業職業標準》等文件中明確了新型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育的目標任務和具體要求,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夯實人才基礎[9]。就目前情況來看,在執行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與挑戰,例如,培養對象的文化素質方面大體偏低、培訓方式過于偏重課堂理論學習,實踐技能未得到提升且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關于農業職業經理人的政策體系不健全缺乏跟蹤與反饋機制等等。
2.3.1 培養對象人才素養偏低 對于農業職業經理人的培養學習過程,大部分農民都是抱著觀望的態度,沒有真正地去接受及認可,參與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現今農村人口雖龐大,但能夠接受培訓的人數量卻很少。其學歷本科占比較低,他們對現有的配套政策體系不了解,沒有學習主動性,經營水平低,管理能力弱、對于處理農民、農戶的關系并不在行,不能適應現代化農業的要求。
2.3.2 培訓方式過分倚重室內課堂,內容缺乏針對性 農業職業經理人的培訓工作,主要是由區域內的政府、高校和企業等承擔。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對象不一,大多為技術出身,知識文化水平高低不一,經濟實力差異懸殊。他們大都處于不同的農業經營領域,培訓需求往往差異較大。因此,難以針對其需求開展系統性、針對性的培訓,且培訓方式缺乏前期需求分析工作以及跟蹤反饋機制。
對于農業職業經理人的培養,規范培養對象的遴選標準,提高人才的專業素養是非常必要的,具體方法如下。首先,在培訓之前做到因需培訓,了解被培訓對象的特點與自身條件,結合區域、資源優勢以及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做好分層分類培訓計劃。首先,設置科學高效的培訓內容,提升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營管理能力和綜合素質。農業職業經理人的培訓課程應包括市場營銷、企業管理、新型經營主體、綠色農業、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內容。并開展農業信息化課程,職業技能與農業生產技術(包括新技術、新裝備的應用)培訓課程,增長農業職業經理人的科技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為農業的繁榮發展奠定基礎。其次,重點開展職業道德素養培訓,團隊合作等內容,提升農業職業經理人的綜合素質。另外,可重點設置采購與庫存管理知識、人力資源管理知識、財務管理知識和法律知識等重要內容,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適用性。
對于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而言,人才評價體系是人才培養路徑的重要環節,我國的人才培養體系還不成熟,缺少權威的評價機構,政府部門頒發的證書也難得社會認可。因此,構建完整充實的人才評價體系十分必要。通過制定評價標準、構建多元評價方式,分級評價管理策略、建立人才資源信息庫、制訂動態化管理方案等內容完善人才培養路徑。評價標準包含素養、經營績效、領導能力、經驗等因素。構建多元評價方法,由政府、企業、學校、行業協會對農業職業經理人進行多元評價。按照初、中、高三個等級進行人才質量評價并增加考核機制,建立高效的評價機制,確保農業職業經理人的能力有切實提高。因此,良好的市場機制的形成需要權威的評價體系,完善的評價標準,使得農業職業經理人在市場競爭中有公平的競爭環境。
制訂扶持政策,能夠壯大人才隊伍,發展農業產業。扶持內容應包括科技扶持政策、產業扶持政策、創業扶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社保扶持政策。鼓勵科研單位及企業與農業職業經理人合作完成項目。對于創辦農業企業的農民、復轉軍人、返鄉大學生等人才給予一定的創業補貼。強有力的扶持政策能夠吸引更多鄉村優秀人才助力農業農村發展,回鄉創業和反哺家鄉。
農業職業經理人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與領軍人物,必然要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檢驗。在此進程中,提高農業職業經理人的各方面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其培育須結合農業職業經理人的培養現狀,不斷進行培養方法的探索與完善,以提高人才培養的專業性,加強隊伍建設,為現代農業農村人才培養策略的整合提供支持,為鄉村振興務實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