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滿生
多民族的發展和融合中,每一個民族都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文化,通過音樂、舞蹈、繪畫以及服飾等多個元素進行展現,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元素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明。尤其是在舞蹈創編中,作為一種較為普遍的藝術形式,來源于現實生活,在民間流行的文化元素中,進行提煉和升華,將其上升為一種可以進行表演的藝術形式。其主要內容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應,也是民族傳統習俗、生活習慣、民族禮俗以及民間審美等傳統文化原色的沉淀。將傳統民族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合到舞蹈創編中,對于增強民族文化的傳播,實現舞蹈的傳承與創新,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民族傳統文化元素在舞蹈創編中的應用,最先把握的是各民族人民在日常勞動生活中的動作元素。舞蹈作為一種來源生活的藝術形式,生活的場景和動作,展現了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色彩,在舞蹈創編中的應用,也是對民族基本形態和文化習俗的展現。通過對各民族人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觀察,提煉出勞動中所產生的動作體態,展現出淳樸的民族傳統文化元素。例如,在第十屆“荷花獎”獲獎的舞蹈作品《打藍靛》,在其舞蹈創編中,編導人員取材于廣西藍靛瑤傳統的打藍靛工藝,將藍靛瑤傳統的民族工藝文化融入其中,并把民族工藝文化融合在舞蹈動作當中。藍靛瑤勞動人民站在藍靛池旁邊,彎腰進行搗汁。為了時刻觀察到藍靛葉的出汁情況,人們需要時刻保持彎腰的勞動姿態。并且在此過程中,會跟隨著勞作,產生“舂”“搗”“踩”等一系列的動作。舞蹈編導人員便根據傳統工藝文化要求,將搗汁的一系列動作都應用到舞蹈創編中,將“彎腰”“低頭看”作為舞蹈的基本動作姿態,結合勞動中“舂”“搗”“踩”等系列動作,呈現在舞臺上,便向觀眾傳遞出一群熱愛生活、認真勞作的瑤族人民形象。在該舞蹈的創編中,舞蹈編創人員正是應用了藍靛瑤傳統打藍靛文化,提煉出勞動人民日常勞動和生活的場景,對勞動時的動作語言進行升華和整理,搭配舞蹈音樂節奏等,創作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舞蹈作品。
服裝作為一種外在形象展示,人們對某件服裝形成的總體印象是它的衣身造型,造型上的獨特和個性,更好地彰顯出穿衣人的地域文化特色。尤其是在舞蹈作品的創編中,具有民族特色服飾的應用,可以更加明顯地凸顯出舞蹈的特色和文化內涵。民族特有的圖案、文字等,都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在舞蹈服飾中的應用,能夠彰顯出優秀的民族文化,增強觀眾對舞蹈創編的認同感。例如,藏族三人舞《牛背搖籃》的創編中,舞蹈主題主要展現的是與牛嬉戲玩耍的藏族少女形象,少女活潑天真、爛漫無邪。傳遞出濃郁的藏族傳統生活氣息,舞蹈創編中,特選用了藏族傳統的民族服飾——藏袍。通過民族服飾語言,來講述舞蹈的民族種類。藏袍款式的設計,為了更好地用于舞蹈當中,特進行了適當的調整。例如,衣身去短,縮短裙擺,制作成喇叭形狀的裙擺,在舞蹈中得到更好的利用。而且兩個袍袖作為藏袍特有的穿著習俗文化的標志性符號,作為裝飾品放置于后腰當中。藏民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上,服裝色彩較為鮮艷,大襟藏袍寬松且較長,充滿高原風采的服飾,顯示出藏民雄健豪放的性格特征。藏族民族傳統服飾文化元素在舞蹈創編中的應用,由于受到游牧生活方式的影響,牧民盡可能地將自己的珠寶首飾,都掛在身上。在凸顯美感的同時,更是象征著牧民的豪華與富有。從整體外觀視覺效果上接近于傳統藏袍,在服飾形態上展現出濃郁的藏族民族特色。
在舞蹈創作中,民族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可以通過舞蹈道具進行提現。民族特有的勞動工具、裝飾品以及各式樂器等,都代表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是該民族傳統文化流傳下來的代表物品。通過道具,在舞蹈中實現傳情達意,進一步增強舞蹈作品的文化底蘊。例如,廣西壯族扁擔舞的創編中,便大量使用了民族傳統的用具扁擔和凳子,將其作為舞蹈道具,在舞蹈中表現出濃郁的壯族民族文化氣息。利用扁擔等道具,還原和模擬出壯族人民“打谷子”“插秧”“趕牛”等生活動作。展現出壯族人民喜獲豐收的喜悅之情。扁擔是壯族人們必要的勞動工具,沉淀著壯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壯族人民所賦予的情感。利用該道具極大地提高了壯族舞蹈的辨識性,寄情于物,展現了濃厚的民族情懷。
民族舞蹈創編中應用具有民族特色的道具,可以創新出獨特的藝術形象,彰顯出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例如,維吾爾族舞蹈創編中所應用的道具,主要為盤子等,通過盤子舞進行展現。表演者頭頂盤子,這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對于客人的到來,為客人端茶倒水的傳統民俗文化風情。展現維吾爾族人民熱情好客的文化傳統。為了保持盤子的平衡性,表演者便做出更多的慢動作。在展現維吾爾族舞蹈柔性舒展的同時,也展現出維吾爾族人民對于客人的尊重之情。將其應用到舞蹈表演中,能更好地傳播民族文化,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音樂作為舞蹈創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因素,在舞蹈語言以及舞蹈意境作用下,搭配上音樂,可以促使舞蹈創作的人物形象更加的鮮明生動。音樂的應用,舞蹈律動更加具有節奏感,舞蹈情節更為豐富。就舞蹈創編的角度來講,音樂搭配舞姿,有效推動舞蹈情節的向前發展。舞蹈人物形象也因為音樂節奏的襯托,變得更加的真實生動,人物形象刻畫的更加深刻。例如,傣族舞蹈《傣家姑娘》舞蹈作品的創編中,舞蹈編創人員利用傣族傳統的葫蘆絲作為背景音樂。在悠揚的音樂旋律變化中,舞蹈者在半蹲的姿態中帶動整個整體的動作,做出緩慢、優雅柔和的擺動或者是旋轉的動作,向觀眾展示出傣族人們日常的生活狀態。呈現出傣族姑娘們前凸后翹、優美高雅的美感形象。搭配整個舞臺的音樂以及舞臺燈光設計,朦朧當中姑娘們翩翩起舞,描繪了一幅靈動形象的傣族姑娘的動態畫面。
音樂舞蹈的合理創編,將民族傳統文化元素無聲無息、自然而然地融入舞蹈作品當中。在突出表現舞蹈人物形象特點的同時,也是對舞蹈自然、歷史以及人文環境的展示。觀眾能夠更好地結合舞蹈人物形象,與當時的民族傳統文化元素相結合,全面理解和分析舞蹈的主題內涵。
舞蹈創編中應用到的民族傳統文化元素,并非是對外來文化以及現代文化進行全面的排除,讓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單一化的發展。這不符合舞蹈發展的包容性原則,舞蹈創編需要在多種文化的融合下,才能實現更好地創新和發展。尤其是現代舞蹈的創編中,更是需要符合現代文化的發展理念,才能獲得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從本質上來講,現代意義上的舞蹈創編與外來文化以及現代文化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是客觀存在的。在實際的舞蹈創編中,需要合理把握民族傳統文化的融入力度,堅持融合與創新的合理性。對于舞蹈藝術性的本質特性給予充分的尊重,合理地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在舞蹈創編的創新中,也需要堅持不破壞民族性動作原型的前提,尋找到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點。植根于傳統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學習和借鑒有利于的外來文化和現代文化,豐富自身舞蹈內涵的表現。在中西結合,傳統與現代文化交融中實現進一步的創新,堅持突破與超越并存的創編原則,實現民族傳統文化元素在舞蹈創編中的健康持續應用。
舞蹈創編中,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并非是單一性的,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應用到舞蹈創作中,也是多種文化元素的綜合應用,在相互的搭配中,進行綜合性的體現。因此,舞蹈創編中要合理選擇文化元素,注重其適用性。根據舞蹈動作與場景,選擇與之相適應的音樂、服飾等文化元素。促使各個元素能夠在相互的融合中,恰如其分地展現出舞蹈主題。促使舞蹈作品的內涵展現的更加鮮明,更加符合觀眾的審美。同時,舞蹈創編中文化元素的應用,還需要展現出舞蹈動作的協調性,應用相應的技術動作技巧傳遞出主題。保持舞蹈者的動作技巧能夠與文化元素相融合。文化元素與舞蹈動作的合理搭配,可以更好地從細節方面展現出舞蹈編排的細膩性,極大地提升了舞蹈作品的嚴謹性,從整體上提升舞蹈創編的層次和水平。
舞蹈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需要具備一定的欣賞性,才能保持舞蹈的美感。衡量舞蹈作品是否具有審美價值的重要元素便是觀眾的實際感受和反應。因此,傳統民族文化元素在舞蹈創編中的應用,應當選擇貼近實際生活的素材作為舞蹈創作的主題,最樸素的民間生活往往體現出更多的傳統文化色彩,更加容易與觀眾產生共鳴,舞蹈創作的主題也更加符合觀眾的審美意向。因此,舞蹈創編中要堅持舞蹈主題與審美的統一性,才能更好地實現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應用。
舞蹈作為一種藝術形態,被賦予了相應的人類思想情感,通過舞蹈動作呈現在觀眾面前。在具體的創編過程中,需要實現人體、動作以及藝術的全面融合,根據舞蹈主題,合理選擇所要融入的傳統文化元素,在符合主題要求的同時,更加體現出舞蹈藝術的審美。避免出現過度追求審美而忽略舞蹈主題的現象,使舞蹈作品因為主題與審美的剝離,而失去相應的美感和價值。因此,舞蹈創編中,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要堅持主題與審美的統一,合理地展現出舞蹈作品的藝術性,使觀眾能夠產生思想和情感上的認同感。
總之,民族傳統文化元素在舞蹈創作中的應用,對于豐富舞蹈創編主題,提升舞蹈審美,都具有積極的作用。主要通過動作創編、傳統服飾、舞蹈道具以及音樂舞美等多個方面,將傳統文化元素應用到舞蹈創編中,極大地豐富了舞蹈創作的形式。基于此,舞蹈創編中,舞蹈編創人員需要將文化元素放在重要的位置,堅持相應的應用原則,進一步提升舞蹈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