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第二實驗小學 王 杰
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幫助學生提升數學核心素養。史寧中教授針對基本活動經驗指出:在數學知識學習過程,經學生歸納、推理、演繹之后形成的經驗,就可以被稱為基本活動經驗。而學生基于這種經驗,可以建立起獨特的思維模式,這對學生數學直接感知能力的發展很不利。此外,史教授還認為,基本活動經驗積累過程,實際上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下,逐步思考問題,積累數學知識點學習方法和經驗的過程。
學生在進行數學知識點的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對活動經驗進行直接獲取。圍繞新版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內容展開分析,我們可發現:教材中編排設計了動手操作實踐活動相關的內容。對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對這部分教學內容進行充分利用,而不能對其進行隨意刪減、壓縮或忽視。對此,在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在恰當的時機,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讓學生的學習方向更加明確,以此促使學生全面理解數學概念、數學符號、數學公式等,并且促使學生從中總結經驗,這對學生數學表達能力的發展也很有利。
例如,教師在教“平均分”一課,利用實物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同時讓學生借助語言,對“平均分”相關概念進行描述。在實踐環節,教師可以在明確教材編排意圖的基礎上,給學生設計“操作與表達”環節,引導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的方式感悟知識點。首先,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借助手中的學具,完成“將6 根小棒劃分為3 份”的任務。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自己的分配方法進行簡單的闡述?;诖耍處熆梢砸觥捌骄鶖怠钡母拍?。在學生完成動手操作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6 根小棒進行平均分配,學生很快發現:每一份分3根小棒,就屬于平均分配。經反復的實踐操作之后,學生能夠加深對“平均分”的理解,從而提升課堂學習效果。在此實踐操作環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思考,以此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在引導學生積累“操作與表達”活動經驗時,教師可以將教學目標貫穿到每節課的教學活動中,給學生預留思考空間,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果,促使學生完成學習經驗的有效積累。
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推理和歸納”經驗時,他們就能夠將新舊知識點串聯起來,以此構建起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這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也非常有利。圍繞新版北師大版的小學數學教材展開分析,可發現,其中涵蓋了不少“推理與歸納”活動教學內容,如運算法、圖形的特征等。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需要圍繞這些教學內容,對學生的“推理與歸納”能力進行有意識的培養,以此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3 的倍數的特征”教學中,教師根據實際學情設計教學,以此鍛煉學生的計算、觀察能力,引導學生逐漸積累“推理與歸納”活動經驗。在此前,學生已經掌握了“2、5 的倍數的特征”相關知識,因此,只要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點的遷移,他們就能夠快速理解“3 的倍數”相關內容,并且學會判斷“一個數是否為3 的倍數”的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發現知識間的聯系,并且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點,猜想和驗證新知識點。經深入的探究學習之后,學生就能夠得出結論:“各位數字之和是3 的倍數?!倍麄€過程,就是邏輯推理和反復猜想、驗證的過程。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實現對“推理與歸納”經驗的積累目標,思維能力也得到提升。教師有意識引導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推理與歸納”,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此外,教師還需要挖掘優質的教學資源,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并且將之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
“規劃與調整”活動經驗指的是在面對實際的數學問題時,學生自主梳理思路和自主規劃問題解決方案,自主解決問題過程積累的經驗。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數學認知,調整教學計劃,幫助學生逐步獲取活動經驗。在組織開展數學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對預定目標進行適當的調整,使之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符。
例如,在講解“已知書店中的故事書每本售價為5 元、童話書每本的售價為7 元、科技書每本售價為8 元、漫畫書每本售價為9 元、連環畫每本售價為6 元,淘氣小朋友手中只有13元,如果把所有的錢都花光,他正好可以將哪兩本書買回家”這道習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兩種解題思路:其一,從書店的所有書籍中,任意挑選兩本,嘗試進行總價計算;其二,先確定一本需要購買的書籍,然后逐一嘗試另外一本可以購買的書籍。在分析這兩種解題思路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解題策略。這道數學題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教學過程,教師應該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對編者意圖進行準確把握,以此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完成對活動經驗的有效積累。借助這樣的數學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積極的探索,以此把握問題解決策略。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聯想出很多知識點,達到思維收放自如的目的。在后續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還需要明確教學順序和教學目標。
除了上述提到的教學策略之外,教師還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引導學生積累“規劃與調整”的活動經驗。比如,在“分類和整理”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一些自主學習問題,如要求學生分類整理不同類型的氣球。在新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包含了大多易于進行情境對話創設的內容,以此營造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具體而言,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采取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形成歸類整理的意識。在此環節,教師不需要給予學生過多的指導和幫助,只需要稍加指點即可,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空間。同時,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目標,以此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
除了上述提到的基本活動經驗之外,教師還需要借助可靠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累“遷移與轉化”活動經驗,以此促使學生能夠形成知識聯想能力和知識靈活應用能力。當學生掌握了豐富的“遷移與轉化”活動經驗時,就能夠借助已學知識快速解決問題。如此,不僅能夠讓學生不斷完善知識結構體系,而且對學生數學思維培養有幫助,從而掌握數學思想方法。
例如,教師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知識中,可以突破以往的教學方式,設計相應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進行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促使學生完成對“遷移與轉化”活動經驗的積累。在后續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學生就可以利用已經掌握的知識點,探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以此實現知識點的有效遷移,進而提升學習效果。例如,在“圓、圓環的面積計算”這部分知識點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遷移與轉化”活動中獲取的經驗,展開自主探索與學習。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遷移與轉化”活動經驗之后,在日后就能夠實現高效學習。
此外,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包含了很多“數學好玩”實踐活動課的內容,在講解這部分知識點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制訂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引導學生進行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不少教師認為,基礎理論知識才是數學學科知識教學重點,實踐活動課則并非教學重點。因此,很多教師都忽視了教材中“數學好玩”實踐活動課這部分的教學內容。事實上,要想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就需要重視實踐活動教學,引導學生進行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讓學生能夠通過親身實踐的方式,不斷提升認知水平。
總而言之,正如史寧中教授所言: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個人經歷,指導學生積累基本活動經驗。事實上,個體的智慧與知識量之間的關聯性并不強,而經驗則是影響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關鍵。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操作的方式,鍛煉知識應用能力和思維能力。對此,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把握,優化教學設計,引導學生積累基本活動經驗,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