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實驗初級中學 梁曉靜
寫作教學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教師犯難,難在消耗精力最多卻收效最少;學生犯難,難在無話可說,無情可抒。我發現近年來初中生寫作呈現出如下怪現狀:一是“死亡筆記”式作文,即常常虛構死傷事件來增加觸動點;二是“姥姥的槐花飯”式作文,即由一篇流傳度較廣的親情類作文衍生而成,由此產生奶奶的蛋炒飯、媽媽的手抓餅等同質化作文主題;三是“集體體驗搬磚”式作文,這是從去年開始最新融入學生作文的素材,即通過體驗搬磚的辛苦來暢談成長等。
初中學生作文之所以呈現以上怪現狀,有三方面原因:第一,學生普遍缺乏寫作素材積累意識;第二,深陷快餐式無效閱讀怪圈,過度追求閱讀數量,而忽視思考式高效閱讀的重要性;第三,單方面割裂生活經歷與考場作文的緊密關系。如何破解當下初中學生的寫作困境呢?不妨向金庸筆下的武俠名家尋求寫作的良方。
王語嫣是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的人物,她熟知各門派武學招式與路數,對武功極具敏感度,并已達到融會貫通、登峰造極的高度,隨口點撥,便能使人技藝大增,反敗為勝。可以說,王語嫣的成功在于她武學寶典的日積月累。對此,中學生應對生活中出現的精彩瞬間葆有敏感度,并以日記、周記或隨筆的形式記錄靈感,最終形成獨具個人特色的寫作素材寶典。
多年來,我所帶班級學生養成了隨筆記錄生活細節的習慣,并建立起初中三年個人周記檔案庫,每周一篇,每學期一本,三年匯編六本寫作素材寶典,不限定主題,記錄生活中令人印象深刻或能引發思考的事件。翻閱學生周記,你會發現豐富多彩的青春世界:學生中有寫《值日班長的一天》《極品體育課》《來自高年級的問候》《有趣的物理課》《打水記》《盒飯之旅》等周記,記錄自己亮麗的校園生活;有寫《人在囧途》《校車》《堵車大片》《小吃街游擊戰》等周記,記錄自己有趣的回家之旅;有寫《醫院小悟》《拔牙記》《胖貓與野貓》《八百壯士的哀歌》《遲來的外賣》《只漲不跌的視力股票》等,記錄自己對人、事、物的感悟。
當學生保持對生活的機敏度,隨時記錄所想所悟,讓寫作成為生活的一個部分,這將是多么寶貴的一筆財富,如若再能像王語嫣一樣融會貫通,就定會在寫作時一觸即發,下筆有神。
掃地僧是金庸筆下武功第一人,而且已經以道馭技,是有道行有神通的級別了,他最神奇的技能是萬物皆可為劍。拿到寫作上來說,初中學生須打開寫作的思路,相信生活即寫作,萬物可入文,只要有感觸,吃穿住用行、花鳥魚蟲月等都可以成為寫作的對象。比如,夏丏尊的《幽默的叫賣聲》一文就細致描摹了賣臭豆腐和賣報紙的叫賣聲,寫成了一篇以小見大極具諷刺性的文章;沈從文的《云南的歌會》和冰心的《觀舞記》則以歌舞入文,極具雅趣;梁實秋、汪曾祺等散文名家也有寫各地美食的,讀后不禁讓人味蕾大動;莫懷威一篇記錄生活片段的《散步》寥寥數語就讓人深思。
文章寫作須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章要有價值,要能夠引發他人思考或者對他人產生影響,這才稱得上好文章??v觀經典名篇,就會發現作者隱藏在作品中的深意: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是一個遭遇坎坷的詩人對人生新的領悟;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是一個乳兒在成年之后對于乳母深沉的感恩;朱自清的《背影》寫出了兒子在父子失和多年后的自責和理解;竺可楨的《大自然的語言》是科學家筆下優美的小品文;葉圣陶的《蘇州園林》是文學家筆下的建筑美學……優秀的作品總能給讀者來帶思考和美感。因此,學生動筆前不僅要廣開寫作思路,寫所有可寫之事,以期成為寫作技能高手。
周伯通是金庸筆下華山論劍的武學宗師之一,其最大特點就是心思單純,醉心武學,廣泛學習他人技能,富有智慧。而在寫作時,缺乏文采和底蘊是許多學生所面臨的大問題,這時不妨學習下周伯通的心胸,只要他認為有用的武功招式甚至不惜向后輩學習,而閱讀經典是豐富文學底蘊最有效的途徑。
作為初中學生,在閱讀經典時須達到三層境界:第一,要學會欣賞別人的作品,并能夠學習亮點為我所用;第二,要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哪怕只有15 分鐘;第三,學會邊閱讀邊思考,隨時記錄閱讀感悟。以上閱讀經典的三重境界能夠使寫作的人博采眾家之長,并最終像周伯通一樣自成一派,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讀寫結合的理念來看待教材篇目,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匠心獨具,這樣在寫作理念引領下的閱讀教學一定會讓學生受益匪淺。以統編教材七年級下冊為例,第一單元《鄧稼先》這篇傳記文學,有三大寫作亮點尤為引人注目:一是,把人物放在宏觀歷史背景下敘說,使人物具有歷史高度,文章具有宏大氣魄;二是,平行條件下的客觀評價,將鄧稼先和奧本海默放在同等地位上進行類比,實在高明;第三,用詩歌和歌曲表達對人物的贊頌,恰切而富有文采。
隨后的單元寫作中,有一名學生創作的《建國傳》就采用了將人物置于宏觀歷史背景中的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1949 年10 月1 日,江建國那時滿一歲,母親帶著他和兩個哥哥來到北京,觀看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從那時起,一粒保家衛國的種子便種在了他心里。江建國是我的小爺爺,他退役后,把家安在了一個小村子里,他說那里空氣好,沒有硝煙,他愛吃肉,卻從不自己殺豬宰羊……2020 年10 月1 日,江建國又穿上了那件掛滿徽章的軍衣,站在文化廣場上,注視著國旗,那時他已72 歲。我的爺爺永遠以自己的親弟弟——江建國為傲,因為他知道,江建國對國家是忠心耿耿的,對人民是公平公正的?!?/p>
再如,對一些經典段落也可以讓學生進行模仿,比如,學生在寫《照片里的故事》時,就模仿《誰是最可愛的人》經典段落創作了開頭:“也許你會說,這不就是張旅游時拍的全家福嗎?有什么了不起!可你知道嗎?這趟旅游是真的來之不易!”閱讀經典的確能讓我們的學生文采飛揚。
此外,統編教材推薦的12 本必讀和24 本選讀書目,以及古今中外名著都可以成為初中學生學習的典范,這些大部頭經典作品可以讓人思想高遠、品位不俗。還有一些高質量的報刊如《讀者》,文化類節目的主持詞如《經典詠流傳》,電影的經典臺詞等都可以列入學生廣泛閱讀系列中,在閱讀中感悟,在積累中提升,持之以恒,這就是寫作時思想升華和語言升格的重要過程。
喬峰是金庸筆下第一英雄人物,他以豪情名震天下,真心對待世人,令人敬佩。而初中學生筆下最缺的就是一個“真”字,我們常說的見字如面,文品如人品,希望學生能夠結合切身經歷抒發真情實感,所以在日常寫作中,教師在設計文題和指導寫作方面應盡可能地觸發學生的情感內核,在批改審閱時應以真事真情為主要評價標準,這樣才能引領學生寫出真實感人的作品。以七下第三單元寫作《照片里的故事》為例,我利用直觀素材——照片,架起視覺到感覺的橋梁,學生篩選照片的過程就是精心選材的過程,所選照片也必定包含一個難以忘懷的故事,事實證明,這樣的寫作課程設計極大地觸發了學生創作靈感,在學生作品中我們見到了這樣感人至深的文字:“當父親保衛祖國的時候,我來到了這個世界。聽到這個消息后,原本剛強、說話利索的他,聲音竟有些顫抖,可他還要保護祖國這個‘大家’,沒能見我第一面。一個多月后,我滿月了,父親也回來了。但由于某些原因,他依然回不了家,必須留在軍營里。還在坐月子的母親帶著無奈、喜悅而又激動的心情,把我從幾公里遠的地方抱到了父親身邊。終于我們見面了!他滿是寵愛地看著懷里的我,笑得那么燦爛,眼睛瞇成了一條細縫,嘴角都快揚到了太陽穴。母親趁機按下了相機的快門,記錄下了這幸福的瞬間?!?/p>
總之,引領學生向金庸筆下的武俠名家求取真經,養成用隨筆和日記的方式積累生活素材的習慣,廣開寫作思路練就萬物皆可入文的本領,廣泛的閱讀博取眾家之長,并用獨具個性化的語言體系記錄自己的真情實感,讓思維從內心自然流淌到筆尖,和優美的文字來一場約會,讓每一個學生擁有終身受益的寫作力,這是每一個語文教師最愿意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