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莉莉(江蘇:興化市特殊教育學校)
特殊學校生活數學是從智障學生出發,從智障學生可見的真實生活開始,將教學活動生活化,讓學生愿意學、樂意學。特殊學校的數學教學強調的是實用數學,即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發展智障學生融入社會生活的數學能力。可見,“生活化”和“數學性”這二者并不矛盾。
針對智障學生學習能力低下、行為刻板僵硬等特點,在培智數學教學過程中需同時結合教育生活化的理論,將生活中的相關知識和場景與數學學習的內容有機結合,從而促進智障學生盡快掌握其中的基本知識點,有效提高培智數學的教學質量。
生活即數學,數學本身就是生活。當兩者達到相對平衡時,培智數學的教學目標才能得到實現。這就要求教師在培智數學課堂中,充分把握好這個“相對平衡”,從而使“數學性”和“生活化”和諧統一,讓數學課堂充滿趣味與靈氣。
純粹教授書本知識很難達到生活數學的教學目標,最理想的教學方式是將生活中的相關知識和場景與學習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教育是要講環境的,好的環境要求教師要在課前多準備一些教具或課件,將智障學生生活中熟悉的場景放置到教室中來,同時用生活化的語言來闡述一些較難理解的數學知識,用智障學生所熟知的、所能理解的事物來實現知識的遷移。智障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學習能力不如普通學生,行為刻板僵硬,對知識的應用能力也比較薄弱。因此在培智數學教學時,可從智障學生已有的認知且熟知的問題入手,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社區是社會的縮影,社區是人活動的場所,人的社會活動離不開社區,社區同樣也是智障學生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為他們融入主流社會提供幫助。智障學生接觸社區活動實際上是在體驗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角色轉換過程。
特殊教育要把智障學生融合教育作為一項重任,與社區管理者相配合,整合社區資源,專設社區融合教育機構,搭建起一個教育網絡平臺。智障學生在溝通與交往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社區活動能夠為智障學生與社區居民的交流提供平臺,讓社會真正接納、理解、支持特殊兒童。
社區融合教育要求我們把智障學生從教室帶出來,將教學場所遷移到社會中,將教學活動遷移到社區里。教育的本質,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特殊教育就是讓智障學生學會自理、學會生存,自信地走出家門,融入社會。真情實景的體驗和實踐,有助于智障學生的生活化和社會化,讓他們過馬路、乘公交、逛超市、寄快遞、去醫院,變書本上的知識為生活實體。
首先,生活數學與社區活動的融合能更好地為智障學生的全方位發展提供支持,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其次,遷移教育教學場所到社區,健全了校本課程教學體系。
從生活數學課程的目標可以看出,對智障學生進行的數學教學內容是一些簡單的且能跟生活實際發生聯系并運用的數學知識與技能,為今后其融入社會打下基礎。
為實現生活數學與社區活動的有效融合,智障學生課程結構的設置要從社會需要、學生個人需要、課程發展需要三方面出發,突出社會化和個別化,構建以康復訓練、社會實踐、技能訓練為主的課程,開展以智障學生適應社區為目的的教學訓練。
課堂教學內容以主題單元的形式展開,讓學生在教師、家長輔助下將課堂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在家庭情境或者社區生活情境中進行應用,使學生感受到所學內容就是有可能發生在自身生活中的。同時還要結合智障學生的認知規律來開發課程資源,整合多種資源為單元開展服務。
針對不同年級的智障學生,不能籠統地只運用一套教材,更不能只反復開展一項社區活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進行分層次教學,按照智障學生學習特點、學習能力等進行分層。生活數學與社區活動的融合要有計劃地根據學生在實際生活與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
在社區課堂里社區是智障學生學習的場所,社區活動是智障學生學習的方式,社區生活是智障學生將習得的知識和生活技能進行遷移的地方。生活為數學教學提供了具體的內容,融合課程體系關注學生的生涯發展,與學生的生活要求相適應,能夠為學生將來的就業和生活奠定基礎。社區中的居民是教育智障學生的編外教師,他們來自社會各界,這是一支強有力的師資隊伍,可以讓學生融入社會成為現實。
生活數學與社區活動相融合,其本質在于提升智障學生的生活適應能力,讓他們達到生活自理、適應社會、自食其力,提高生活質量的目標。讓特殊學生從特殊走向普通、走向社會、實現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