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賢桴(江蘇:灌南縣新安鎮中心小學)
“互聯網+”時代為小學數學的改革與創新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要根據數學教學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借助互聯網技術優化小學數學預習環節,強化直觀教學,使抽象知識直觀化,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克服學習難點,促進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讓學生在互動探索中發現知識規律,提升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教師要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化學生學習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多媒體技術也被廣泛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有效地優化了教學模式,對傳統教師講解灌輸的教學模式造成了顛覆性沖擊。在“互聯網+”背景下,知識的呈現更加形象生動,多媒體教學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同時,“互聯網+”時代的數學教學環境也給教師帶來了新的教學思路,產生了新的教學模式。
互聯網時代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加充實與豐富,也為學生跨越時空的探究性學習提供了便利條件。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但是傳統教學中教師忽視了預習環節,通常是籠統地布置預習作業,不是讓學生自行閱讀教材,就是讓學生背誦相關概念,學生的預習方向不明確、任務不具體,達不到理想的預習效果。而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小學數學預習環節,改變了傳統模式,能促進學生積極投入預習及合作探究,提高預習成效。
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的預習環節:教師充分利用互聯網背景下的多媒體手段,運用微課設置預習任務單,如讓學生用筆畫出平移、旋轉、軸對稱圖形,并說出其特點;讓學生拿出紙片擺一擺、剪一剪,說出平移、旋轉、軸對稱圖形有什么特點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學生觀看教師通過互聯網上傳的微課以后,再進一步體會學習,完成知識內化。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社交工具與同伴交流互動,共同探討,也可以向教師請教;在線下課堂學習本內容時,可以把預習中問題提出來,教師進行整理,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幫助學生解決。這樣,提高了數學教學的針對性,整個預習環節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與互動探究為主線的,也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生還處于形象思維階段,這個階段的認知特點適合于直觀教學,而互聯網技術可以滿足學生這一心理需求與認知特點。互聯網教學,可以使數學教學形象生動而直觀,使知識簡潔化。
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上冊“小數的乘法與除法”時,傳統教學方法需要教師講解板書,進行演繹歸納與計算,費時長,學生難于理解,不會留下深刻印象。而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向學生形象而快捷地展示小數乘法與除法的運算規律,教師加以點撥與啟發,并便捷地展示相關實例,提升了教學效果。再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角的初步認識”時,傳統教學節奏慢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高,運用互聯網技術,則可以向學生展示各種各樣的角,還可以向學生動態演示畫角的過程,讓學生在動態演示中掌握組成角的元素,直觀地觀察如何比較角的大小。這樣,節約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可以把節約下來的時間,用于學生訓練與練習,在課堂上就可以完成數學作業,完成知識的內化。
在互聯網背景下的信息技術教學,可以為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學習情境,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可以加深對知識的體驗與認知。在課堂上利用視頻、聲音、文字等,可以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增強課堂的互動性,讓學生在互動探究中建構知識體系,提高數學思維能力。
例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時,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通過已經學過的圓柱的體積,來推導出圓錐的體積,總結出體積公式。傳統教學中教師總是以口頭來敘述圓柱體積與圓錐體積的關系,學生缺乏實際體驗,在具體應用時難以理解,會出現錯誤。在教學本節時,教師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各種各樣的現實生活中的圓柱與圓錐,然后進行定格,展示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運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圓錐的高,通過進一步比較,學生對于圓錐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然后重點探究等底同高圓柱與圓錐體體積的關系,學生根據多媒體展示的步驟進行合作探究,學生將細沙倒入圓柱體中,然后再倒入圓錐體中,最后發現圓柱體倒出的細沙,可以裝滿三個等底等高的圓錐體。接下來,學生經過合作探究,得出了計算圓錐體體積的公式。再如,學習“多邊形的內角和”時,教師讓學生在網絡上搜集關于講解“多邊形內角和”的相關微課視頻,然后讓學生合作探究多邊形內角和是多少度。在小組討論中,學生暢所欲言,并且利用多邊形紙片進行操作實驗,最終得出結論。
總之,教師要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優化數學教學過程,使數學知識由抽象變直觀,由煩瑣變簡單,使數學教學真正適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在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時,可以運用互聯網技術的形象展示把知識的邏輯性呈現出來,讓學生產生真切的認知。同時,要運用互聯網優化學生學習過程,改變學生學習模式,讓學生充分運用網絡進行知識的探究性學習,使互聯網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索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