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宏偉
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著名學者、哈佛大學教授塞德希爾·穆來納森花了大半輩子研究“窮人和貧窮的本質”。他發現,長期處在匱乏、稀缺狀態下的人,都會慢慢被環境改變,逐漸形成一種“稀缺心態”。在教育領域,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村修二談論“東亞教育”時有個觀點與此高度一致。他認為,東亞國家從幼兒園開始到大學的學習卡位戰和爭奪戰,其實質是對有限的高質量教育資源的爭奪;而爭奪達到這樣的火熱程度可歸咎于長期物質匱乏導致的“稀缺心態”。
當下的教育,家長在稀缺心態的驅動下,讓孩子從小沉浸在補習班和題海里,希望能搶到眼前看起來很稀缺的教育資源;教師在稀缺心態的驅動下,課堂上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一個內容接著一個內容,一個環節接著一個環節,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學生常常應接不暇甚至手忙腳亂;課間,往往有做不完的作業、答不完的題目,沒有了休息的時間,沒有了游戲的時間,也沒有了自由呼吸的時間。短期來看,幾方似乎都獲得了“爭奪”的紅利——分數。然而,從長遠來看,稀缺心態下的教育其實浪費了孩子最大的資源——有無限可能性的少年時光和天生的好奇心。
在此,我要呼吁:教育應避免稀缺心態,留有閑暇。教育的閑暇,是擺脫了緊張忙碌后的一種恬靜;教育的閑暇,是摒棄了急功近利后的一種自然。教育的閑暇,是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消化知識,有足夠的時間靜思默想,有足夠的時間潛心體驗,也就有對世界深刻、獨到的感悟、體認、理解與把握;教育的閑暇,是學生有時間去圖書館借幾本自己喜歡的書,課間能去操場走走,中午享受完營養午餐后去學校的林蔭大道或者小池塘邊散散步。而對教師來說,除了備課、上課、批作業之外,也應該有時間去圖書館借閱喜愛的讀物,去學校的茶吧坐坐,三五好友聊些感興趣的話題,當然也可以去體育館打一場球。
閑暇和求知有天然的聯系,學校“school”一詞,源于古希臘語“skhole”,意味著“閑暇時間,自由時間”。或許在希臘人眼里,教育就是享受一種閑暇,兒童有充裕的時間體驗和沉思,才能自由而充分地獲得心智能力的發展。
閑暇不是空閑,也不是閑散,而是一種心靈的自由與思想的放飛。正如學者肖川所說:理性的頓悟,靈性的生發,需要閑適;心靈的舒展,視界的敞亮,也需要閑適;創意,往往在閑適輕松時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閑適從容中一展風采。當學校有閑暇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生發智慧,思考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