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通榆中學 劉曉霞
課堂教學是由師生構成的雙邊活動,教學過程中要盡量運用促進學生獨立認識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數學知識水平,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由不知到知之,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從而使其主動參與并獲取知識的能力得到提高,數學素養得到提高。
所謂最佳時機,就是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對所學的內容具有濃厚興趣之時,也就是學生產生“我要學”和“樂意學”的想法的時候,這是學生從內心深處發出的驅動力。那么,如何為學生創造最佳時機呢?
首先,要求教師對數學教材有深刻的認識,要深入挖掘教材本身具有的豐富的感染力,以激起學生尋根問底的心理傾向,誘導其好奇心升華為求知欲,把教者的主觀愿望轉化為學生的內心需要。例如,“等腰三角形的軸對稱性(2)”的教學,在新授課之前,可以把準備好的一部分被墨水覆蓋只留下一條邊BC和一個底角C的等腰三角形拿出來,問學生:“請同學們想一想,有沒有辦法把原來的等腰三角形ABC重新畫出來?”學生會被調動起好奇心,然后教師可以說:“我們可以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還原出它原來的形狀。”諸如此類的方法,能夠使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產生心理上的追求,在教學過程中變成學習需求,那種愉悅、求知若渴的情緒將伴隨他們去探求新知。
其次,教師要善于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新舊知識的矛盾焦點,精心設計方式方法,激活學生的思維,迅速展開探索活動。例如,教學“反比例”意義,針對學生難于發現的、隱藏著的“積一定”來設疑,誘導學生探索,便可把“積一定”這個隱藏的規律具體化。
要優化課堂教學,關鍵是教師如何積極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活動,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讓學生親身體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為此,教師要為學生的參與創造最佳條件。
心理學研究表明,認知是從操作開始的。因此,操作在數學教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具學具,并根據每節課的具體內容來選擇怎樣用、用多少,以便學生操作,適時地促成感性到理性的轉化。
例如,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畫出邊長分別是3,4,3;3,4,5;3,4,6;5,12,13的三角形。學生畫圖、測量、思考、探索,判斷三角形的形狀。之后教師提問:三角形的三邊滿足什么條件時,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學生分小組猜想、交流,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在學生參與操作、演示等活動中,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積極地思考問題,最后使之理解、掌握教師要傳授的知識,發展自身的潛力。
初中生學習數學,要理解和掌握的概念很多,而概念是通過語言和思維相互作用形成的,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又是相互促進的,因此,學生要理解和掌握知識、發展思維,都離不開語言能力的培養。課堂中可采取個別提問個別說,同桌互相說,四人一組討論、相互提問等形式,多啟發、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思考,用語言把抽象的數學概念表達出來。
練習是一種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溝通知識與能力的橋梁。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科學地安排練習,為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形成技能提供條件。設計練習要注意形式的多樣化。如學習“走進圖形世界”時,可以讓學生制作各種立體圖形,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棱錐等。這樣,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理解和鞏固了知識,發展各種能力,培養興趣。這樣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也有利于提高和發展學生學習的技能。
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就要把素質教育深入地貫徹下去。而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只有這樣,一切才皆有可能。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上的每一個細節,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課堂教學,這樣素質教育就能夠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