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第一中學 繆紅霞
高中階段的數學學習重在培養學生的思維,因而數學問題的設計與運用十分重要,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設計科學合理的“問題串”,使學生在思考、探究中獲得知識,逐步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本文將結合實際,從導入、探究及拓展三方面具體闡述問題串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數學學科中包含很多概念,但大部分是已有概念的擴充,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就可運用發現式問題,自然引入新概念,深化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復數”的概念時,考慮到這一概念比較抽象,如果單純進行講解,學生在理解時容易出現問題。對此,教師可結合學生已有知識,聯系生活,借助問題串引導,自然地引出概念,使學生能在參與的過程中掌握要點知識。首先,教師可帶領學生回顧數集的擴充,以同桌交流的形式讓其自主復習,清楚了解“正整數→自然數→非負有理數→有理數→實數”的數集擴充過程。其次,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數集為什么要擴充?擴充遵循何種規律?對于這一問題,很多學生不能馬上回答,于是以小組形式展開探討,逐步得出結論:數集的擴充是出于實際問題的解決需要,由于有些運算無法進行,因此需要在每次擴充時增加新元素,并在原數集內成立相應的運算規律,由此順利解決新的問題。最后,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可進一步引導:負數無法開平方,說明實數集不夠完善,因此要將實數集擴充為一個更完整的數集,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借此使學生聯想到新課學習內容,這時就可自然引入“復數”概念,開啟嶄新的探究。
借助這一問題串順利導入新課教學,讓學生在正式探究“復數”概念前先對認知背景有全新的了解,并帶著問題進入新課學習,由此步入知識發生和形成的軌道,為概念的理解和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關注問題難度的梯度性,鼓勵學生思考、探索,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例如,在教學“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時,考慮到這是重難點,教師可借助問題串引導,以概念性問題為主,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為后續的問題解決奠定基礎。教學時,教師可這樣提問:(1)點和直線之間有哪些關系?(2)點和平面之間有哪些關系?(3)直線和平面之間有哪些關系?這三個問題比較簡單,能引導學生回顧知識點,自主思考將要學習的內容。教學中,教師還可適當增加問題的難度,對教學內容進行延伸:(1)點、直線、平面三者之間有哪些具體關系?(2)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體現點、線、面之間位置關系的具體現象?(3)掌握這三者的關系后,你在學習、生活中會如何運用?對于上述問題串,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隨后開展小組交流,有結論后邀請小組代表在班級匯報。由此,便能契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兼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引導學生逐個突破問題,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信心。
借助層次分明的問題,能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主動思考,積極探究,快速融入新課學習中,長此以往,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強化師生聯系,活躍課堂,促進學生素養的發展。
新課標要求高中數學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成績的提升,更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要加強問題串的設計,進一步啟發引導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以“不等式”的教學為例,教學中可設置問題串:(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題步驟是哪些?有哪些注意事項?(2)根據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否能推導出一元二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題步驟?(3)對比一元一次不等式與一元二次不等式,兩者有什么不同?(4)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注意事項在解不等式(組)時是否通用?要解決上述問題,教師可結合知識點,引導學生運用經驗發散思考,逐步形成轉化思維。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思考的需要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使學生能積極思考,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針對一些學生在課堂上難以解決的問題,教師可布置課后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空閑時間討論完成。期間學生可通過各種渠道圍繞同一個數學問題發散思考,將原本有限的課堂學習拓展為無限的課后探究,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有效的問題串必須具備啟發性,給學生提供廣闊、豐富的探究空間,使其能夠主動積極地解決問題,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最大限度地發揮“問題串”的教學價值。
總之,問題串的運用是促進高中數學教學效果提升的重要途徑,借助科學合理的問題,給高中生提供思考、分析、歸納、總結的機會,使學生在不斷摸索、探究中領會正確的學習方法,擴大自身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