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霖(江蘇:昆山高新區紫竹小學)
小學是兒童打下學習基礎的重要時期,只有擁有良好的知識基礎,才能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數學邏輯思維,提升自身應變能力,培育探索學習的精神。因此,教師在開展數學課堂教學時,應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在提升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使用引導性教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應根據教學需要及新課改的教學要求創新教學模式,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同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需要了解學生學習習慣,創新教學方式,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的教學目的。本文基于數學核心素養,探討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路徑。
在大多數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師過于重視對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只教授學生數學知識,不重視學生對于數學概念的理解,導致部分學生在做數學題時,不能準確地理解數學題的題意。并且,在講解某些數學題時,教師一直處于課堂主導地位,講解過程中缺乏與學生互動,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少進行思考,一直跟隨教師的思路,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邏輯能力的形成。
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進步,新思想、新事物層出不窮,學生在日常生活過程中會接觸到許許多多的新奇事物,眼界也隨之越來越開闊,自身性格形成與興趣愛好也受社會環境影響越來越廣泛,因而導致現有的教育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為了滿足學生學習所需,就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及其興趣取向,根據班級學生的特點創新教學方式,并提升自身教育能力,以此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但是,現在很多教師不能跟隨時代發展步伐改變教學理念,也因而導致學生的數學能力難以在課堂上有所提升。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課堂中,常常以教師作為課堂的主角,學生則是處在被動接受數學知識的學習狀態。這種教學模式下,整個數學課堂的學習氣氛顯得極其嚴肅死板,學生的能力得不到體現,并且教師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導致學生只會呆板地進行學習,卻不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數學知識具有極強的理論性,在學習時,極其考驗學生的思維能力與理解能力。由于小學數學是小學生初步接觸數學這門課程,因而學生對理論性的數學知識,會產生一定的距離感,在心理上產生數學很難的這種心理暗示,不利于學生數學學習。
在開展數學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數學思想,并在長期影響下形成自己的數學邏輯,找到自己的數學學習方法。教師可以利用課堂導入的方式滲透數學思想;可以在講解數學題時,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解題時能夠將自己融入數學題敘述的情境中,加深題意理解,并在自主思考過程中形成數學思想,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數學思維。
例如,在講解“圖形中的規律”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準備學習素材,讓學生自己擺圖形,在不斷地擺圖形、合并圖形的過程中,找到圖形中的規律。這種學生親自實踐探索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各個圖形的特點,并自主發現探索本節課的學習重點。這樣的實踐教學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法,還鍛煉了學生的觀察力。
為了讓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得到全面發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創新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氣氛,改變傳統數學教學課堂嚴肅刻板的學習氛圍,使得數學課堂充滿趣味,滿足學生的好玩心,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讓學生在學習興趣的驅使下開展自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進行思考,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學生在興趣驅使下開展數學學習時,就會由此產生熱愛,并從中發現數學的魅力,了解到學習數學的技巧,進而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為了縮小學生與數學之間存在的距離感,教師在授課時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講解相關數學知識。例如,在講解“位置與方向”這一章節時,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是通過畫坐標軸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記住了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口訣,但是在實際做題過程中,卻經常出現問題。一旦在同一個圖紙上出現兩個坐標軸,學生就很容易發生混淆,分不清哪個坐標軸的方向才是目標事物位置所在。因此,為了避免學生發生混淆,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調換每個學生之間的位置與學生坐的方向,讓學生在實際場景中辨別東南西北,以此達到熟練掌握本章知識的目的。
傳統數學教學模式過于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忽略了學生創造性、探索性思維的發展,導致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但卻缺乏自主學習探索的能力,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長久發展。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讓學生形成數學思想,并發展其數學思維,使學生得以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