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磊(江蘇:蘇州市虎丘實驗小學校)
本文基于小學勞技課教學實踐,結合信息技術整合教學經驗,具體分析小學勞技課教學和信息技術整合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小學勞技課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策略,為開展好小學勞技課教學提供有益借鑒。
在小學勞技課教學中整合信息技術,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隨著新課改的深度推進,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的力度不斷加大,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自然名列其中。在小學勞技課教學中適度融合信息技術手段,可以有效改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借助信息技術工具,掀起新一輪教改熱潮,推進基礎教育的全面和諧發展。在小學勞技課教學中積極融入信息技術手段,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工具性優勢,把生動直觀的圖片、聲音和視頻呈現給學生,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自己擅長的學習方式去操作實踐和動手創作,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培養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有助于學生更加高效地理解并獲得勞技技能,不斷提升小學勞技課教學的效果。
受教學經驗和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一些勞技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有了自己一套駕輕就熟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小學勞技教育最重要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注重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小學勞技課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改革創新的意識不夠,往往沿用以往的教學資源和電教設備,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重組,以及信息技術手段的巧妙運用方面明顯不足。
通過教學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在目前一些小學勞技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信息技術手段煩瑣、與教學內容聯系不緊、信息技術使用不夠嫻熟等實際問題。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圍繞勞技課教學內容恰當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不但會降低教學效果,還制約著學生不能順利達到學習目標,影響學生對教學內容形成一個整體的認知結構,不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勞技技能營造良好學習氛圍。與傳統教學手段不同,運用信息技術工具可以創設融圖片、聲音、文字、視頻于一體的學習情境,這些生動形象的輔助資源可以為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體驗。小學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學習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在小學勞技課教學中,積極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以通過形象直觀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吸引并保持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剪窗花》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把有關“春節”與“窗花”的圖片和音視頻引入課堂學習中。通過播放鮮艷、動感的窗花圖片或視頻,可以創設一種活潑、愉悅的學習氛圍,為學生的勞技學習帶來視覺沖擊和感官體驗,促進學生大腦皮質的亢奮,激發起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動力,促進他們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勞技技能的學習體驗中。
信息技術手段的有效介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輕松理解勞技學習中遇到的難點,同時在完整、細膩的勞技微視頻的演示中,學生可以循序漸進地理解并掌握。此外,在微課播放過程中,學生如果沒有領會清楚的地方,還可以回看或反復觀看,學生可以在反復鞏固中深刻理解勞技學習內容,強化學生的技能學習。比如,在教學《花圃管理員》這一課時,教學的重要目標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幫助學生了解從澆水到除草等一系列園林種植技能。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最多只能向學生演示一到兩遍重要的園林操作技能。但是有了信息技術手段的大力支撐,教師可以制作相關的視頻,把花圃管理的相關技能展現給學生看,不太清楚的地方,還可以反復觀看,直到弄懂了為止。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很難清晰、完整地看到操作實踐的全過程,但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學生可以在觀看視頻的基礎上,理解并掌握勞技操作要點,提高勞技學習效率。
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如此,學便可以在教學情境中學習、實踐、思考和探究,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在小學勞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了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意識,教師可以把信息技術有效整合到小學勞技課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比如,在《制作風箏》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通過互聯網搜集整理和風箏相關的資源,引入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明白不同風箏的特征,通過圖片和視頻的呈現形式,促使學生調動多種感官深入認知風箏的前世今生。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的學習情境中,學生仿佛身臨其境,他們在情境中體驗和思考,不斷迸發出創造想象的火花。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風箏的制作時,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想象中的風箏。學生在嘗試制作的過程中,既設計了不同形狀的風箏,又知曉了風箏的力學原理,而且在繪制風箏圖案的過程中得到了美的熏陶感染。通過操作實踐,引導學生把思維可視化,能提高學生的動作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在小學勞技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整合教學的重要意義,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學情,科學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更好地為教學服務,促進學生勞技素養的全面提升,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