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生明(甘肅:華亭市河西鎮新莊小學)
數學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是小學生數學素養中的重點要求。此外,小學生因心智不成熟,對邏輯性、抽象性強的數學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而且當前的數學考試題型與生活元素結合的內容越來越多,若數學教學脫離生活,小學生也會無法適應逐漸變革的考試要求。生活情境教學法是一種將生活與數學有效融合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創建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的生活環境,還可以提升學生數學興趣,鍛煉其思維能力。
“快樂學習”是當代教育推崇的教學理念,“綜合素質”是當代教育提出的教學目標。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快樂學習,如何才能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呢?靠傳統教學模式顯然無法實現。“快樂”的前提是符合小學生興趣,給予小學生良好的體驗,“綜合素質”的提升必須讓小學生得到多方面的鍛煉。生活情境教學可以同時滿足這兩項要求,其實際運用方法便是本文要研究的內容。
生活情境的創設首先要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小學生生活經歷和經驗比較缺乏,如果生活情境是小學生陌生的領域,那么也依然無法發揮生活情境教學的作用。生活內容要符合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需求,也就是要根據教材內容來選擇生活元素,如果情境中的生活元素過于深奧或者與教材的相關性不夠,將影響教學效果。此外,生活情境要符合小學生心理特征,也就是要選擇小學生感興趣的元素,比如玩具、零食、游樂場等等。以“有余數的除法”為例,教師可以引入家庭生活情境:小雨家一共有4 個人,媽媽、爸爸、小雨和爺爺,爸爸買了10個桃子,如果要平均分給家里的4 個人,每人最多得幾個?還剩幾個呢?家庭是小學生最為熟悉的生活環境,家庭成員是他們最熟悉的人物,而買水果是小學生常見的家庭事件,水果是其愛吃的零食,這樣的情境會增強小學生的親切感,快速地將小學生帶入家庭情境中,促使其積極思考,并感到輕松、有趣味。
交流可以促進情感的建立和維系,可以加深交流雙方對彼此的了解,而在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交流更為重要。傳統教學模式最為明顯的弊端,就是一味地灌注知識,而忽視了師生的溝通,教師只是按照教學大綱、根據自己的思路來設計教學計劃和內容,但是學生是否可以接受、能否理解,教師是不了解的。為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思路、學習態度,才能不斷地調整教學設計,使其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生活現象是教師教學中豐富的素材來源,而生活現象中的一些常見問題可以為師生交流創造機會。以“認識人民幣”為例,人民幣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小學生也經常使用,但是,他們對人民幣卻并未有深入了解。以“人民幣”為主題的生活現象有很多,比如不同面額的人民幣上面都有哪些人物、景色?人民幣共有幾種面額?生活中我們有沒有碰到過假幣?如何判斷真、假人民幣?同時,教師還可以創設生活中的購物情境,讓小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體會人民幣的作用,并與數學加減知識融合,開發學生思維。此外,教師還可以搜尋一些資料,向學生講解人民幣的發展史及意義,以及當前社會中人民幣的使用情況。最后,向小學生提問:當前人們購物很多時候會用電子軟件支付,這對人民幣有什么影響嗎?讓小學生暢所欲言,以刺激其思維,促進師生交流,深化教學主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游戲是一種具有強大魅力的娛樂形式,可以起到休閑、益智的作用,能讓小學生放松身心、體會快樂,也能通過其趣味性促使小學生積極參與,將游戲與教學聯系起來,能起到開發智力、鍛煉思維等作用。小學生活潑、愛玩,游戲融入恰好符合小學生心理特征,改變了以往枯燥、單調的課堂環境。由于課堂環境受到空間、時間等限制,因此,游戲形式的選擇十分重要,最好是少動多思的游戲方式,比較適宜在課堂開展,而且游戲環節盡量簡單一些,以免課堂時間不夠用,影響游戲效果。以“因數和倍數”為例,教師可以組織“敲7 游戲”,從任意一邊靠墻位置第一排學生起,從1 報數,順序是從前向后再向前一條龍,直到所有學生都報完數,如果報數為“7”或者“7 的倍數”或者帶“7”,學生不能說出這個數字,而是要通過拍手或者敲桌子的方式表達,后面的同學接著繼續報數。這個游戲適宜在室內開展,而且可以鍛煉學生思維的敏銳性,帶給學生學習樂趣。
綜上所述,生活情境教學法是多種多樣的,而且,生活熱點問題、生活俗語、生活規則等等都可以成為數學教學的素材。學生通過生活情境可以了解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體現和運用,也可以提高熱愛生活、探索生活的興趣。對此,數學教師要注意觀察生活,認真思考教學內容,設計適宜的與生活結合的教學方案,以促進小學生數學思維、數學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