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美玲(江蘇:揚州市江都區仙女鎮正誼小學)
在數學課堂中,活動的運用要強調有效性。有效性活動有三個特點:一是目標明確,教學活動的組織與設計,要指向目標,要圍繞數學問題來展開。二是內容科學,活動中所提供的材料、學具等,要能順應學情,契合學生認知特點。三是評價合理,活動評價要具有激勵性,能夠增進學生數學自信。
回歸數學教學的本質,數學教學更要注重學生學習體驗,通過導入數學活動,從活動組織與實施中,讓學生參與數學,理解數學,掌握數學。但對于數學活動,一些教師存在認知偏差,導致活動有效性不足。數學活動要擯棄為活動而活動的想法,要立足教材,剖析課程資源,要契合學生心智特點,順勢而為,在學生思維障礙處,巧設數學活動,提高數學學習成效。
學習是由環境刺激而在學習者內心獲得信息加工的過程。數學學習活動的設計,要突出目標性。具體來講,要把握知識點之間的橫向關聯,將數學知識融入活動。以“小數乘整數”為例,某題中,買4 支鋼筆,每支3.8 元,問花費多少錢?對于該題的剖析,我們展開小組活動,讓學生比一比,哪組解法最多。這樣設置,不是為了單純解決問題,更是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去交流,碰撞更多的解法。有小組得出五種解法:第一種,根據一支鋼筆的價格,算出2 支費用,再算出4 支費用;第二種,根據題意,直接用3.8×4,通過轉換成整數,38×4÷10來得到結果;第三種,將元換成角,3.8 變為38,計算得到38×4=152(角),再對結果換算成元15.2 元;第四種,為常規算法,將四個3.8 連續求和得到15.2 元;第五種,將3.8元分解為3元和8角,分別乘以4,得到12 元和32 角,將32 角換成3.2 元,再求和得到15.2 元。在活動組織中,學生結合問題展開探究后,再結合“小數乘整數”的方法,引入列豎式計算,從比較、分析中,很快建構起本課知識要點。
在數學課堂上,選好教學內容對活動的有效與否很關鍵。學習內容與教學目標緊密相連,對內容的精選,要能夠體現數學知識,更要契合學生心智特點,激活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如在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時,對“余數”的認識是難點。我們在課堂上拿出一袋瓜子,按要求分給各組學生。讓學生每組20 顆,聽教師的布置要求進行分一分。第一任務,每人分3 顆瓜子,怎么分?學生在自己嘗試分配瓜子后,發現手里還有2 顆分不出去,這“2”顆,就是“余數”。由此,我們按照均分的思路,對剩下的不能均分的數,稱之為“余數”。也就是說,一個被除數,除以除數,我們在黑板上將學生分瓜子的算式列出來,對于最后不能分的“余數”,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余數”的意義,學生很快掌握了該部分內容。同時,活動內容的選擇,還要契合學生認知起點。在學習“四邊形的認識”時,對于四邊形,很多學生都認識。挑選學生在黑板上畫一個四邊形,學生能夠很快畫出四邊形,但不同學生畫出的四邊形的大小、形狀卻各不相同。由此,我們來展示不同四邊形,讓學生對比分析四邊形有何特點,再結合教材知識點,讓學生回顧之前美術、手工課堂上做折疊四邊形的情形,想一想四邊形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可見,對活動內容而言,要客觀地分析學情,要把握學生的真正起點,有的放矢地組織課堂活動,讓課堂活動成為學習數學的有效載體。
數學課堂上的活動設計,其形式具有多樣性,可以是觀察活動、猜想活動、動手實踐活動等等。對不同活動,要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在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對于“分數”的引出,我們通過分蘋果活動來實現。有4 個蘋果,先分成2 份,再分成4 份,再分成8 份……結果是什么?在分的同時,讓學生思考“一半”的概念,通過分成2 份,突出“平均”分配,讓學生逐漸認識“1”的概念,了解“分數”與“量”的對比。接著,我們引入折紙活動,拿出一張正方形紙片,讓學生思考如何平均分割成4 部分。通過分組,讓學生合作討論,猜想解法,激發學生的數學認知。很顯然,對照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學生從觀察、動手體驗中,將數學感性認識轉化為科學理性思維。同樣,在數學活動中,教師是引領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相機導引。如在學習“可能性”時,我們設置“摸獎箱”活動,將紅、黃、白三種顏色的乒乓球共計10 個放入紙箱。挑選學生從紙箱中摸球,一共摸兩次,都是白球,請同學們猜測紙箱中哪種顏色的球最多?大概是多少?學生在觀察后,答案也各不相同。有的認為白球最多,有的認為白球有8 個;有的認為白球有6 個,但沒有人猜4 個或3 個。根據學生的討論,為什么白球是7 個8 個,而不是3 個4 個?有沒有可能是9 個?為了增進學生對“可能性”的理解,我們讓學生分組進行摸球,并對摸球的結果進行記錄。其中,某組摸到白球11 次,黃球7次,紅球2 次,進而猜想白球有6 個、黃球有3 個,紅球有1 個。有小組摸了白球13次,黃球5 次,紅球2 次,猜想白球有8 個,黃球有1 個,紅球有1 個。為什么摸球次數一樣,但摸球的結果卻不同?借助于“認知沖突”,教師引領學生在猜想中展開思辨,讓學生逐漸發現規律,深刻理解“可能性”。
此外,數學活動的有效性,還離不開教師的合理評價。對于活動中學生的表現,教師既要善于找準問題,還要指示學生改進的方向。通過評價,讓學生主動去思考數學,探索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引領學生從分析、比較、歸類、討論中,提煉數學思想和方法。數學課堂內容是豐富的,數學活動的融入,不僅要揭示數學問題,更要幫學生領會數學的本質,激發學生數學想象力,從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提高數學思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