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梅
(北海市衛生學校附屬醫院,廣西 北海,536100)
腰椎間盤突出癥實際就是腰椎間盤出現退性性病變或者外傷,造成纖維環破裂,髓核自從破裂處脫出,對馬尾神經或者腰神經根造成壓迫,從而引起的系列神經癥狀(如腰腿放射性疼痛等)。此病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如果采用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通常需改為手術治療。手術可以將處于受壓狀態的神經組織予以解除,但術后可能會引發多種并發癥,因而會對最終的手術效果造成影響。所以,做好術后護理,預防并發癥發生,尤為重要。本文從多方面探討了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的護理方法,現剖析如下。
手術后,輔助患者去枕平臥于軟薄墊硬板床上,時間為6h,首先平臥2h,達壓迫止血目的,之后時間改為兩側臥與平臥位交替(每1h更換1次),側臥時,可手抱軟長枕,完全側臥可稍微前傾,把長枕置于整個脊柱后,同時將一軟枕置于兩膝間[1]。在協助翻身過程中,護士一手將患者肩部扶住,而另外一手扶于臀部,使脊柱始終平直,預防扭轉、屈曲發生。
術后對患者的面色、血壓、脈搏、體溫等進行細致觀察,且進行持續性的心電監護,定時記錄(1次/2h),如果發現異常,需即刻告知醫生處理。有學者[2]每日測呼吸、脈搏、體溫等4次。術后體溫通常為38℃,且持續3~5d。如果體溫出現下降反升的情況,那么可能是呼吸道、傷口等處的感染。有研究[3]指出,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通常需置入負壓引流管(硬膜外),需對引流液的量、質、顏色等進行細致觀察與記錄,并保持引流始終處于通暢狀態,預防引流管滑出、扭曲。另有報道[4]強調,若引流量首日應小于400mL,而在第3d小于50mL,那么便可將引流管拔除。如果引流量過大,色淡,并且患者有頭痛、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出現,可能為腦脊液漏,需即刻進行處理。
脊神經根創傷性水腫通常在術后2h開始,而在72h時通常會達到峰值。術后早期給予脫水劑,可將甲強龍、甘露醇作為首選,抗炎效果佳,且有助于馬尾神經因術中炎癥水腫(由周圍炎性滲出刺激所引起)的減輕,實現術后疼痛的減輕以及術后并發癥的減少(如尿潴留等),保護馬尾神經功能。有學者[5]強調,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早期給予脫水劑,能夠為馬尾神經、神經根的功能提供切實保護,有助于手術成功率的提升。在使用脫水劑時,如甘露醇,通常為每8h使用1次,連用3d,靜滴,但在使用時,應預防藥液滲出血管的情況,以免引起不適癥狀;在對地塞米松進行實際使用時,需要對有無應激性潰瘍。腹脹痛等進行細致觀察,若有,需即刻進行處理。
有學者[6]指出,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應禁食水6h,如果口唇較干燥,可用棉簽蘸溫開水進行濕潤;在術后6h時,在腸蠕動還沒有恢復前,可少量進食稀飯、水,但禁奶、甜品等,當排氣后,方能正常進食。另有研究[7]認為,在術后1~2周,可進食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應以活血祛瘀之品為主,如水果、蔬菜等粗纖維食品,而在術后3~4周,可改為強壯筋骨食物;術后5~6周可進食壯筋骨、補益肝腎食物。
有研究[8]指出,早期主動訓練有助于提高手術效果。因為手術成功僅代表前體治療已完成,剩余治療乃是怎樣預防神經根粘連、硬膜外粘連以及增強腹肌肌力、背肌肌力等。早期通過開展合理的腰背肌鍛煉,除了有助于纖維后韌帶彈力的增強,以及脊柱柔韌性、穩定性的增強之外,還能夠松解粘連,預防腰椎間盤再突出,促進恢復、另有報道[9]將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功能鍛煉劃分成多階段,即:第一階段(第1~2周),呼吸鍛煉,四肢主動運動;第二階段(第3~4周),腹肌鍛煉,仰臥位腰背肌鍛煉;第三階段(5周及以后),俯臥位背伸肌鍛煉。
待患者出院時,如果需要遠途乘車返回,體位選擇以側臥位為佳,可達到緩沖脊柱手術部位受顛簸震蕩的外力,此外,還有助于因電波而造成脊柱橫向運動的消除。如果條件允許,可僅行坐位,但需要用腰圍來進行保護,原因在于坐位時,椎間盤有著最高的內壓。有研究[10]指出,通過佩戴充氣腰圍,能夠使椎間盤內壓力減少25%;主要原因在于佩帶腰圍能夠使腰部力量增加,防止上下車時出現彎腰動作。有學者指出,應重視患者回家后的護理干預,如正常飲食,預防由于飲食不當而引發便秘,禁辛辣、生冷等刺激類食物,不負重、不彎腰;在每日起床后及工作前,應進行適當的腰部活動,促進腰肌協調性以及脊柱關節靈活性的增加。
綜上,隨著腰椎間盤突出癥患病率的不斷升高,其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等造成的影響也在越發突出,在此背景下,不僅要切實給予有效治療外,做好其治療護理工作,也顯得格外重要。針對行手術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實施貼合且全程化的護理干預,能夠減輕患者痛苦,加速康復進程,獲得更好手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