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野
髖關節置換術是骨科常用的一種手術方式,主要用于治療髖關節疾病。對恢復關節功能、減輕疼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大多為中老年人,其生理機能明顯下降,且易伴有慢性疾病,再加上手術損傷,術后并發癥很常見。已有研究表明,麻醉方式及效果會直接影響老年人髖關節置換的成功率[1]。對于老年髖關節疾病患者,髖關節置換術能促進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提高其生存質量。選用合理的麻醉方式有利于提高老年髖關節置換術的麻醉質量,保證手術順利進行[2]。本文為分析腰硬聯合麻醉與全身麻醉在老年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效果,特選取2020年1~12月本院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12月本院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80 例,根據麻醉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15 例;年齡61~82 歲,平均年齡(69.62±5.66)歲;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Ⅰ級15 例,Ⅱ級14 例,Ⅲ級11 例。觀察組男25 例,女15 例;年齡62~88 歲,平均年齡(69.21±6.72)歲;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Ⅰ級15 例,Ⅱ級15 例,Ⅲ級1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術前30 min 靜脈滴注阿托品0.5 mg,地西泮(商品名:安定)10 mg。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多功能監護儀監測血壓、心率、脈搏、血氧飽和度及心電圖,建立靜脈通道。給予患者丙泊酚2.0 mg/kg,瑞芬太尼1.0 μg/kg,維庫溴銨0.2 mg/kg。對照組采用全身麻醉,經氣管插管,吸入1.6%~3.0%七氟醚,間歇用維庫溴銨0.06~0.08 mg/kg,芬太尼1.0 μg/kg,靜脈滴注丙泊酚2.0~3.0 mg/(kg· h)。觀察組采用腰硬聯合麻醉,患者取左側臥位,L3~4間隙為穿刺點,穿刺針型為AS-E/S16。注射成功后在蛛網膜下腔注射10%葡萄糖2 ml 和0.75%羅哌卡因或布比卡因,速度 0.2 ml/s,注藥后留硬膜外導管。手術期間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加用0.75%羅哌卡因,如患者基礎血壓超過20%,給予麻黃堿15 mg 迅速輸注,如患者心率<60 次/min,給予0.5 mg 阿托品。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麻醉效果、起效時間、麻醉藥物用量及不同時間SBP、DBP、HR 水平。麻醉效果判定標準:優:完整麻醉,無痛感,無肌松,患者情緒和生命體征平穩,無不良反應;良:完整麻醉,有輕微疼痛,肌松,患者情緒和生命體征波動;差:麻醉不全,患者不耐受。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麻醉效果比較 觀察組麻醉優良率為100.00%,其中麻醉優22 例,良18 例,差0 例;對照組麻醉優良率為80.00%,其中麻醉優15 例,良17 例,差8 例;觀察組麻醉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889,P=0.003<0.05)。
2.2 兩組起效時間、麻醉藥物用量比較 觀察組起效時間短于對照組,麻醉藥物用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起效時間、麻醉藥物用量比較()

表1 兩組起效時間、麻醉藥物用量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不同時間SBP、DBP、HR 比較 麻醉前,兩組SBP、DBP、HR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麻醉后,兩組患者SBP、DBP、HR 水平均低于麻醉前,但觀察組SBP、DBP、HR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間DBP、SBP、HR 比較()

表2 兩組不同時間DBP、SBP、HR 比較()
注:與麻醉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1 mm Hg=0.133 kPa
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治療髖關節疾病的主要方式,但因患者年齡大,耐受性差,器官功能明顯下降,加上免疫功能降低,因此麻醉耐受性顯著降低,為了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麻醉師必須在手術前為患者選擇合理的麻醉方式[3]。除此之外,年齡較大的患者合并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手術效果,因此也需要充分關注麻醉方式的合理選擇[4,5]。
在老年髖關節置換術中全身麻醉是常用的麻醉方式,盡管其安全性高,但麻醉速度慢,易出現不完全性阻滯,增加患者術后恢復時間。與此同時,手術由于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刺激呼吸道引起不同程度的血流動力學改變,最終加重了并發癥。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被廣泛使用,但是其會對患者的氣管和喉部產生機械刺激,很容易影響患者的生命體征,引起血壓和HR的顯著波動。雖然全身麻醉可使患者全身無痛,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但麻醉后患者會有很強的痛感,容易影響呼吸系統。且老年患者呼吸功能減退,或并發呼吸系統疾病,都會導致嚴重的通氣障礙,對患者的恢復有很大影響。目前,椎管內阻滯已被廣泛應用于老年髖關節置換術中。其中,腰硬聯合麻醉起效快,效果好,安全性高,但對HR 及血壓的影響較小[6,7]。腰硬聯合麻醉充分發揮椎管阻滯技術的作用,抑制手術區神經元興奮,可控制手術應激反應,并發癥少,術后鎮痛效果好。采用腰硬聯合麻醉進行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其安全性高,麻醉濃度低,可避免患者產生應激反應,減少不良反應。此外,由于患者以中老年患者居多,腰硬聯合麻醉可避免對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的影響,提高術后恢復效果[8,9]。
以硬膜外麻醉為基礎,采用腰硬聯合麻醉,將麻醉藥物直接注入蛛網膜下腔,其起效迅速,止痛效果好,還可抑制體內神經元的興奮,術中患者不易發生應激反應。腰硬聯合麻醉能減少術中的過敏性反應和應激反應,其肌松效果理想,主刀醫師處理深層組織十分方便,避免了大量暴力手術,減少了對周圍器官的傷害,且視野清晰,更有利于止血,術中出血較少,有利于減輕對機體的應激[10-12]。雖然腰硬聯合麻醉有諸多優勢,但是在麻醉過程中要注意預防椎管神經的損傷,保證患者安全地完成手術[13-15]。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麻醉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起效時間短于對照組,麻醉藥物用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麻醉后,兩組患者SBP、DBP、HR 水平均低于麻醉前,但觀察組SBP、DBP、HR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應用腰硬聯合麻醉能更好地維持術中血流動力學的穩定,麻醉效果好,安全性高,起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