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喆,吳凡沁,張桐銘,袁 楓,吳軍明,吳 琳
(景德鎮陶瓷大學古陶瓷研究中心,景德鎮,333001)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而豐厚,陶瓷出現時間早,延續時間長,現有大量的館藏、出土的古陶瓷亟待修復。而目前古陶瓷修復專業人才匱乏,無法滿足大量的陶瓷修復、展出的需求。明《裝潢志》有云“不遇良工,寧存故物”,這與現代修復理念不謀而合,在文物保護修復技術不成熟的條件下,寧愿保持文物的原狀,秦始皇陵保護就是很好的例證。古陶瓷修復現代高等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與傳統師承制的傳習方式不同的是,古陶瓷修復課程設置重視理論基礎的培養,實踐操作課時有限,學生欠缺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到工作崗位后無法直接進行修復操作或者修復的文物難以達到行業標準要求。高校面臨常規課程教學難以實現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古陶瓷保護修復人才的困境,本文通過“第二課堂”教學實際經驗進行初步探索研究,旨在尋求一套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與體系。
1.1 營造“傳幫帶”的學習氛圍:以學生為中心,專業需求為導向,設計可操作的課程計劃,常態化,每年定期舉辦活動,形成常設系列展覽,以后的每屆學生都可以參與鍛煉,高年級帶低年級,研究生帶本科生,形成“傳幫帶”的學習氣氛(圖1)。
圖1 高年級學生示范文物病害圖繪制方法
1.2 構建項目制課程體系:聚焦人才培養目標,尊重學校歷史傳統,結合第一課堂的課程安排統籌設計第二課堂課程體系。充分借鑒第一課堂的教學模式,對“第二課堂”古陶瓷修復的實踐進行課程化設計,制定教學大綱,配備師資力量,規范教學過程。在第二課堂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和發現的不足,及時解決,總結經驗,在第一課堂進行教學方案的調整和完善,從而實現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深度融合、相輔相成的人才培養模式。
利用校內、校外實訓基地,鼓勵一部分優秀學生參與到實際文物修復項目之中,與文博行業專業需求密切結合。由教師指導,學生切身實地感受文物的質地和特征,了解文物修復工作崗位的性質和任務,學習文物保護修復項目流程管理,鍛煉社會溝通、交際實踐能力,從而實現專業學習與行業崗位零距離銜接,學校培養出符合文博行業需求的優秀古陶瓷修復人才。
1.3 構建記錄評價體系:除第一課堂理論知識的檢測外,根據學生在第二課堂中的表現進行科學的、客觀的、寫實的評價。例如根據其填寫的修復報告,修復實物的熟練、規范程度,修復后達到的效果,行業、收藏機構、收藏者對于實物的修復評價等來進行記錄評價。
1.4 構建動態管理體系:立足立德樹人,建立標準健全、多方參與、多級評價的監測評估體系,制定科學合理的質量標準、監測指標和評價方法,健全第三方評價機制,增強評價的專業性、獨立性和客觀性。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對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情況進行分析評價,動態調整第二課堂課程項目體系,促進第二課堂活動完善與迭代。
2.1 培育工匠精神
通過舉辦“紅色”陶瓷修復、校友捐贈瓷器修復、陶大歷屆陶瓷藝術品修復、御窯瓷器修復、描金瓷器修復、古代傳統修復技術應用、科技修復應用等系列專題修復成果展,讓歷屆學生真正參與到實際修復工作中,以小組分工協作的形式,完整參與文物的測試、病害分析、修復計劃制訂、清洗、粘接、配補、作色、仿釉、做舊等所有流程,進一步加強修復實踐能力,同時在修復過程中不斷探索新的修復方法和材料,形成踏實、嚴謹、專注、拼搏、敬業、耐心、創新等職業習慣,成為專業上追求盡善盡美,具備較強團隊協作能力的新時代修復“工匠”。
圖2 學生專注于瓷雕修復——上色
2.2 培養奉獻精神
我校新建的陶瓷藝術博物館開館在即,古陶瓷是其中的重要展陳部分,這些古陶瓷大多是殘件標本,對這些殘器進行修復,有利于提升陳展效果,促進我校師生研究、欣賞。舉辦校友捐贈瓷器修復展,如建盞修復、元青花修復等專題修復展覽,有利于提升捐贈瓷器的保護修復、研究及展示利用價值,提高學校凝聚力,夯實校友捐贈渠道,豐富學校資源,為學校文博事業做出實際貢獻。
利用學校考古、文物修復資源,與考古、文博單位聯合申報古陶瓷保護修復項目,由我校學生承擔具體修復工作,嚴格參照無損化、規范化、標準化、科學化的行業要求進行修復,對接行業需求,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同時向社會征集待修復文物,聯合辦展,讓社會文物資源得到科學保護修復和展示利用,學生利用自身所學為社會文物修復事業做貢獻,一定程度上緩解修復人才稀缺的困境。
2.3 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圖3 學生為觀眾講解修復技藝
通過保護修復陶瓷文物,了解中國傳統陶瓷文化,展覽過程中向他講述中國的歷史,傳播優秀文化,從而增強文化認同感,達到文化自信、文化強國的目的。在活動過程中鼓勵、引導學生樹立自己的專業理想和文化復興的偉大中國夢想,學習了解國家文化、文物發展方針政策,找準目標和方向,為黨培養有紀律、有本領、有擔當、有理想的社會主義新時代“四有”好青年!
以首屆古陶瓷修復成果展——“紅色”陶瓷修復成果展為例,通過征集“紅色”題材陶瓷文物進行修復、展示,追尋前人足跡,學習模范精神,旨在弘揚紅色精神,傳承紅色文化,培育紅色基因,加強“紅色”陶瓷保護修復和展示利用和學習,以陶瓷修復為路徑,促進思政育人建設,豐富思政育人教學形式。創新黨史學習形式,學生在研究、保護、修復紅色文物的過程中學習文物本后紅色故事和精神,通過展覽講解宣傳紅色很文化,同時在講解、交流過程中深化學習內涵。
3.1 項目制教學
以古陶瓷修復項目為載體和主線實施教學,“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以往“教師講,學生聽”被動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參與策劃、自主協作和探索創新。以修復成果展為主線,形成報告、論文、展覽、圖冊、視頻、宣傳報道等系列成果,讓學生能鍛煉,有收獲。
3.2 教學目標明確
“第二課堂”依托校內、校外平臺,形式靈活,資源豐富,在古陶瓷修復實踐的過程中,培養出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以及高素質、高技術的古陶瓷專業技術人才。
3.3 注重培養服務意識
長久以來,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一般為高校及考古、文博系統所學習和應用,“第二課堂”的開展使得修復技術走出高校、走出博物館,惠及民眾、服務社會,有助于提高公眾的參與度,從而形成全社會參與文物保護的新局面。
開展陶瓷文物修復“第二課堂”可以有效的服務學生發展需求,具有內容豐富、形式靈活的優勢,可依托校內、校外文物資源與修復需求,成為學生知識實踐、技能拓展、政治錘煉、素質養成的鍛煉平臺,通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相輔相成、互動融合,一方面可有效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服務行業、服務學校、服務社會的理念和素養,從而為我國考古、文博系統培養出專業強、素養高的古陶瓷保護修復人才緩解目前所面臨的古陶瓷修復壓力,另一方面還可有效地促進學生就業、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