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桐銘,袁 楓
(景德鎮陶瓷大學,景德鎮,333000)
紅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由中國共產黨人,一切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產物。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這三者的有機結合體。它們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成長史、斗爭史和建設史,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紅色陶瓷作為紅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其獨特的紀念價值和歷史意義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筆者在參與修復“紅色”文物的過程中,重溫了一代代革命先輩艱苦奮斗的歷史,深刻認識到“不忘初心”這短短四字中所蘊涵的深厚情感。革命精神永不朽,紅色文化共傳承,傳承紅色精神,從修復紅色文物開始。
本次“紅色”文物修復展,征集的大部分展品均為景德鎮本地生產,本土藝術家創作,表現形式以雕塑、彩繪盤、像章、茶壺等生活用具為主。傳統的山水寫意也有近代的濃墨重彩,但都體現著時代賦予這些文物昂揚的特性,以陶瓷為載體扎根于真實歷史事件的創作。回顧革命歲月,創作以紀念魯迅、白求恩等同志為題材和大量以長征為創作主題的作品;紀念新中國成立,生產了大批以毛主席及天安門城樓等要素為主的作品;香港回歸有望,也涌現了還原鄧小平為香港主權問題與撒切爾夫人在談判時的風采的雕塑作品。筆者認為,本次紅色文物修復展與其說是觀看修復展中的陳列作品,不如說是一次重溫紅色文化的教育洗禮。“紅色”文物展示了當年傳承紅色文化的途徑,如今我們對他們進行保護和修復,不僅是對文物本體的修殘補缺,更是對其背后蘊含的紅色精神的傳承學習。
手術刀、檸檬酸溶液、509透明膠粘劑、膠槍、刮刀、瓷板、高嶺土、AAA 膠、水砂紙、噴槍、golden mate仿釉材料、丙烯顏料、刷子、淺棕色和棕色沙粒粉塵。
鄧小平會見撒切爾夫人(套組)高度還原了歷史場景,主體人物都坐在沙發上,鄧小平右腿翹起頭部上揚做談話狀,撒切爾轉向右頭雙手靠在右側沙發,完美記錄了二人談話的過程。雕塑使用多模具注漿后拼接成型,均為素胎,胎體顏色為淺灰色,斷面可見混合棕色小顆粒。鄧小平高度約26 厘米寬度約24 厘米,撒切爾高度約29 厘米、寬度約26 厘米,底徑約為18×18 厘米。鄧小平人物雕塑右腳踝處斷裂(圖1)斷裂處寬度約3 厘米,撒切爾沙發左側有圓形破損(圖2)寬度約14 厘米,兩件雕塑局部均有少量污漬。
圖1 鄧小平雕塑修復前
2.3.1 清洗
將雕塑浸泡于配置好的的檸檬酸溶液中,24 小時后取出,置于清水中用毛刷對雕塑進行清洗,對于較難去除的附著物可配合手術刀進行剔除。
2.3.2 拼對、粘接
由于胎體是在燒結前斷裂,所以岔口處并不整齊,需要調整斷足的角度,找到支撐點進行預粘接。由于引力的作用粘接點可能產生移位,所以需要在沙發底部和腿部的空間里填充泡沫紙或報紙進行支撐,穩固后進行粘接。
2.3.3 補缺
先將509 透明膠粘劑與適量高嶺土調配均勻,再將調制的與瓷胎相近顏色的丙烯顏料與其攪拌均勻備用,根據雕塑需要進行填入。
補缺第一處:鄧小平腳踝處拼對預粘接后,將調配的材料少量涂在斷足橫截面,以便于固定位置,后繼續填補至與腳踝上下的原器物自然銜接。24 小時后材料固化,打磨平滑后等待上色。
補缺第二處:撒切爾左側沙發位置破損(圖2),破損區域較大且為半封閉的缺損,不方便使用常用的翻模補配的方式,在多番思考后,決定采用使用環氧樹脂材料制作一個厚度、大小相近的“板”,待固化完畢裁切成合適大小拼接與缺損處,再調配環氧樹脂材料將其與器物連接處及未補全的缺口進行二次填補,待固化后進行打磨。
圖2 撒切爾雕塑修復前
通過觀察發現雕塑表面有著一定的紋理,為了還原紋理細節,首先使用1000 目水砂紙進行統一方向的打磨,仿造出器物本身的紋理方向,再用2000 目水砂紙打磨周圍,保證連接處的表面光滑無凹凸。這一步筆者遇到了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配補材料板與雕塑的連接處時常出現裂痕,雖然已經進行多次、完全的覆蓋,但依舊在干燥后出現細小的裂痕。在反復多次的實驗下筆者猜測,應為使用烘箱、熱風槍等加熱工具導致材料在干燥過程中快速的收縮,從而出現裂紋,尤其在使用熱風槍時非常明顯。筆者認識到加熱雖然有助于加快材料的干固但也需要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才能最大程度的減小過度收縮的風險。
2.3.4 上色
在正式上色前,將golden mate 仿釉材料加清水稀釋,在打磨好的混合材料表面均勻的噴上一層,再進行上色,瓷塑的顏色是青灰色,筆者以白色未主、調入少許黑色、藍色、黃色,以達到相似的底色。秉持少量多次和最小干預的原則,使用噴筆時盡量達到均速,手部動作放緩,顏色的覆蓋面積不可超過混合材料面積(邊界可以適當有1 厘米的覆蓋)。為了達到瓷塑素胎上自然的泥漿和顆粒效果,在底色基本噴好未沒有干透的時候,取棕色和淺棕色沙粒粉塵,用手指少量的點(灑)在底色上,可用紙巾和棉棒調整顆粒范圍。最后噴一層golden mate 透明仿釉材料,一是保證顆粒和顏色可以完全的固定在瓷塑上,二是進行器物光澤的還原,至此,修復步驟已經全部完成(圖3、圖4)。
圖3 鄧小平雕塑修復后
圖4 撒切爾雕塑修復后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物,人們可以通過文物解讀歷史,但經過漫長的歲月,大多文物有著不同程度的破損,若想讓歷史不被淡忘,精神不被湮滅,就要對承載著歷史記憶和寶貴精神的文物進行科學的保護和修復。
紅色文物與古代文物不同,作為現代人在修復古代文物時很難理解或感受古人的思維、想法,但紅色文物離我們并不遙遠,很多題材和器物不僅耳熟能詳,還可以與長輩探討回憶,幾乎可以切身體會其承載的歷史巨變。比如鄧小平與撒切爾雕塑,修復前筆者對這一歷史會晤進行了詳細的了解。1982 年9 月,英國首相撒切爾訪問中國,就香港問題與中方進行會談。
鄧小嚴正駁斥了撒切爾夫人的“三個條約有效論”以及“以主權換治權”的要求。表明了中國政府收回香港、維護中國主權與統一的堅定立場。使中英關于香港問題的談判朝著1997 年順利回歸、一國兩制的方向穩步發展。最終在兩年后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宣布從1997 年7 月1 日起,中國在香港成立特別行政區,開始對香港島、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權和治權。這組合雕塑生動還原了1982 年鄧小平會見撒切爾夫人的場景,不僅展示了兩國領導人的風采,也作為為香港回歸的歷史轉折點極富紀念意義。
參與此“紅色”陶瓷修復成果展,有幸接觸到了很多“紅色”文物,有些是被藏家精心呵護妥善保存,但更多的還充滿了歲月的痕跡,比如送公糧茶壺中使用痕跡明顯的茶漬、毛主席全身像的殘缺、白求恩雕塑的破碎、列寧半身像修復材料老化等等。在經過修復后,茶壺中的茶漬被清洗淡化、毛主席像已被填補完整,白求恩雕塑拼接上色后不再缺失、列寧像通過清洗、拆分重補后“生命”得以延續。他們仿佛是專程為人們講述背后的故事一般掙脫了歲月的輪回,如獲“新生”。踱步于展廳,注視著修復好的鄧小平與撒切爾雕塑,筆者仿佛從鄧小平同志的臉上讀出了風雨不動的堅毅和香港會回祖國懷抱的堅定信念,讓參觀者親臨了會晤現場。在那一刻,筆者深刻的體會到了修復對紅色文物的影響。紅色文物同他所承載的紅色文化需要被看見,“看見”不止是被國家所重視,被政府所保護,更需要他們被放在燈光下展示讓觀看者重溫,并被千萬人民牢記——“革命精神永不朽,紅色文化共傳承”,這是同筆者一樣的高校大學生所能做的一小步,但也可以納入傳播革命精神、傳承紅色文化行動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