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紹林
(國家級技能大師占紹林工作室,景德鎮,333000)
一件瓷器的最終制作完成,其中最為關鍵的步驟之一就是成成型。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工業的高速發展,許多機械化的成型方法推向市場,使得傳統的手工陶瓷成型受到巨大沖擊。這種沖擊使得傳統的手工陶瓷成型逐漸被人所遺忘,導致很多從事手工陶瓷成型的從業者轉業。而當國家將傳統手工陶瓷成型技能定義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并且加大力度對這種傳統的手工藝進行大力保護,這帶動了很多年輕的從藝者對傳統的手工陶瓷成型產生重視。當代的手工陶瓷成型從藝者不僅繼承了傳統的制瓷工藝,并且結合當代的科學技術進行創新發展,使得當代的陶瓷手工成型更加多元化。并且這些從業者開始更加重視原始泥料的選擇,這種返璞歸真的做法,使得當代的陶瓷成型逐漸找回民族自身的特性,使得當代的手工陶瓷成型更加具有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
陶瓷的成型歷史具有非常長的時間跨度,最早的陶瓷手工成型可以追溯到石器時期的陶器成型。發展到東漢時期,手工陶瓷成型開始慢慢發展,其中泥條盤筑最為廣泛的使用。而到了宋代之后,手工的輔助調整器被創新制作出來,這使得成型工序更加系統化。發展到清朝之后,隨著科技的進步,甚至創新發明了陶車,配合拉坯、印坯、利坯、修坯等技法,使得這段時期的陶瓷手工制作發展完善。
景德鎮自古以來都是世界聞名的瓷都,這里匯聚了一眾優秀的陶瓷工匠。縱觀整個陶瓷的發展歷史,景德鎮的陶瓷手工藝人展現了非凡的創造力與智慧。由于陶瓷成型工藝離不開原始材料的運用,材料的性質和特性在一定的程度上直接影響到了陶瓷的裝飾和成型方法。景德鎮有著得天獨厚的天然地理優勢,這使得陶瓷的發展中在景德鎮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景德鎮的傳統手工制瓷成型工藝,不單單體現在陶瓷的造型外表結構上,更是體現在了陶瓷造型手工藝者的思想內涵中。這些藝人在多年的從業經歷中,總結經驗技術,實現自身的領悟力和思想創造力。而歷來這種手工藝實踐都停留在老藝人對學生的口語傳授,加上長時間的實踐,實現了傳統技藝的傳承。這些民間的傳統手工制瓷藝人都有自己傳承體系,包括師承規矩。這些陶瓷藝人在傳承自己的技術的同時,也會傳授材料的選取和泥料的配比,這種方法的傳授,也是傳統陶瓷手工藝人傳授技藝的規律總結,也是我們人類對陶瓷創作思維的體現。
圖1 手工陶瓷成型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在一段時間放棄了手工陶瓷成型技藝,認為程式化的快速化的成型方式更加符合發展規律。但是隨著人們的審美情趣不斷發展,人們越發感覺陶瓷成型也需要有溫度,需要有個人的藝術風格體現。對純手工藝的追求,變成了新的時尚。現代的科學技術始終是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沒有身后的傳統底蘊也發展不出當代的工業化生產。而手工成型的工藝底蘊具有非常濃厚的文化底蘊,這充分體現了陶瓷這一工藝的藝術價值。
傳統的手工陶瓷成型方式較之于程式化的工業成型來說,更加具有獨一無二的個性發揮。成型中的泥條盤筑、手捏成型、拉坯成型等。任何一種傳統的手工成型方法,都是先輩們長時間對陶瓷材料的親密接觸而掌握的成型規律。這些表面上看非常簡單的成型手法,融合了個人對陶瓷泥料的情感。傳統的手工藝成型陶瓷的方法,給觀者以非常厚重和樸實的歷史感,結合自身的手感和對作品的思想情趣的書法,揮發著手工藝瓷器的獨特藝術價值。
傳統的手工陶瓷成型和手捏陶瓷成型,是歷史最為久遠、成型最為基本的陶瓷成型方式。這種古老的制瓷技術,是通過工匠們嚴謹且隨性的發揮,將手上對陶瓷的感受,以及對陶瓷的掌握,是長期以來總結下來的經驗積累。這種陶瓷成型方法,在當代的陶藝創作中也可以得以運用。現代的陶藝手捏成型,正是融入了這種多元化的造型手法。從而呈現出極富現代文人思想情趣的陶瓷藝術品。
泥條盤筑這一傳統的手工陶瓷成型方式,是一種自然和藝術的完美結合。這種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透露出獨特的藝術美,散發出陶瓷藝術自然形成的材質美。泥條盤筑的粗曠和樸實,具有非常特殊的屬性,促使景德鎮出現一大批熱愛這種原始傳統的手工陶瓷成型藝人。
時代不停的發展,傳統的手工陶瓷成型工藝加入了很多全新的現代工藝技法。景德鎮活躍著一批年輕的陶瓷藝人傳承著這種傳統的陶瓷成型技法,他們對手工陶瓷成型的熱愛,也是對傳統手工藝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物質產品是由工藝技術加上材料相互轉化的結果,傳統的陶瓷制瓷工藝是利用簡單的工具,依靠藝術家的手工來進行產品的制作。這種操作是工匠自身感知材料自身變化的結果,這種人為靈活的加工處理,可以隨時彌補制作時出現的問題。工匠根據具體的材料進行施藝,所以制作的器物不會千篇一律,每個工匠都會將自己對陶瓷器型的理解融入到制作當中。
為了將陶瓷的功能效用很好的利用于生活,給生活提供便利,設計初期就要認證考慮器物的基本結構,對局部的處理更要符合整體的造型架構。在加工時要充分運用技術,保證加工時的一絲不茍。在傳統陶瓷的制作中,工匠們在處理陶瓷器物造型時,會努力掌握工藝技術產品的預期,根據預期達到最后實用與美觀并存的目的。陶瓷制造的工藝技術要滿足器物的功能表現,可以是實用性的也可以是觀賞性的。例如較為常見的陶瓷器型——碗,較為典型的是景德鎮陶瓷工匠采用傳統的工藝來制造瓷碗,采用拉坯成型的方法。待碗的坯體半干時旋轉坯體,等碗的底部造型到適當高度的時候,再將足圈內的轉折處旋轉成直角。這樣足圈的整體厚度要適中,這樣拿捏的時候會比較穩固,而且足圈的厚度足夠保持使用時的熱量不會燙到使用者。這種良好的使用感是機器成型工藝思考不了的。
陶瓷器物從生產初期開始,被廣泛的運用于人類的生活當中,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這些器物的誕生不但點綴了日常生活的審美情趣,也展現了人們的審美情趣。器物的存在,是通過最初的造型以及復雜的裝飾所呈現的。而裝飾的形成,是對器物造型的美化和點綴。二者相互結合才能形成陶瓷器物的完美形式。通過實現造型和裝飾的和諧統一,表現豐富多彩的釉色以及充滿工藝的裝飾,這都需要工匠充分發揮材料的特點和嫻熟的工藝。
圖2 當代陶瓷藝術
傳統的手工陶瓷制作成型方法有諸多的特點,不同的陶瓷產區有不同的陶瓷造型特點。一種是表現材料的特殊屬性,工匠會利用材料的特殊性能,發揮材料的良好可塑性。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工匠們對材料的控制力,制作出內心深處想要表現的造型。而另一種就是工匠們在創造器物之前,對材料進行加工。這樣對材料的精準把控,以及對材料的認識也充分滿足了陶瓷器物成型的必要條件。
制瓷工藝自古以來就是我們國家的古老技藝,歷經幾千年的傳承,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自然環境下形成了不同的加工技術。這在一定的程度上決定著陶瓷器物的制瓷方法和工藝類型。甚至是同一種陶瓷器型,在不同地區生產也會產生不同的工藝進行制造,這也促使了不同的制瓷工藝的產生,形成多元化的手工陶瓷造型技法出現。
傳統陶瓷的手工,是中國傳統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手工制瓷工藝精湛,展示出卓越的陶瓷文化。傳統的陶瓷技術與當代的陶瓷制造技術結合,在某種程度上來看,陶瓷生產是一套成熟且統一的工藝流程和制瓷方式。陶瓷成型發展至當代,通過一個單獨的工匠成型很難實現,一般是要分工處理。當代的陶瓷成型從原料到成品,是由多個工匠合并完成的。從工藝美術的角度來看,傳統的手工陶瓷成型方式沒有落后一說。我們回顧整個陶瓷成型發展歷史來看,最古老的陶瓷成型手法也一直沿用至今。由此可以看出,陶瓷的傳統工藝雖然是有歷史脈絡發展而來的。雖然有些工藝可能時代久遠,但是并不表示其落后,這也是我們陶瓷發展構成的一部分。在發展當代陶瓷產業時,引進新的科學技術是勢在必行的。在引進新技術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傳統的陶瓷手工藝技術。自古以來景德鎮都是世界聞名的瓷都,瓷器不僅是中國藝術歷史當中璀璨的明珠,更加是一種泥與火的藝術。一件陶瓷藝術的制作,成型就是其中最為關鍵的步驟。中國傳統的手工藝陶瓷成型有著豐富的類型,每個陶瓷產區都有著其獨特的藝術特色。當代手工藝陶瓷成型工匠,需要繼承和弘揚這筆寶貴的文化財富,對中國的陶瓷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