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楨
(滁州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二語寫作是二語習得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國內外大量的學者對二語習作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如二語寫作復雜句式的構思[1]、二語寫作的句法復雜度分析[2]、二語寫作發(fā)展中的個體差異[3]、二語寫作修改策略中的個體差異[4]等。這些研究主要從二語自身的語言學的理論出發(fā),探討二語學習者寫作能力發(fā)展的特征與路徑。
近年來,國內外許多研究人員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開展了大量的二語學習與寫作的研究,如動態(tài)系統理論[5,6],語言學習的社會文化理論[7],二語學習中的多重競爭理論和目標理論,二語寫作研究中的體裁理論和系統功能語言學[8]等。以往學者們關于二語寫作發(fā)展的研究采用了三種不同的方法: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本研究采用了定性訪談(半結構化訪談)和定量指標(詞匯和句法指標)相結合的方法,基于動態(tài)系統理論探索二語學習者寫作能力提高的特征與路徑。
動態(tài)系統理論最初用于描述應用數學中復雜動力系統問題,現廣泛應用于物理學、生物學等學科。1997年,拉爾森(Larsen)發(fā)表了著作《混沌/復雜性科學與第二語言習得》,成為第一位從動態(tài)系統理論的角度研究二語習得的研究者。拉爾森將動態(tài)系統理論描述為動態(tài)的、復雜的、非線性的、混沌的、不可預知的、對初始條件敏感的、開放的、自組織的、反饋敏感的和自適應的理論。[9]拉爾森等研究發(fā)現“二語學習者的學習行為是對初始條件高度敏感的動態(tài)系統行為,學習者之間的微小差異,即使他們經歷了相似的學習經歷,也會導致非常不同的學習結果”。他們認為“類似的教學方法不一定會導致類似的學習結果”[10]。
在動態(tài)系統中,每個系統都與其他系統相連。顯然,一個系統的變化會對其他系統產生影響。例如,學習者詞匯系統的變化會影響學習者的語音系統。當學習者習得一個新詞(如born)時,他們必須學習它的發(fā)音(/b??n/),同時,學習者必須掌握它的語法用法(主要是被動語態(tài)),即新詞的習得也會影響句法系統。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和內部重組導致了學習者知識系統發(fā)生變化。語言的發(fā)展依賴于學習者的初始條件,因此我們需要在研究開始和調查過程中盡可能多的收集不同類型的數據,以研究二語寫作是如何發(fā)展的。
本研究采用動態(tài)系統理論,對普通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學習者的二語寫作的發(fā)展,特別是詞匯和句法的發(fā)展進行了研究。研究的問題主要包括:學習者是否在四個月內寫作的詞匯復雜度發(fā)生了形式演變;學習者是否在四個月內寫作的句法復雜度發(fā)生了形式演變。
本研究的10名參與者是安徽省某普通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大三的學生,男生和女生各占一半,研究周期為四個月。研究的第一組數據是通過收集這些參與者在四個時間點(T1、T2、T3和T4)撰寫的書面議論文。本研究通過雅思測試隨機生成器生成了四篇不同類型的作文題目,規(guī)定學習者在45分鐘內完成作文,每篇文章不少于250個詞。
第二組數據是參與者在研究周期的兩個時間點(T2和T4)參與的問卷訪談。訪談的內容主要是了解參與者對第二語言學習的看法、問題和存在的困難等信息,尤其是在寫作方面的困難。通過訪談了解參與者是如何形成句法結構,以及他們在寫文章時如何選擇一些特定的詞。
參與者的作文是課堂當場完成,在四個時間點根據給定的寫作要求寫四篇英語文章。訪談日期是在2020年9月15日與與會者的第一次會議上確定的。這兩次訪談分別于10月15日和12月15日在學校進行。訪談是在一個輕松和愉快的氣氛里進行的,為了盡可能多地獲取更多信息,參與者選擇了他們覺得更適合的母語。
本研究采用綜合方法來評估學生寫作的句法特征。為了測量詞匯多樣性,本研究采用了專業(yè)測量方法Coh-Metrix2.0檢測文本詞匯的多樣性。詞匯復雜度是基于CELEX詞法數據庫語料庫,通過Cohmetrix2.0估計參與者文章內容詞的對數頻率。[11]通過這些量化指標,可以探索參與者的詞匯系統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變化和組織。句法的復雜性是通過Lu等人研究的句法復雜性自動分析器完成。[12]本研究度量參與者文章變化的分析指標匯總如下:

表1 度量指標匯總表
表2中的數據清楚地反映了10名參與者個體間的詞匯多樣性的變化趨勢,T1—T4表示四個時間點進行的測試。一些測試者表現出倒退、進步的趨勢,而另一些參與者則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化不大。

表2 詞匯多樣性變化趨勢(MTLD)
表3是對10名參與者在四個月的測試期內,進行英語寫作學習,用詞的變化趨勢。從趨勢圖來看,絕大多數參與者LFCW的指標值逐漸下降,表明其用詞越來越豐富,但是仍有少量的參與者改進不明顯。

表3 文章用詞的對數頻率(LFCW)
從表4可以看出,參與者在測試期內寫作的句子長度是逐漸增加的,雖然在增加的過程中出現了反復。

表4 T-unit的平均長度
在傳統的二語習得分析中,個體的變異常常被認為是一種測量誤差,而從動態(tài)系統的角度來看,個體變異往往是參與者自身發(fā)展過程的基本信息來源。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數據,以突出不同參與者的個體差異。表5顯示了10名參與者隨時間寫作能力發(fā)展的表現。為了使詞匯復雜度的兩個指標(MTLD、LFCW)和句法復雜度的5個指標(MLTU、C/S、DC/T、CP/T、CN/T)具有可比性,將績效指標轉化為Z-scores。個體差異可能被平均數據掩蓋,但參與者個體的平均數據可能提供了個體行為的真實描述。
很明顯,10名參與者都比較關注詞匯復雜性而不是句法復雜性,即學習者更傾向于使用高級的詞語,而不太擅長使用復雜的從句。通過表5可以發(fā)現,學習者的二語寫作在四個月內詞匯有了較大的進步,但是對于復雜句的使用和句子的協調性,整體表現一般,說明對于二語學習者而言,想把作文寫得更地道,需要在句法上面下功夫。

表5 10名參與者Z-scores平均值
另外,我們計算了參與者隨時間變化的速率,并從動態(tài)系統方法證明了這一點。通過將第一個數據收集點設置為基準線(取值為0),來計算其他三個數據采集點的變化率。通過取下一個數據采集點和上一個數據點之間的差值并除以前面的數據點,計算變化率。例如,某參與者第一個數據收集點的MTLD得分為85.74。在第二個數據采集點,得分為98.86,因此變化率為(98.86-85.74)/85.74=0.15,結果顯示10名參與者的變化率在不同時間發(fā)生波動。又同時發(fā)現10名參與者的MTLD的變化率始終為正數,說明經過四個月的學習,參與人員普遍在詞匯能力方面保持不間斷的進步。

表6 不同指標下參與者的詞匯和句法變化率
在測試的四個月期間,我們開展了兩次訪談。從參與者收集的訪談數據解釋了MTLD和MLTU曲線的穩(wěn)定性。如果學生明白寫作任務的重要性和好處,他/她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積極的學習者。因此,他/她在英語學習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不少學生認為“寫作練習真的很有用,想參加英語等級考試,必須通過寫文章,不斷改進,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寫作技巧”。大多數同學使用手機APP在線詞庫來提高自己的詞匯量。但是只有少量的同學持續(xù)關注自己句法能力的提高。
動態(tài)系統的豐富方法揭示了四個月內個體間和個體內的變異性。結果發(fā)現,詞匯和句法指標都表現出變異性。其中,參與者寫作使用詞的對數頻率指數顯示出逐漸下降的趨勢,這表明參與者在寫作中都開始使用不同的詞匯,即參與者在不斷豐富自己的詞匯儲備庫。當MTLD與MLTU和MTLD與DC/T比較時,發(fā)現參與者都關注詞匯的復雜性而不是句法的復雜性。
從動態(tài)系統的角度來看,一定程度的變異性不能用外部因素的影響來解釋,因為某些變異性是自組織動態(tài)系統的內在性體現。變異性的數量不斷變化,進步和倒退相互伴隨,顯示出非線性的發(fā)展模式。
另外,指標的變化率計算表明,系統從初始狀態(tài)開始發(fā)展,并根據可用資源進行迭代。因此,沒有變化就沒有發(fā)展。變異的數量和類型可以解釋是否發(fā)生了發(fā)展。參與者的變異性揭示了二語習得中傳統上被忽視的發(fā)展動態(tài)。研究還發(fā)現,即使是對于一個水平很高的學習者,其系統也可能很不穩(wěn)定。
本文分析了學生的二語寫作在四個月內是如何發(fā)展的。研究發(fā)現,參與者都專注于詞匯而不是句法。動態(tài)系統視角有助于解釋個體間和個體內隨時間的變化,有助于解釋句法和詞匯系統是如何隨時間演化的。
在二語習得中,比較不同時間點的參與者群體的平均值是相當常見的。如果在平均績效水平上發(fā)現可靠的差異,二語習得研究者傾向于得出學生已經發(fā)生改變的結論。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中使用的四種不同的寫作題目,導致了不同的詞匯用量,這使學生自身的縱向比較出現困難。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寫作要求的選擇應更加謹慎,以控制任務特征的混雜效應。文章的主題控制是最基本的,因為主題可能會影響詞匯選擇和句型測量。其次,在未來的研究中,寫作的題目應該在受控的環(huán)境下進行。如果寫作者在大型規(guī)范化的考試中,寫作過程的實際的詞匯知識就可能暴露出來。最后,樣本的數量和范圍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已達到準確的估計效果。
未來的研究應該包括條件從句、介詞短語、關系從句、不定式從句、簡單和復雜后修飾語使用的比率,這些都是學術體裁的特征,同時還應該考慮測量詞匯多樣性的其他維度,如詞匯的均勻度、離散度或差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