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軍
(甘肅省張家川縣中醫醫院,甘肅 天水 741500)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肩關節的關節囊及其周圍軟組織退行性變引起的一種廣泛性慢性無菌性炎癥[1],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以肩關節長期固定疼痛,以靜止痛、夜間痛為主要表現,伴主動和被動活動受限等一系列癥狀和體征的一類疾病[2]。該病好發于50歲以上中老年人群,常因受涼或損傷所致,病變初期為疼痛、功能障礙,后期可見肩部無力、肌肉萎縮。肩周炎是困擾老年人群的常見病、多發病,治療較為棘手,療程較長,易反復發作。近年來,筆者運用賀氏火針治療該病,可緩解患者疼痛,改善其肩關節功能及關節活動度,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張家川縣中醫醫院門診就診或住院的肩周炎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13例,女37例;年齡49~70歲,平均(54.03±6.43)歲;病程最短7 d,最長3.5年,平均(16.16±2.37)個月。治療組男16例,女34例;年齡45~75歲,平均(53.12±7.24)歲;病程最短5 d,最長3年,平均(15.24±3.48)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審批號:倫研批第20170001號)。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診斷:因外傷、慢性勞損、氣血不足復感風寒濕邪所致;多為慢性發病;肩周疼痛,以夜間為甚,常因天氣變化或勞累誘發;肩部廣泛性壓痛,功能明顯受限,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X線檢查多為陰性,久者可見骨質疏松,實驗室檢查多正常[3]。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無嚴重心、腦、腎疾病者;無慢性傳染性、感染性疾病者;自愿參加本研究,依從性好,能配合要求完成觀察和隨訪,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晚期肩關節變形、生活不能自理者;不能堅持研究者;合并精神疾病、血友病者;凝血系統障礙或有出血傾向者;有骨折、結核等其他疾病者。
2.1 對照組 采用毫針治療。取舒適體位,局部常規消毒,取患側肩貞、天宗、肩髃、肩髎、條口、陽陵泉、阿是穴等穴,肩前痛加合谷,肩外側痛加外關。選0.30 mm×40 mm毫針(天津億朋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津食藥監械生產許20100025號),用指切或舒張法垂直于皮膚進針,常規針刺,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 min,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2.2 治療組 采用賀氏火針治療[4]。患者取坐位或平臥位,取穴同對照組,暴露施術部位,標記穴位后用碘伏消毒、75%酒精脫碘。選用0.80 mm×50 mm的賀氏火針(蘇州市吳中區東方針灸器械廠,蘇食藥監械生產許2001-0644號),針尖在酒精燈火焰外焰處加熱至鮮紅,右手持針,左手固定所標記穴位皮膚,進針。局部阿是穴采用密刺法[5](以火針密集地刺激病灶局部的一種火針刺法),每針相隔1 cm,快速刺入皮下約5 mm迅速出針,用消毒干棉球重按針眼片刻。其余穴位采用單刺法[5](以火針在病灶部位一針一穴的一種火針針刺法)快速進針10~15 mm,得氣后出針,操作應快速準確,短時間完成。3 d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治療過程中囑患者配合加強功能鍛煉。
3.1 觀察指標 ①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定,取長度為10 cm的標尺,1 cm代表1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②肩關節功能:患者取舒適位,采用軟尺和量角器測量肩關節活動度評定。③復發情況:治療后1年進行隨訪,比較兩組患者復發情況。
3.2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評定[6]。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活動恢復正常;顯效:疼痛明顯減輕,關節活動基本正常;無效:治療前后疼痛癥狀和運動障礙無明顯變化。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服從正態分布時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時用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M(Q1,Q3)]表示,采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肩關節周圍炎患者治療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比較[分,M(Q 1,Q 3)]
(2)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各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各指標均高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肩關節周圍炎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活動度比較(°,±s)

表2 兩組肩關節周圍炎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活動度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前屈度 后伸度治療組 50 治療前 42.2±2.13 20.5±2.15治療后 172.4±5.02△▲ 46.6±3.21△▲對照組 50 治療前 43.5±4.14 20.8±1.73治療后 150.5±4.24△ 32.3±4.33△組別 例數 時間 外展度 內收度治療組 50 治療前 41.3±3.17 32.1±2.25治療后 174.3±5.42△▲ 67.4±4.72△▲對照組 50 治療前 40.6±2.89 31.8±2.13治療后 143.7±5.14△ 42.3±4.65△
(3)臨床療效及復發率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8.0%(49/50),高于對照組的88.0%(44/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隨訪1年,治療組顯效患者復發2例,對照組顯效患者復發6例。

表3 兩組肩關節周圍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肩周炎患者呈逐年上升趨勢,已成為中老年人群的常見病、多發病,影響患者生活質量[7]。目前肩周炎病因尚不明確,一般認為與軟組織退行性改變、創傷、長期勞損、局部受涼等有關。大部分學者認為,該病是在肩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退變的基礎上由多種致病因素共同作用所致[8-9]。該病病理變化較復雜,可分為兩個階段,早期病理表現為關節囊變小,關節腔充血而變狹窄;晚期病理表現為周圍的其他軟組織呈普遍的退行性變,關節囊增厚、纖維化,使關節腔容量明顯減少[10-12]。上述由輕到重、由局部到廣泛的漸進性的病理變化過程,是引起肩周疼痛、功能受限的根本原因。目前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為口服藥物(非甾體抗炎藥、軟骨保護劑)及各種物理療法等,雖可改善癥狀,但效果欠佳,且療程較長。
肩周炎屬中醫“痹證”“肩凝”范疇。中醫認為,中老年人陽氣虛弱、正氣漸損、肝腎虧虛、氣血虛損,筋骨失于濡養,加之長期慢性勞損,又因肩部受涼,寒凝筋脈而發病,日久則筋脈粘連,不能活動。宋·王懷隱《太平圣惠方》曰:“夫勞倦之人,表里多虛,氣血衰弱,腠理疏泄,風邪易襲……而眾痹生焉。”該病以臟腑虛損為本,皮肉筋骨瘀滯為標。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肌肉四肢,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各臟腑功能逐漸減退,肌肉、筋骨失養,在本虛的基礎上易感受風寒濕邪,或外傷,或勞逸失度,致經脈失養或氣血運行受阻,使陽明、少陽經絡、經筋阻滯不通,不通則痛,肌肉、筋骨關節發生疼痛、屈伸不利。
火針治療肩周炎是以《黃帝內經》中“十二經筋”“燔針劫刺、以痛為腧”等學術思想為依據,火針有散寒除濕、溫通經脈、調和氣血、調整臟腑功能之功,治療肩周炎取其“寒者溫之”“菀陳則除之”之意。局部取肩髎、肩髃、肩貞、天宗等穴以通經活絡、活血止痛,循經遠取外關、合谷以疏通氣血,條口為肩周炎的經驗效穴,取八會穴之筋會陽陵泉以舒筋止痛,局部阿是穴可疏通局部氣血。功能鍛煉可改善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加強新陳代謝。兩者結合能有效緩解疼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松解粘連,滑利關節,促進關節功能修復等[13-15]。臨床研究發現,火針的熱力刺激可擴張局部血管,增強管壁的滲透力,從而加速滲出的吸收和排泄,增強機體的應激性和修復能力[16-17]。值得注意的是,火針創傷較大,應嚴格消毒,掌握進針角度和深度,針刺時要避開內臟和重要器官,切勿損傷動脈及神經干,手法要輕、快、準。如果操作方法熟練,一般可以避免。
綜上所述,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賀氏火針治療肩周炎療效較好,復發率低,而且操作方便,不失為治療肩周炎的一種有效方法。火針治療該病的機制研究還有所欠缺,以后應在繼承火針療法經驗的基礎上,利用現代醫學知識,加強對其作用機制的進一步研究,以使其更好地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