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東英
日照市嵐山區人民醫院,山東 日照 276808
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Uterine inertia with postpartum hemorrhage)的發病機制受產程延長或產程過快,引起子宮收縮乏力,因感染等多因素導致子宮收縮不良。常規剖宮產術后,順產后救護不及時,可能直接對產婦生命健康安全造成極大的危險[1]。子宮動脈下行支結扎術治療產后出血為保留子宮,滿足再生育要求的可行性方法,在剖宮產術中聯合實施,可收到良好的控制出血的效果。本文為觀察子宮動脈下行支結扎對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治療效果,特選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70例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患者作為受試評定對象,相關細節分析總結如下:
1.1研究材料 應用醫學樣本對比分析法,選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70例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患者作為受試評定對象,依照剖宮產術中所有輔助治療方法不同,等比例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其中對照組年齡17~39歲,平均年齡(26.795±0.97);實驗組年齡16~40歲,平均年齡(26.85±0.87)。兩評定小組在平均年齡、收縮壓、舒張壓等基本臨床資料上對比差異不大,本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分別實施單獨剖宮產術、剖宮產術+子宮動脈下行支結扎術,臨床對比兩組手術指標結果。
剖宮產術+子宮動脈下行支結扎術:于胎兒娩出、胎盤娩出后觀察子宮出血、子宮收縮、出血量等情況,常規縫合子宮;針對胎盤娩出后2min 內子宮出血≥200ml或5 min內子宮出血≥400ml且無法自行緩解者,立即性雙側子宮動脈下行支結扎[2]。

2.1兩組出血相關指標控制情況 對照組在平均手術時間、出血量、輸血量上明顯多于實驗組,分別為(45.01±3.47)和(37.22±1.01)、(597.26±25.46)和(421.34±10.59)、(1238.42±185.21)和(896.95±179.01),相關對比差異統計學特征意義明顯(P<0.05)。詳見下表1所示:

表1 兩組出血相關指標控制情況比較
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為加強子宮收縮,而手術治療為快速止血、提升患者生活生存質量的可行性方法。
文獻資料數據進一步佐證,子宮動脈下行支結扎治療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效果顯著,能夠有效迅速止血,且無不良反應。突出表現在比之常規術式,在產后2 h、24 h出血量、止血時間大多<15 min、各區段止血時間患者數量、各項血常規結果、不良反應發生率上效果對比明顯(均P<0.05)[3]。采用子宮動脈下行支結扎+子宮下段壓迫縮窄縫合術對兇險性前置胎盤所致產后出血患者進行治療,止血效果顯著;突出表現在手術相關指標;血紅蛋白降低幅度;輸血率、子宮動脈栓塞率及子宮切除率方面效果明顯(P<0.05)[4]。雙側子宮動脈結扎術結合子宮胎盤剝離面縫扎可減少兇險性前置胎盤產婦術中子宮切除率,縮短其住院時間、血性惡露持續時間及月經復常時間;突出表現在子宮切除率為1.92%(1/52)和15.69%(8/51)(P <0.05);血性惡露持續時間、住院時間及月經復常時間差異上(P<0.05)[5]。
綜合來講,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子宮動脈下行支結扎治療方法的實施,具有操作簡單、不損傷輸尿管及膀胱等鄰位器官、安全有效的止血效果,對挽救患者生命、保留患者子宮、滿足其生育需求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明顯。一方面,比血管介入栓塞,在術中出血較多時,耗時較長,有潛在的延誤治療搶救時機等的影響;而從子宮動脈下行支結扎術治療機理來講,子宮動脈下行支結扎因下行支較細,主要供應子宮下段、宮頸及陰道上 1 / 3 的血液循環;雙側結扎后,對有效減少子宮血液供給、減少術中出血、降低子宮切除率;利于局部血栓形成,達到徹底止血效果;且在結扎后6~12 h即可形成側支循環,可有效避免再出血發生率。綜合來講,結扎子宮動脈下行支在治療子宮、宮頸出血、前置胎盤剖宮產術中發生產后出血時,可以規避過多的實施止血操作,縮短了手術時間,有效減少了輸血、輸液量,降低子宮切除率,節約了醫療費用;降低DIC、MODS 等最嚴重的晚期并發癥產后出血等的發生率上對比效果更明顯。
綜上所述,子宮動脈下行支結扎對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治療效果確切,突出表現在改善患者出血相關指標控制上,值得臨床大力推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