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娜
內蒙古自治區婦幼保健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引起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效的治療并保護新生兒腦功能是臨床治療的標準,目前有在患病后6h內為最佳治療時間的爭議,但多數新生兒從患病至診斷后均超過6h[1]。現通過選取50例新生兒進行分析,為探究不同亞低溫時間的病癥治療效果,有以下分析。
1.1一般資料 共計選取50例新生兒進行分析,納入時間為2018年1月-2020年1月,采用隨機數分組法將所有新生兒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觀察組(25例)為生后1h組,對照組(25例)為生后24h組。對照組中14例男性和11例女性,觀察組中17例男性和8例女性,新生兒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符合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相關診斷標準;②新生兒存在不同程度窘迫、窒息、驚厥及EEg腦功能異?,F象。
排除標準:①存在先天性畸形、心臟病、神經系統病癥者;②顱腦創傷、出血者。
1.2方法 亞低溫治療,以常規治療結合全身亞低溫治療,將患兒置于遠紅外線輻射臺并以降溫毯輔助降溫,安置好肛溫探測儀后啟動,于1~2h將肛溫降至33.5~34℃;72h后開啟遠紅外輻射臺進行復溫,平均升高0.5℃/h,直至正常體溫。期間密切關注患兒體溫變化,記錄各項生命指標[2]。
1.3觀察指標 統計對比組間新生兒在aEEg評分中的差異,分值設定3~12分,分值越高代表腦損傷程度越低。
統計對比組間新生兒在神經測定評分中的差異,分值設定37分為正常;23~36分為輕度行為異常;12~22分為中度異常;<12分為重度行為異常。
2.1組間新生兒不同亞低溫時間治療的aEEg評分差異對比 觀察組新生兒治療1h內的aEEg評分與對照組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7d后觀察組aEEg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情見表1。
表1 組間患兒aEEg評分差異對比 分)
2.2組間新生兒接受治療后的神經測定評分對比 觀察組新生兒治療1d的神經測定評分與對照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4d后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情見表2。
表2 組間患兒神經測定評分對比 分)
新生兒缺血性腦病的病癥起因相對較多,由多種誘因相互作用引起病癥,在有關研究中指出新生兒能量衰竭為病癥的主要發病因素,而在腦缺氧和缺血的情況下,病癥會隨進展情況而產生明顯變化,最終促使新生兒神經元死亡。由此指出,缺氧程度越嚴重、持續時間越長,則神經元死亡現象更為明顯,通常新生兒在病程6~12h后即產生能量衰竭,在此階段注重抑制繼發性能量衰竭是保護腦細胞的重要環節[3]。
根據臨床調查顯示,多數臨床患兒會因各類因素錯過低溫最佳治療時間,通過亞低溫的延遲治療在臨床的治療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該方式在有關動物實驗中均指出具有一定程度減輕腦損害的作用。
本文以50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患兒進行分析,有結果觀察組新生兒治療1h內的aEEg評分與對照組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7d后觀察組aEEg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新生兒治療1d的神經測定評分與對照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4d后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提示新生兒患兒在接受亞低溫時間治療時,在生后1h和生后24h內的短期療效差異不明顯,以接受進一步住院觀察后,生后24h的患兒在aEEg評分方面低于生后1h接受治療的患兒;且在兩組患兒的神經測定評分中,治療1d的患兒,兩組均無明顯差異,在住院觀察后生后24h患兒神經功能低于生后1h治療的患兒。由此指出治療的時間選擇,相關醫師及護理人員應著重于新生兒生后1h內的缺氧缺血性腦病病癥診斷和治療,以保證患兒在進一步觀察中提高恢復效率,減輕病癥的影響[4]。
綜上所述,于新生兒生后1h后即進行缺氧缺血性腦病治療,可有效提高患兒在預后恢復中的效率,整體效果顯著,值得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