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鵬 鄭慧禹 趙冬峰 楊玉倫
鄭州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3
肺癌屬常發性、多見性惡性腫瘤,有關數據顯示,國內肺癌患病人數達70萬人,周圍型肺癌為肺癌較為常見的發病類型,是指呼吸系細支氣管之上,而三級支氣管以下的肺部腫瘤,當下肺葉切除術是其有效診療手段。以往,臨床多采取傳統開胸予以治療,但手術創傷性較強,疼痛感強烈,臨床推廣受阻[1]。隨醫學技術發展、進步,胸腔鏡手術逐漸走進醫學視野,并因其自身優勢得到臨床大面積運用,尤其是肺癌診療中,效果肯定。此類手術入路方式較多,比如單孔、多孔,不同操作方式其效果不同[2]。本研究對2019年7月-2020年9月接治患者開展研究,現做如下報告。
1.1一般資料 收取2019年7月-2020年9月本診室接治的周圍型肺癌患者,共納入病例66例。納入標準:經診斷滿足周圍型肺癌的確診標準;患者同意研究,且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手術禁忌證;并發其他腫瘤;依從性較差;罹患精神疾病。以雙色球法分組,可將其劃分為對照組(n=33)和研究組(n=33),對照組男女比例21:12;年齡最大、最小78歲、39歲,均齡(56.57±7.36)歲;研究組男女比例20:13;年齡最大、最小76歲、40歲,均齡(54.25±7.14)歲。兩組基線資料比較,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入院后,均維持兩組健側臥位,將胸部墊高,并采取復合麻醉、氣管插管操作,在此基礎上,對照組于研究中采取三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于機體第7肋骨腋中線做切口,長度約為1.5cm,置于穿刺器(觀察孔);于第8肋間腋后線做切口,長度約為1.5cm,置于穿刺孔(副操作孔);于第4、第5肋骨間腋前線分別做3cm切口,且放置切口保護套(主操作孔)。研究組采取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機體第7肋骨間做切口,長度約為1.5cm(觀察孔),同時于第5肋間腋中線及腋前線間取切口,長度約為3~4cm,置于切口保護套(6cm),同時由手術操作者將胸腔鏡放置于胸腔,進行其內部組織的勘察。兩組均基于胸腔鏡下實施肺葉切除術、淋巴清掃術,在淋巴清掃術中注意要避開迷走神經及膈神經,術畢均行靜脈鎮痛泵鎮痛。
1.3觀察指標 ①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
②MVV、FEV1。
③并發癥。主要有皮下氣腫、胸腔積液及切口感染等。
2.1臨床指標 研究組手術時間與對照組比明顯較長,術中出血量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具統計學差異,見表1.
表1 臨床指標
2.2MVV、FEV1 如表2所示,研究組MVV、FEV1與對照組比顯著提升P<0.05,具統計學差異。
表
2.3并發癥 研究組并發癥3.03%(1/33)較對照組24.24%(8/33)顯著降低P<0.05,對比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χ2=6.304,P=0.012)。
近年來完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成為了臨床診療周圍型肺癌的關鍵手段,當前運用相對廣泛的有三孔、單孔手術,相較于傳統開胸術,三孔及單孔手術均可獲得顯著效果,能夠減輕肋間神經及血管受損程度[3]。三孔操作為現階段周圍型肺癌常見術式,具視野清晰、便于醫生多角度操作等優勢,但限于其副操作孔位居于血運較為豐富的位置,使術中出血量顯著增多,延緩創口愈合。本研究結果示,研究組手術時間較對照組顯著增加,術中出血量顯著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單孔操作法可大幅度減少術中出血量,安全性較高。單孔操作手術難度較大,因此,手術耗時較長,所以術前需對患者實施綜合考量,并經經驗豐富醫生主刀,盡最大可能減少手術時長[4]。同時,本次研究中,研究組MVV、FEV1與對照組比顯著提升P<0.05,提示單孔操作可減輕肺組織損傷,加速其功能恢復,考慮是單孔操作時,手術切口較少,能夠最大化降低胸痹肌肉、毗鄰血管及肋間神經損傷,進而減少肺部感染,加強肺活量,促使術后機體恢復。另外,本研究中,研究組并發癥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單孔操作能夠規避并發癥,究其根本是手術中所涉及器械與胸腔鏡均經1個切口進入術野,不僅使手術在直視下操作,且能夠模擬傳統開胸手術環境,促使術中操作更為精準,有助于防止不必要的損傷發生,進而減少并發癥。研究證實,單操作孔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患者并發癥達7.23%,與三孔操作并發癥率21.05%顯著較低,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5]。
綜上,周圍型肺癌患者采取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診療效果理想,可減少并發癥,改善肺活量,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