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艷麗
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醫院,北京 102488
住院患者跌倒是醫院內患者不良事件之一,跌倒防范與減少跌倒致傷風險已成為全世界共同議題[1],如何防范一直是護理工作的難題。本文采取回顧性研究,通過對42例跌倒事件進行分析,發現跌倒多發生在患者住院2~10天,且有陪護的患者依然發生跌倒。因此對患者陪護情況和住院天數及時間進行分析,以期為護理同仁在工作中采取防范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1月-2020年9月我院上報的42例跌倒事件,男25例,女17例;年齡41~87歲(69.79±11.93),60歲以下9例,61~79歲22例,80歲以上11例;自理能力分級輕度依賴22例,中度依賴17例,重度依賴11例;跌倒風險評分低風險5例,中風險26例,高風險11例;跌倒發生在病房內/床旁15例,衛生間17例,走廊/其它地點10例;發生在如側中/后16例,活動中20例,坐椅子上/站立中6例;發生在住院1天4例,2~10天29例,11天以上9例;發生時間8:00~15:59 5例,16:00~23:59 14例,0:00~7:59 23例;有陪護25例,無陪護17例。排除有認知障礙、精神疾病、老年癡呆患者。
1.2研究方法 采取回顧性研究將42例跌倒事件從患者年齡、性別、跌倒史、跌倒風險評分、自理能力分級、發生跌倒的住院天數、地點、行為等八個方面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有陪護患者發生跌倒的時間及事件發生時陪護是否在場進行再分析。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有無陪護跌倒患者在年齡、性別、跌倒史、跌倒風險評分、發生跌倒時住院天數、行為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自理能力分級、發生跌倒的地點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
表1 有無陪護患者跌倒相關因素分析
3.1有陪護患者發生跌倒的原因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跌倒高發人群為自理能力分級輕、中度依賴的患者,與黃衛新等[2]研究結果相符;跌倒的地點主要在衛生間、病房內/床旁,這與黃衛新等[2]、王克敏等[3]的研究結果一致。這部分患者發生跌倒的原因與患者對自我行動能力評價過高及依從性差有關,主要是入廁拒絕陪護輔助、自行如廁未叫陪護所造成。因此,對患者跌倒認知、態度及行為的評估顯得尤為重要。醫護人員應加強對患者評估,制訂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進行個性化宣教,以減少患者跌倒的發生。
3.2陪護缺乏安全意識是導致患者發生跌倒的原因之一
有研究顯示,陪護者對患者跌倒相關風險的認識為36%~ 65%[4]。由于陪護人員受文化背景不同,對跌倒的認知存在差異,安全意識不足,主要是患者拒絕就不陪伴患者、外出不告知醫護人員,陪護時睡覺。因此對陪護人員的評估、認識患者的風險,并對其進行防范措施培訓也顯得尤為重要。
3.3提高護理人員的防范意識,減少跌倒事件發生
護理人員作為醫療護理工作的重要參與者,有責任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減少跌倒事件的發生,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保障護理安全[5]?;颊呷朐簳r,護士應對患者的風險進行全面評估,同時對患者及陪護人員的認知、態度及行為進行評估,依據患者的自理能力分級制訂有針對性的、可操作性的個性化方案,并及時動態調整,以提高患者依從性和陪護人員的安全意識,減少跌倒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