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英哲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圍繞黨委和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社會五類主體,堅持破立結合,系統設計改革任務。廣東把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作為“十四五”教育改革發展開好局、起好步的突破口和先手棋,下“硬功夫”去啃教育改革中的“硬骨頭”。
高端謀劃,統籌推動
教育評價改革是大事、難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高位推動,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督促落實,省委教育辦、省教育廳高標準組織實施,教育評價改革在全省全面鋪開。
《總體方案》印發后,省委常委會專門聽取全省貫徹落實《總體方案》情況匯報,省委書記李希、省長馬興瑞要求全省各級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評價的重要論述精神,切實增強貫徹落實中央改革部署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對照《總體方案》的部署,從黨中央關心、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問題入手,認真研究謀劃全省貫徹落實的舉措;加強組織領導,推動全省教育評價改革有力有序開展。
廣東把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先行示范區“雙區”建設密切結合起來,與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重要講話和對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結合起來,一體推進。列入省委常委會工作要點、省政府工作報告,融入省“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以及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重點工作。納入教育部廣東省共同推進教育綜合改革聯席會議,寫進工作備忘,省部協同高位推動。
壓實責任,細化舉措
關鍵的時刻、最硬的戰役,要敢于接招、善于應招,多出高招和實招。廣東抓好深入學習、廣泛宣傳、分層精準培訓和制定落實舉措,省、市、縣(市、區)、校四級聯動,破、立、試并舉,學習貫徹落實工作做到快、實、深。在全國率先制定《廣東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任務分工方案》和《負面清單》《工作任務清單》,明確任務分工、令行禁止事項、深化改革思路和推進實施舉措。廣東的方案和清單被教育部綜合改革司推廣,成為其他省市學習的樣本,為教育評價改革提供廣東方案。
立體培訓,吃透精神
省委教育辦第一時間組織開展示范培訓班,邀請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秘書局局長劉自成作專題輔導。持續深化學習培訓“四個全覆蓋”: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全體成員單位全覆蓋;省教育廳全體干部、廳直屬學校主要負責同志全覆蓋;全省地級以上市委教育辦、市教育局負責同志及機關干部全覆蓋;各高等學校領導班子全覆蓋。做到對教育評價改革任務耳熟能詳,準確把握《總體方案》的精神要義和改革部署,明確改革工作重點和要求,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
各地各校迅速行動,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分層分類立體化的方式開展學習培訓,持續掀起學習貫徹熱潮并對學習培訓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報道,營造了學習貫徹《總體方案》的良好氛圍。
摸清底數,有的放矢
制定工作方案和清單,貫徹落實《總體方案》,首要任務是摸清底數,做到心中有數。
為全面掌握廣東教育評價工作的現狀,省委教育辦印發《關于開展教育評價事項摸底工作的通知》,對各地各校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開展的教育評價事項進行集中摸底。要求對標對表《總體方案》,統領和規范各類評價事項,與文件精神不一致的一律改過來,符合文件精神的有益探索和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及時總結提煉和深化實施,上升為試點項目。
經清理,廢止或暫停120余項,修訂實施650余項,新設立160余項,為落實教育評價改革奠定了基礎。
明確任務,落實責任
按照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教育部部署要求,省委教育辦牽頭制定《廣東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任務分工方案》和《負面清單》《工作任務清單》,充分體現了把握重點、積極探索、穩妥推進、務求實效的原則。
明確任務,落實責任,把要求“立”的堅決立起來,把要求“破”的堅決破除掉。
其中,《分工方案》共25項,對照《總體方案》22項改革任務,以及組織實施的3項要求,按照省有關單位和省教育廳處室職能對應進行任務分解。
《負面清單》共18項,對照《總體方案》提出的“不得”“禁止”等事項,明確了令行禁止的舉措辦法。
《工作任務清單》共36項,對照《總體方案》要求建立完善的各類制度、機制等事項,明確了改革思路、工作方案和實施路徑。
科學謀劃,細化分工
在工作要點上,堅持對照《總體方案》不漏項,凡是《總體方案》部署的改革任務、明確的改革舉措,清單中都一一體現。比如:國家制定幼兒園保教質量評估指南,跟進研究編制廣東幼兒園質量評估標準;根據國家層面確立的評價內容和指標,建立具有廣東特色的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體系等。
在具體舉措上,堅持點面呼應、遠近結合,既有年度重點,也有長期安排。比如:2021年制定出臺廣東省新一輪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實施方案,推進高校分類評價;到2023年,逐步探索具有廣東特色的高校分類分層評價體系。
在成果形式上,突出過程管控、增值評價和績效考核,杜絕以文件落實文件。比如:每年開展市縣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動態調整完善評價指標;規范教師違反職業行為處理工作,定期開展師德失范行為通報等。
在時間節點上,屬立行立改和有具體完成時限要求的,均注明了完成時間;屬長期推進的,也明確了階段目標任務。比如:嚴禁公布、宣傳、炒作中高考“狀元”和升學率,在制定2021年工作方案的基礎上,明確每年3月印發通知提出要求,7—8月開展督促檢查,發布督查通報,持續推進落實。
在責任單位上,堅持分工負責與合力推動相結合,涉及多個部門的任務共同組織、合力攻堅。比如:推動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為師生上思政課,由省委宣傳部與省教育廳共同負責;制定出臺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和評價標準,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與省教育廳共同負責。
集中調研,深化落實
為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省教育廳成立教育綜合改革領導小組,制定《廣東省教育廳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推進實施方案》,建立工作臺賬,定期盤點任務推進實施。
在廣州承辦全國教育評價改革第一次集中調研并介紹經驗。開展對地市、高校集中調研,先后召開粵西片區、粵北片區、珠三角片區以及職業教育、基礎教育等共7場推進會,16個地級以上市、30個縣(市、區)、66所高校、16所中小學有關負責同志200余人參加。
通過分區、分類集中調研,交流教育評價改革的典型經驗和案例,研討改革中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全面推動教育評價改革往深處走、往實處落。
試點先行,示范帶動
廣東充分發揮改革開放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地位作用,結合實際選擇有條件的地市、學校開展試點探索,堅持以更大的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教育評價改革,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積極探索更多好經驗、好做法,高標遴選改革試點,保證改革質量。制定《廣東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試點省工作方案》,會同省教育科學規劃辦,組織開展2021年度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教育綜合改革專項)申報工作,重點突出征集教育評價改革選題,面向全省各地各學校征集典型案例,分批次發布優秀案例展示推介,首批已發布17個,構建活力競相迸發、爭先恐后的改革格局。
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推進科學履職
對于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的評價改革,“破”的是短視行為和功利化傾向,“立”的是科學履行職責的體制機制。
廣東全面落實各級黨委發展教育的領導責任,注重發揮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作用,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完善對市縣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辦法,印發履職評價工作要點,制定實施細則,建立評價指標庫,面向21個地級以上市政府、122個縣(市、區)開展履職評價,督促各級政府落實主體責任。
用數據說話,以評價育人。佛山市南海區作為國家和廣東省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基于“教育發展狀態公布制度”“綠色評價”“學生發展性評價平臺”等方式,通過教育質量監測,構建了區域、學校、教師、學生等層面的多元立體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
南海區教育局于2013年底成立了質量監測和提升工作領導小組,出臺《南海區教育發展狀態公布方案》,在全國率先開展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工作。2015年,加入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區域監測聯盟,構建了涵蓋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鎮(街道)自主發展等的評價體系,明確了對鎮(街道)和學校的評價標準。
東莞市將義務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結果納入園區、鎮街政府履職評價考核中,并適度融合到園區、鎮街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園區、鎮街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學位質量、學業質量、教師質量、投入情況和滿意度調查共五方面,根據學業評價結果將33個園區、鎮街學業質量進行五個等級劃分,并分別為33個園區鎮街繪制了教育質量“數據圖譜”。
為打通評價結果應用的最后一公里,東莞市高度重視評價結果的應用,要求各園區、鎮街做好“撰寫一份監測結果反饋報告、至少召開一場監測報告解讀會、召開一場校長專題研究會、各學科召開一場學科專題研討會、開展一個專題調研項目、制定一份結果應用實施方案”六項行動,通過規范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結果應用的步驟,切實將教育綜合評價數據服務教育教學,做到評價結果應用改進常態化。
改革學校評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在改革學校評價方面,“破”的是重分數輕素質等片面辦學行為,“立”的是立德樹人落實機制。
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化解家長的焦慮、實現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必須堅決破除“唯分數”頑疾。
廣東在實現全省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全覆蓋基礎上,試點組織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質量監測。完善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按照多元評價、分類指導的原則,研究出臺新一輪“沖補強”實施方案,進一步引導高校分類發展、辦出特色、爭創一流。
廣州市破除頑疾抓住兩個關鍵點:一是理念引領。落實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二是技術創新。解決指標單一、觀測點模糊、工具單一、常模缺失、方法落后、報告單薄、結果運用簡單等難題。從評價實測、科學統計、結果運用三方面形成教育治理的閉環邏輯。
歷經近八年的改革實驗,廣州市在教育質量評價改革中追求育人為本和有質量的教育,深化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的學業質量觀,克服唯分數論和唯升學論,為促進區域教育質量優質均衡發展指明方向。
“高中教學工作卓越獎”是目前深圳市高中教學工作的最高獎項。但是,自2018年以來,每年都會有“名校”因進步率不夠,錯失卓越獎,也會有“新秀”露出崢嶸,捧回這項早先連想都不敢想的殊榮。
獎項的背后,是評價方式的改變。
深圳市教科院高中教研中心主任龔湘玲表示,新的評價體系,就是要通過轉變評價方式,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高中學校擺正觀念,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該評價體系根據每一個學生高中學習階段的學業成績位置變化來看各校學生進步、退步、保持的群體情況;對每一個學生的進退步和保持的狀態賦分,定量對各校學生群體的進退步和保持情況進行評價;進步的學生越多、學生進步的程度越大,退步的學生越少、學生退步的幅度越小,學校的進步程度就越大。
這樣的評價方案要求學校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進退步情況,確保學校的教學工作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讓教育資源的效益最大化。
在高校,評價改革也一直在探索進行。
廣東海洋大學通過構建二級單位分類評價體系,引導不同類型學院科學定位、辦出特色和水平。2020年,學校制定實施二級單位(部門)考核辦法,研發了分類評價測評系統,按照人才培養主體功能和承擔科學研究類型等差異性,對二級學院分類別實行任期目標責任制和年度目標責任制,并采用業績積分制和全方位測評方法進行評價,將評價結果運用在學院資源配置、干部考核、績效工資分配動態調整等方面,以引導和激勵二級學院聚焦改革發展,不斷提高辦學質量。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歷經多年改革探索與創新,各類課程的項目、任務制定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原則,堅持“理論課程實務化,實務課程實戰化,難以實戰課程仿真化”的方向,用企業真實崗位任務替代傳統的學習性任務。在課程評價改革的推動下,誕生了“課證共生共長”教學模式、“四通型”教學模式、“以賽促學”教學模式等一批具有深職范式的高職教法。
改革教師評價,踐行教書育人使命
改革教師評價,“破”的是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等行為,“立”的是潛心教學、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
廣東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第一標準和第一要求,推動師德建設長效化。制定《廣東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工作指引》《廣東省高校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工作指引》,進一步健全師德失范行為處理機制。修訂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辦法和評價標準,出臺中職教師職稱改革方案,健全與教師專業發展要求相適應的評價標準。開展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抽查工作,督促指導高校落實評價改革各項要求,健全教師評價機制,完善評價標準,規范評審工作。健全各類科研平臺、項目的評審,持續推動高校破除“唯論文”頑疾。按照國家和省人才工作統一部署,優化整合涉高校人才項目,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和榮譽性。
為提升學校立德樹人成效、改進班主任考核評價,廣州市財經商貿職業學校對班主任考核評價進行了新一輪改革探索,實施“日常—月度—學期—學年”測評考核,逐步形成全方位、全過程、全員參與的“三全”班主任考核評價機制,從原來簡單的“量化”考核,向育人成效、過程性評價轉變,評價主體也多元化,不僅僅依靠學生管理部門對班主任進行考核評議。
2018年,韶關市被列為廣東省推進中小學去行政化改革和校長職級制試點市。韶關市以此為契機,確定由湞江區、乳源瑤族自治縣先行試點。
兩區縣采取“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的方式,全面取消轄區內所有公辦普通中小學、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特殊教育學校、幼兒園及其校(園)長的行政級別,新提拔的校(園)長不再套行政級別,現任校(園)長級別保留在個人檔案。
“通過學校‘去行政化,讓校(園)長摘掉‘官帽,不再具有官員和教師兩重屬性,而是以教育專家、教育家來定位,朝著教育專家、教育家的目標奮進,實現角色的本質性轉換。”韶關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改革學生評價,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改革學生評價,“破”的是以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不科學做法,“立”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要求。
廣東推動“3+1+2”新高考平穩落地,政策平穩過渡,考試內容改革不斷深化,增強了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增加了學生選擇權,滿足學生專業取向和興趣愛好,逐步打破單純以考試分數評價學生的方式,構建起更加公平公正、科學合理的高校考試招生制度。
推動各市出臺中考改革方案,深入推進中考改革,全省已有15個市開展中考改革試點或出臺方案。研究制定學校體育、美育評價改革措施和中小學校“勞動教育清單”,支持和鼓勵各地各學校結合實際,開展特色勞動教育。修訂印發《關于實施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指導意見》,推動各地出臺實施辦法。組織2018級高中生畢業總檔案公示,推進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
學生上課可以發彈幕,一次課的互動彈幕高達1000余條……南方科技大學探索基于“微助教”的競技考勤教學模式、基于“雨課堂”的師生互動教學模式和基于朋輩教育理念的模擬面試教學模式,并調整和優化了學業成績構成(考勤20分,平時表現20分,課堂展示30分,期末考試30分)與之相配合。這種強化過程性考核,實現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的學業考評制度,顯著提高了“到課率”“抬頭率”,增強了學生的獲得感。
作為全省首批中考改革試點之一,汕頭市面向2017級初一新生開展初中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到2020年學生初三畢業,以“等級+評語”的形式呈現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評價結果,并將結果應用于學生發展、畢業升學和學校育人質量評價。
中山市在藝術素質測評中,不把藝術素質測評做成“威嚴考試”,而變為“快樂展示”。基礎知識測試部分著力于普及基本知識,題目盡可能少而簡單,不以偏題、難題“考倒”學生;現場技能測試部分則是讓學生參加“快樂的藝術展示”,結合“中山市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與學習平臺”APP,線上組織學生欣賞藝術作品和參加形式多樣的校外藝術實踐學習活動。
改革用人評價,營造教育發展良好環境
改革用人評價,“破”的是文憑學歷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觀,“立”的是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的人才使用機制。
廣東推動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帶頭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取消招聘中的不合理限制條件,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加強對教育系統單位招錄、招聘等工作的指導監督,貫徹落實有關要求。鼓勵職業院校按政策從企業引進高技術技能人才。堅持好干部標準,把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突出實干、實績,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
華南師范大學在人才引進過程中破除“五唯”頑疾,取消業績數量指標限制,重點評價人才的學術貢獻、社會貢獻和水平實績,實行代表作和同行專家評價制度。實行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在青年人才中全面實施“預聘—長聘”制度,通過兩個聘期六年“非升即走”、達到條件即入長聘軌道,通過“預聘”實施過程評價實現辨才識才,通過“長聘”實施結果評價實現選才用才,儲備了視野廣闊、潛力突出、充滿活力的青年人才 600 余名。同時,探索團隊長周期評價,對科研團隊實施4~8年的長周期考核。
廣東工業大學全面實施職稱評審改革后,更加重視多維度分類評價教師,評價指揮棒和風向標作用也進一步凸顯,職稱改革有效促進了廣大教師的事業發展,特別是促使拔尖創新人才不斷脫穎而出,為學校建設高水平大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和人力資源保障。
深化改革,任重道遠。接下來,廣東將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加快工作清單實施和試點推進,確保教育評價改革在廣東落地生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