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麗
最近網上流傳著一個令人震驚的視頻:某初中生,頭戴鴨舌帽,腳穿拖鞋,身穿一條破洞牛仔褲,上課講話,不滿老師批評,當眾推翻桌椅,踩斷掃把,怒氣沖沖地辱罵教師……
這個視頻讓我想起了另一件事。以前,班上的一名學生上課睡覺,被任課教師多次提醒后仍無動于衷,于是,任課教師將其帶到課堂外進行教育。期間,該名學生不但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出言頂撞。就在任課教師指出他的違紀行為時,他突然向老師揮拳,任課教師躲閃導致了該名學生摔倒,扭傷了腳。事后,學生家長帶著媒體到學校索要賠償……
作為一名教師,看到上面發(fā)生的事情,我深感震驚和悲哀。頓時感覺站在講臺上的兩位教師毫無尊嚴。這樣的家長、這樣的社會輿論,怎能教育出感恩的孩子呢?這兩個案例,讓我對當前的鄉(xiāng)鎮(zhèn)義務教育陷入了思考。國家對義務教育改革的步伐從來沒有停息:摒棄應試教育,推行素質教育;反對懲罰教育,推崇激勵教育……走到今天,鄉(xiāng)鎮(zhèn)義務教育的現狀是怎樣的呢?作為一名一線教師,筆者認為,目前的鄉(xiāng)鎮(zhèn)義務教育已開始偏離正常的運行軌道,逐漸丟失“教書育人”的核心本位,教師的角色定位越來越模糊,教育越來越忽略了“品教”——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學校錯位
人之無德,行之不遠。今天,“品教”卻被“應試教育”的洪流沖掉。目前,義務教育也逐漸隨著這種改革走向“功利化”:學校追求升學率,教師追求成績,家長追求高分。對學生的“品教”成為一紙空談。應試教育只關注學生的成績,忽視了學生其他方面的發(fā)展,特別是忽略了“品教”,剝奪了學生很多責任和權利,讓學生缺乏了最基本的社會實踐能力和辨別是非的能力,造就了很多不懂感恩、不明禮儀的“巨嬰”。
學校是教育的載體。目前鄉(xiāng)鎮(zhèn)學校基本上將教育定位為“兩抓”——抓安全、抓成績。因為安全是保障,成績是生命。學校的安全出了問題要問責,而成績則是衡量學校教學質量的標尺,是評價教師教學水平的標準,是學生報讀名校的敲門磚?!俺煽內绱硕鄫?,引無數教師競折腰!”
家長越位
現在的家長似乎懂得越來越多,儼然成了“教育專家”,開始對學校教育評頭品足,對教師指手畫腳。但凡學校有任何風吹草動,他們就會大動干戈,聯合社會、媒體對學校和教師發(fā)起輿論攻擊。發(fā)生意外,就算失誤不在學校、教師,家長也會拿起法律的武器為孩子維權。家長的行為直接導致的結果是:學生越來越囂張,根本不把老師放在眼里。學生對教師缺乏敬畏感,怎么會接受教育呢?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成長的學生,能尊重老師、明辨是非、知羞恥、懂禮儀嗎?這都是教育忽略“品教”所埋下的禍根。可以說,家長對學校和教師的這些荒謬的行為,是對學校和教師的不信任,是對教育的越位,其對教育的負面影響無法估量。
教師讓位
目前,佛系的教師越來越多。這種現象的出現,對鄉(xiāng)鎮(zhèn)義務教育的發(fā)展并不是好事。教師的“佛系化”著實無奈,其原因可以歸結為“怕”和“累”。
怕。學校的錯位,家長的越位,最終必然導致教師在教育上的“讓位”:不敢教、不敢管,息事寧人,明哲保身。因為現在的學生,打不得,罵不得,罰不得,批評不得,留堂不得,罰抄不得。以前,學生“怕”老師;現在,老師怕學生。教師怕什么?怕家長投訴,怕上級責備,怕掉飯碗。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下,教師怎能傳道授業(yè)解惑?記得有一次,我任教的班級在地理課上紀律散亂,地理老師向我投訴。作為班主任的我,在中午放學后把全班同學留堂十五分鐘以學習班規(guī)。這時科組同事匆匆地跑來悄悄地告訴我:“陳老師,你還是別留堂了,否則如果學生在放學路上出現了安全問題,你的‘飯碗就不保!”
累。教育的核心本位是:教書育人、立人樹德。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但是,社會在變,教育似乎也在變。學校是教育的載體,但目前的學校似乎也要承擔了其他部門的任務:街道的、公安的、環(huán)保的、社保的、婦聯的、保險的等等,各種各樣的活動都進入校園。教師扮演著無數的角色:課上是教師,課外是雜工——要處理學生糾紛、要站崗、要送隊、要巡水塘、要填表、要報表、要轉發(fā)、要截圖……教師的“主角”身份成了“配角”。教師縱有“九手十臂”也應付不了這多如牛毛、似乎與教育不相關的工作。教師的精力在被無限地透支,累趴了,哪有精力去研究教育教學,哪有心思對學生進行“品教”。社會將什么事情都推給教師,最終只會毀掉教育。
請還教育一方凈土,讓教育回歸“教書育人、立人樹德”的核心本位,讓教師恢復“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主角身份。教育不能忽略“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