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玲
“重注生”是指在心理健康﹑思維認知﹑行為舉止﹑人際交往等方面存在障礙,需要教師重點關注和進行教育矯正的學生。“重注生”的成因復雜,應優化成長環境,開展生命教育,提高“重注生”教育轉化的實效。
一﹑注重心理撫養,重塑完整人格
家庭是教育的起點,“重注生”形成的根源在家庭。著名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專家李玫瑾教授認為:“心理撫養”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1]“重注生”的問題主要是心理問題,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用愛與責任幫助孩子重塑完整人格。
1. 做好榜樣示范
家長的情緒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會被孩子潛移默化地模仿,如果家長愛發脾氣,解決問題的方式粗暴,溝通交流以說教的形式進行,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感受不到父母的愛,無法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向父母求助,很容易產生焦慮、無助、失望等負面情緒,心理問題也會隨之產生。
2. 用心陪伴和傾聽
一些家長忙于工作,疏于對孩子的管教,一些孩子被托付給老人隔代撫養,孩子對父母的情感依賴關系逐漸弱化,會增強對手機和網絡游戲的依賴,親子關系緊張,孩子容易出現情緒波動和行為失范。陪伴是家庭教育最好的形式[2],但不能“走形式”。例如,孩子在做作業,家長在一旁玩手機,這是“陪著”而非“陪伴”。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煩惱,渴望被理解,有一定的思想主見,我們要善于傾聽,學會換位思考,不要以成年人的身份去“灌輸”,要做好思想疏導,幫助排解壓力,強化自我認同,重拾自信,重塑完整人格。
3. 掌握家庭教育的技巧
注重和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凝聚思想共識、形成價值認同,獲得孩子的信任,有好關系才能有好教育。創設情境,先講孩子喜歡聽的,讓氣氛輕松舒緩,然后慢節奏地切入“正題”,鼓勵進行改進,表達對孩子的信心;進行朋輩教育,發揮孩子的好朋友和好伙伴的正面影響作用。
4. 家長加強情緒的管理
一些夫妻關系緊張,家庭氛圍凝重,缺少親情的滋潤,孩子處于思想緊張狀態,待人冷漠,容易形成孤僻人格。因此,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用積極、正面、健康的情緒感染孩子,引導孩子學會情緒管理,提高情商和逆商,和孩子相伴成長,給予童心愛的滋養。
二﹑摒棄功利思維,優化成長生態
對于“重注生”來說,成績不是最重要的,不要把功夫首先放在提高他們的成績上,而是要做好家校合作,找到問題癥結,制定針對性的轉化措施,把“重注生”的思想轉化到正常軌道上來,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老師要提高專業能力,認真研讀新高考﹑新教材和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充分了解學情,做好走班教學,開展個性化﹑分層化﹑特色化教學,建構高效課堂,開展高質量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堅持素養教育的立意,滿足不同層次的“重注生”的學習需求,讓他們“吃得飽”“吃得好”,不必到教輔機構“加餐”,減少家長對孩子學習的焦慮,避免給孩子傳導學習壓力。
提高作業設計和課后輔導的開放性﹑參與性﹑趣味性和鼓勵性,把書面作業與體驗性、活動型﹑合作式的多樣態作業相結合,避免簡單重復的無效作業。要有利于“重注生”發揮特長,能從中獲得成就感,增強信心,獲得自我認同,有繼續參與課堂教學和完成作業的意愿和動力。對“重注生”的良好表現要“適度放大”地肯定和表揚,保持和延伸他們“成功者”的思想狀態,然后再進行思想疏導和行為矯正,他們會更易于接受,效果也會更好。
貫徹落實“雙減”政策,給學生減壓,優化“重注生”的成長生態,回歸教育的本真。
三﹑重視生命教育,把握轉化重點
生命不保,談何教育?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成績過分關注,生命教育處于缺位狀態。考出好成績,上個好大學,是普通學生改變人生命運的通道;每年高考后媒體上對考入名校的優秀學生的宣傳讓家長倍感壓力,他們會讓孩子上各種課外輔導班,望子成龍成鳳的急切心理讓孩子不堪重負。一些家長急功近利,沒有了解孩子的興趣和志向,代替孩子“設計”人生規劃和發展路線,這種越位和錯位只能是失敗的結果。
家長要重視生命教育,尊重教育規律,了解孩子心理狀況,走進孩子的內心,把握教育的節奏,給孩子最適合的教育,創造最適應的環境,讓稚嫩的生命健康成長。
除了引導“重注生”要尊重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本身,還要培養他們良好的德行﹑健康的心理﹑愛心與責任等承載生命厚度和寬度的品格。在日常的教育中增加勞動教育﹑體育運動﹑閱讀鑒賞﹑美育等內容,讓學生在豐富的社會實踐和生活體驗中開闊思維,磨礪心性,激發潛能,認識自我,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積聚成人﹑成才﹑成功的能量。
重視生命教育,通過關注學生的心理成長﹑人格塑造﹑價值引領和行為導向等來夯實生命教育的內涵,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讓“重注生”的轉化教育方向更聚焦,精準施策,助力“重注生”的生命更出彩。
四、放下思想包袱,擺正角色定位
正視孩子的問題,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樹立“把孩子培養成普通的正常人就是幸福”的觀念,放下思想包袱,不逃避,不攀比,心態平和,多花心思了解孩子,多花時間去培養他的高尚品德﹑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這是孩子安身立命的基礎,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石,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家長要履行好對孩子養育的責任,不能“養而不育”,即只管吃飯穿衣,滿足物質需求,而不注重教育引導,不關心精神成長。要做學習型家長,要多學習和了解兒童心理學知識,讓教育轉化“走心”“入情”“有效”。
不給“重注生”貼標簽,不要只盯著他們的缺點;孩子不是家長實現個人理想的“工具”,不要搞“道德綁架”;一些事業有成的家長虛榮心作祟,要求孩子在未來超過自己;一些家長回避自己孩子現有的“問題”,不愿意接受孩子的“普通”;有些家長看到周圍親戚朋友的孩子很優秀,也“拔高”對孩子的要求。其實教育接地氣,孩子才能出人頭地。
教育轉化“重注生”要多方聯動,開展家長、班主任、任課老師、心理老師和學校領導等組成的聯席會診。必要時可求助于校外專業資源,譬如精神科醫生、心理咨詢專家等的支持;要保持樂觀的態度,不抱怨,不推脫,向“重注生”表達我們的悅納之心,以及和他們一起努力的信心。
堅持發展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增值性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形成與“重注生”生命成長相匹配的動態性、診斷性、多元性的評價機制,堅持以德為先,立德樹人,發揮評價的正向引導功能,讓教育從“內卷”走向“舒展”。
參考文獻:
[1]李玫瑾. 對孩子的心理撫養意義重大[J]. 中華家教,2018(6):26-28.
[2]杜建鋒. 有效陪伴才是最好的陪伴[J]. 教書育人,2018(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