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樹榮

在后疫情時代,教師在設計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時候,要將教學依據作為方向,促使學生增強應用意識,發展思維品質,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積極組織他們開展辯論和實踐活動,也要隨時應對可能出現的疫情,同時,組織學生參與翻轉課堂的學習,并在學科整合中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一、以根據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依據為方向
(一)溝通知識與生活,強化應用意識
在政治課堂中,常常可見上課的內容并不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這樣就違背了教育和生活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理念,導致學生難以將掌握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他們的應用意識也比較淡薄。因此,教師要積極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將教學關注點放在溝通知識方面,讓學生在運用中不知不覺地學習。設計一些有趣的活動,讓學生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事,運用掌握的知識進行解釋,促使他們更好地開展知識的自主建構。
我在教學必修一“又快又好 科學發展”的時候,不僅傳授相關的知識,讓學生了解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了解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方法,而且引導大家將知識和生活結合在一起,運用聯系、發展的眼光看待實際問題,并解決問題。我播放了日本核電站事故的相關新聞,并引導大家思考:“盲目發展核資源,帶來了怎樣的問題?你認為這樣的事情對我國有什么啟示?我國也有不少核電站,要如何做才能確保環境不遭受破壞,而且能快速地發展經濟呢?”這樣就促使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用處:“我們始終要將環境保護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要在安全有效的基礎上利用核資源,還要事先考慮到出現核污染時的正確應對方法,并進行相關演練。只有這樣才能科學地發展能源。”學生通過回答,合理展開了知識的自主建構。
在應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發現,原來政治知識并不是枯燥乏味、讓人讀之困倦的,如果能合理運用的話,還能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二)聯結探究與創新,培養思維品質
信息傳播者,這是傳統教學對教師的定位,教師常常將政治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課堂上教師說得口沫橫飛,學生卻聽得昏昏欲睡。這導致學生很難真正掌握知識,也不能自主展開探究和創新,在后疫情時代,學生有時需要在家自主學習,原有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了,教師要聯結探究和創新,組織學生參與多姿多彩的課后活動中,促使他們提升思維品質。
必修二“和平與發展:時代的主題”探究的是具有思辨性的話題,我分析了學生現有的思維水平,帶領他們開展探究和創新活動。我設計了多姿多彩的課件,讓學生看到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具體情況,并對照我們當今生活,說說出現了什么變化。其次,我組織大家圍繞“和平與發展”的主題展開討論:“大家認為和平和發展分別是什么意思呢,這是兩個彼此無關的概念,還是有一定的聯系?要促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和諧,有哪些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嗎,遇到的障礙又是什么?”在主題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逐步從表面深入下去,滲透到問題的核心,如有學生認為:“各個國家都要尋求自己的發展,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自己的發展,傷害了其他國家,就有可能會損害和平,所以各個國家都要用和平的觀念來對待其他國家。”
辯論類主題活動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提升,此外,自主探究活動、角色扮演活動等,也是可用項目。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展開溝通討論,這更加符合后疫情時代的要求。
二、以提升高中思想政治科核心素養為目標
(一)開展辯論活動,發展科學精神
在后疫情時代,學生有時需要在家中進行自主學習,此時教師無法看到課堂生成的特殊情況,也很難結合每一個學生的學情進行引導。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微信上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整合這些觀點,看看是否有矛盾的想法,然后組織大家開展辯論活動,促使他們發展科學精神。
我在教學必修一“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之時,收集了學生的不同觀點,并整理形成了思考題:“有的人認為,目前社會上有人十分富有,但是自己的生活卻較為窘困,他認為這樣是不公平的,要讓全民的收入變得更平均,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是否有不同的見解?”我安排學生自主尋找同伴,開展辯論活動,大家各抒己見,嘗試辯證地看待問題。如有學生認為:“某些職業的收入和其付出不成正比,比如某些流量明星,拍一集電視劇就能賺幾千萬,我認為這樣的分配是不公平的,要限制這些人的收入。”也有同學不以為然,反駁提出:“難道我們就不看工作內容嗎?不管工作內容,一律收入平等,這同樣也是欠妥的,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要根據做了多少工作來決定其收入。”在探討和分析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更具有思辨性,學會了理性分析問題。
理性本身是一種精神品質,指引著人們形成對美好生活的理解,能讓人們更好地把握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不盲從他人的觀點。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活動,培養理性精神。
(二)參與社會實踐,引導公共參與
部分學生認為考試得到高分就可以了,因此很少參與社會實踐中,這種想法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的公共參與度很低,其實他們忘記了,公共參與也是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容忽視的內容。教師要針對此問題,設計一些活動項目,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認識到自己的觀點是錯誤的,并自主進行改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提升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而教師也能更好地實現政治教學的目標。
在引導學生學習必修二“民主管理:共創幸福生活”的時候,我組織大家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嘗試分小組展開活動,來到小區物業管理所在地或居委會,了解一下居民自主管理的具體方法,思考如何能參與其中,盡自己的力量,構筑一個家家歡樂、和諧如意的大家庭。如有學生發現業主委員會的存在,并驚喜地發現業主委員會常常討論一些促進小區發展的問題,例如某舊小區的居民樓原本沒有電梯,但是隨著老齡化發展,不少居民有了裝電梯的需求,所以小區業主委員會召開了會議,征求大家意見,并討論如何分攤安裝電梯的費用。學生也參與了該活動中,為建設社區出謀劃策,當“小參謀”。不僅如此,教師還鼓勵學生提出意見和建議,說說如何才能更好地開展民主管理,構筑和諧小區。
人們是否參與公共活動,是否積極監督各部門的工作,對于社會問題的了解是否深刻,體現了公共參與能力的高低。在后疫情時代,教師不能將學生束縛在課堂中,而要組織他們走出課堂,多了解社會,在面對疫情的時候也能明白該如何盡自己的職責。
三、以創新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設計為抓手
(一)翻轉課堂,重在自主探究
在后疫情時代,某地可能突發疫情,學生也會被隔離,但是學習卻不能因此而停滯,所以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讓教學方式更加多樣化,符合在家學習的要求。教師可以基于翻轉課堂的思想,設計一些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家中自主學習,并圍繞某些話題開展自主探究,回到課堂后,學生則可以圍繞難點和困惑之處展開深入討論,從而提升綜合素養。
我在引導學生學習必修三“文化創新的途徑”的時候,設計了翻轉課堂的學習活動,引導大家展開自主探究。在多媒體課件中,播放了跳廣場舞、打麻將等各種不同的活動。我讓學生明辨是非,說說哪些活動是積極進步的,是否有需要調整的地方。此外,還展示了一些傳統藝術,如昆曲、京劇等,讓學生思考:如何采用“移風易俗”的方式,設計一些既適合時代發展,又能繼承并發展傳統文化的活動呢?學生結合此問題展開了課后自主探究,并在課堂上展現自己的收獲。如有學生提出:“不新不舊的傳統藝術,還能體現中國文化嗎?如何在確保傳統文化純粹性的基礎上體現其新穎性呢?”在課堂討論中,學生可以就此問題進行深入探究。
翻轉課堂的設計還要和網絡互動結合在一起,學生利用微信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都拍攝或者記錄下來,上傳到平臺上,此外,學生還可以發起網絡投票,就某些問題進行討論。
(二)學科整合,拓展學習空間
學科整合能提升學生學習成績,教師要組織學生將政治和歷史、語文、美術等學科結合在一起,圍繞特定的主題開展探究活動,這樣,學生的學習范圍變得更大了,他們能在更為廣闊的天地中串聯起各種知識,從而進行整合歸納式的學習。
結合必修三“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我讓學生進行學科融合,拓展他們的學習空間。在語文學習方面,學生能收集到各種精妙的古詩詞,感受杜甫對國家的一片赤心,體會陸游對家國的關愛,此外,還能利用詩詞感受古代的茶文化、酒文化等;在美術學習方面,學生能找到不少精美的古代工藝品和書畫作品,體會到古人精神世界的豐滿;在歷史學習方面,學生了解了不少歷史故事,如了解了書法家王羲之苦練書法的故事,體會其精神力量。在學生廣泛收集了資料后,我組織大家開展探究活動,將這些資料整合起來,說說古代中國文化的種類、典型作品、發展變化,并思考作為現代人要如何吸收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如何將傳統文化和時代發展結合在一起,用“揚棄”的態度對待中國文化,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學科整合少不了網絡搜索,教師要讓學生自主尋找其他相關的素材,并學會用微信互動交流。這樣,學生的學習空間更加寬闊了,他們也能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從而拓展學習空間。
總之,后疫情時代的特殊性不言而喻,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采用更合適的教學策略,把握好教學的目標,努力提升學生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