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



一、構建針對全體學生的結構化教學體系
根據“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每周一節足球課”要求,筆者對體育課堂教學進行改革,提出針對全體學生的結構化教學,結合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細化教學目標,使每個主題學習單元都有達成學習領域的水平發展目標(表1),形成相對完整獨立的學習單元,分為運動能力發展單元(大單元,12次課)和運動能力發展比賽單元(小單元,6次課)。
如,水平三《足球傳球能力》結構化基礎大單元,按運動能力發展分為12次課時進行教學,按每周3節足球課,連續4周進行足球傳球能力教學。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形成動作記憶,12個課時中包括球性練習、腳內側傳接球,還是游戲、加速跑、“課課練”、小場地比賽等教學內容,這些利用不同場景、創設不同難度的游戲和技術實踐運用等方式,能促進學生掌握傳球技能并形成運用,同時發展學生的協調能力、動力性力量等體能素質,強化學生的聽覺、觸覺、視覺、平衡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方面的感覺統合能力,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從而讓每一名學生系統地體驗足球傳球技術與運動技能,幫助學生在足球傳球能力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煉意志”。
二、構建針對有特長的學生青訓體系
搭建完備的青訓體系是校園中的足球人才通向更高賽場的階梯,現有的職業俱樂部梯隊、青訓足球俱樂部以及校園足球的高水平隊伍等如何匯聚力量,在較大程度上決定著青訓的模式、質量和效率(圖1)。
1.構建完整的梯隊體系,聘請優秀的足球教練
學校共建立U7、U8、U9、U10、U11和U12共6個年齡梯隊,總規模達240人的學校訓練梯隊,其中U7~10有男女各20名隊員,U11和U12有男女各15名隊員。學校聘請專業青訓足球俱樂部的優秀教練員,每周訓練5天,每次在16∶30~18∶30共訓練2h。學校梯隊的建立為U11和U12校隊儲備了充足的人才,也為職業俱樂部梯隊、青訓足球俱樂部提供了選材的機會。
2.構建以賽代練的青訓體系,廣泛參與各種高水平大賽
學校建立了常態化的校園班級聯賽,建立了“普及加提高,重在普及,貴在提高”的以賽代練青訓體系。校園足球競技水平的持續提高離不開完善的青少年足球賽事體系,特別是需要參加各種高水平比賽。比賽的隊員,不是人為挑選的,而是要靠腳下功夫。因此重視班級聯賽和校際聯賽等以賽代練賽事體系,做大分母抓普及,讓全校的師生參與其中,參加的教師和學生越多,校隊的選擇余地越大,受益也越大,優秀隊員也會得到更多參加各種高水平大賽的機會。通過參與比賽,使學生學會遵守規則、尊重對手,培養學生團結、寬容、自信的品質,提高學生公平競爭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如何努力拼博,做到“做好人、讀好書、踢好球、健好體”,形成有特長天賦的精英學生青訓體系。
3.構建以學校為主導的合作共同體
要想打造優秀的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要以學校為主導,通過學校的管理與實施充分整合資源,與職業俱樂部等青訓體系進行深度融合,形成“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管理共建、人才共育”的合作共同體。
學生16∶30放學,雙職工家長仍在上班,學校為解決家長的后顧之憂并更好地服務學生,免費為學生提供足球場、引入“星動足球俱樂部”開展教學,將“430課后服務”作為學校辦學的延伸與補充。這不僅對于提高學生足球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校足球專業教師不足的缺口,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學校體育教師則作為俱樂部教練員的助教,負責思想教育以及隊伍管理工作,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球隊的管理能力,也提高了體育教師的足球專業能力。
學校提出打造“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钡哪繕?,利用厚街鎮地處大灣區珠三角腹地的優勢,爭取企業的大力支持,獲得了每年36萬元,連續5年的經費支持。企業的支持,解決了學校校園足球日常的訓練與比賽,所需球衣、球鞋等方面的經費問題。
三、改進思路
新時代體教融合下的小學校園足球發展路徑,通過學校的管理與實施,與社會方面的師資、場地、器材等體育資源進行深度融合,形成“共享資源、共擔責任、共建特色、共育人才”的新時代合作共同體,得到了東莞市教育部門、足球協會、青訓足球俱樂部以及學生家長的認可和支持;此模式也符合東莞市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人才培養的未來發展。雖然在實施過程中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也遇到了一些難點與困惑。在接下來的實施中,將從2個方面改進:一是校園足球整體觀念仍需提高,包括各級領導、家長的觀念;二是加大區域間中小學校園足球學校的學生升學銜接,切實落實教育部辦公廳2017年要求的各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暢通校園足球學生運動員升學通道,小升初對口直升學校,從而有利于學生升學和長期習練習足球。
(注:本文獲“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全國學生運動會科學論文報告會”一等獎,內文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