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月海



教學應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課堂應以學習為媒介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由此,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更應滿足當下足球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需要。筆者以學生為中心的視角,探討如何進行教學設計與實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足球技術,發展體能,提高學習能力,以此實現全面發展的校園足球目標。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足球教學設計要依據《課標》的要求
在初中體育課堂中實施足球教學,無論是以何種模式或形式實施,都應該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的要求下進行。根據《課標》(水平四)在“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4個方面中的學習目標,足球教師在設置足球傳接球單元的目標時,既要關注學生技術學習以及技能的形成,又要注意學生學習能力和情感的提升(表1)。
在制訂目標的同時,要設計好學業評價的內容與方法,從而形成學習的閉合,也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部分。足球教師應針對初中生的實際情況,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多以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供機會。因此,以“任務導入—嘗試自主練習—教師集中輔導—2人互助學習—4人合作學習—集中展示”的方式,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如,在設計腳內側傳接球的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主動參與,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專注度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方法。在任務導入階段,足球教師提出傳接球的關鍵要素,并且讓學生熟記概念,形成概念認知;在自主嘗試練習階段,讓學生對于為什么“踢不準、接不穩”等問題進行思考,帶著思考進行對墻自傳自停、2人1組傳接球的嘗試練習;在足球教師集中教學階段,讓學生對前期的練習進行思考,足球教師進行有針對性地講解示范和指導,然后讓學生模仿足球教師的示范動作,嘗試用足球教師指導的方法練習,以利于學生深度學習;在2人互助學習階段,要明確告訴學生在角度、力量、接觸球部位上要相互指導糾正;在4人合作學習階段,讓學生自由組合成4人小組圍繞技術動作的鞏固和運用,自主設計相關傳接球練習條件以及失誤的懲戒方式;在集中展示階段,組織學生進行傳接球的學習和展示,最后由足球教師進行點評,并提出下次課的學習任務。
二、以學生為中心的足球教學設計要符合足球項目的特征
足球是一項開放性運動,足球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充分關注到該項目特征,讓學生合理學習并運用技術動作。如,在傳接球教學中,用什么方法把球傳到合適的位置,如何根據隊友和防守學生的站位選擇正確的傳球時機等都是至關重要的教學內容。基于此,本單元教學圍繞學生為中心設計的教學內容至少應包括動作結構、傳球時機、跑位接球的動作方法、有防守前提下的動作運用、傳接球游戲方法和傳接球技術動作運用的考核等內容。同時,要增加如何通過手勢、眼神引導接球學生跑位接球,以及接球學生利用聲音、手勢等信號引導傳球學生合理傳球等內容,這些內容在傳接球技術學習中尤為重要,不僅有利于讓學生理解傳接球的要義,而且其內容構建也更加符合足球項目的特征。筆者結合足球項目的特征、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學習基礎,將傳接球教學內容進行了分類設計(表2)。
三、以學生為中心的足球教學設計要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雙向作用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學的效果。因此,在初中足球教學中,足球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的需要,設計相適應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1.尊重學生性別差異在學習中表現出的不同需求
初中階段,多數男生熱愛運動,喜歡挑戰有一定難度的運動,部分女生則由于身體對抗能力較弱等原因出現害怕與其他同學對抗或接同學快速傳來的球等情況。在傳接球教學中,足球教師應根據上述特征分別為男、女生安排任務,讓男生的任務更有挑戰性,女生的任務更具基礎性。如,男生的學習任務為“學習傳接球技術與實際運用”,女生的學習任務為“完成在移動狀態下的傳球和接男生傳過來的球”。同時,在分組上不要完全將男、女生分開,而應進行男、女混合練習,讓男生和女生一起學練。如,可以讓男生告訴女生如何跑動、如何準確傳球等,在提高男生對傳接球的深入理解的同時,也使女生進一步掌握基礎的傳接球技術。
2.滿足學生在足球學習中的比賽需求
學習的需要不僅表現在學習方式上,更表現在學習內容以及課時內容的組合上。在教學設計中,足球教師應該充分結合《課標》和足球項目的特征,針對初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學、練、賽”各個環節的內容,多以比賽的形式進行練習,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在足球傳接球教學中,針對有足球基礎的學生,教學重點應放在如何有效配合,掌握移動性傳接技術,以及指導沒有基礎的同伴為核心內容和目標上,并且多以對抗性比賽為內容進行教學,增強趣味性,提高學習的興趣。針對沒有基礎或足球基礎較弱的學生,教學重點應放在技術的基礎動作和方法的學習上,如,學習對墻傳球動作,可以用自己和自己比賽的方式,或者用多人一起比賽,看誰最先完成有質量的20個自傳自接的方式,增加練習的趣味性。
3.滿足學生在學習進程中不同階段的需求
在學習進程中,學生會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需要。因此,足球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善于滿足學生的需要從而提高足球學習的興趣。如,學生掌握了基本傳接球技術動作后,會期待進行足球比賽,基于此,在堂課中應該增加圈搶、對抗、小場地的傳接球比賽等。可以多設球門,也可以采用連續傳接球次數達標為得分(如,連續傳球8次以上可以得1分)的方式開展比賽。當較為熟練地運用傳接球技術動作后,學生會希望掌握更多的傳接球技巧,此時足球教師可以適當拓展技術動作,如,增加腳外側傳球、腳后跟傳球和如何一次觸球就能擺脫防守的接球技術等,讓學習更具有挑戰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以學生為中心的足球教學設計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由于學生發育有差異性,學生運動能力的差異也由此凸顯,從而造成初中學生在足球學習上存在客觀差異。因此,足球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應該忽視學生的差異,應避免“一刀切”的設計理念,應將學生進行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是通過前期學習,發現學生在某些知識、技術上存在一定不足,并在設計下一階段的教學時,設計與學生能力相適應的教學目標與內容。如,在傳接球教學中,通過1個課時的教學后,可以發現大多數學生了解了正確的觸球部位,但是仍有部分學生未掌握此技術動作,部分學生的力量控制得不好,部分學生由于過度緊張造成傳球方向、觸球部位不準確等。足球教師如果不關注這些學生,盲目按照之后的課時增加教學難度,就會造成這些學生由于基礎動作掌握得不夠穩定,導致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出現厭倦心理,最終放棄學練。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在后面的課時中實施分層教學,以第2課時為例(表3)。
從表3的內容中可以看出,足球教師通過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分層,使不同層級的學生針對自己的不足,按照各自需要提高的內容進行學習,真正做到了關注學生的差異性,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在實施中,足球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教學內容分為“薄弱、一般、強化”3個層級進行差異性設計;足球教師應引導學生確定自己的層級和需要達成的目標,做到“跳一跳可以摘到葡萄”,在教學中,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點評,不斷鼓勵學生,特別是薄弱層的學生。值得注意的是,分層不是給學生“貼標簽”,而是便于足球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正確地指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課堂是動態生成的狀態,分層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足球技術的復雜性和運用性決定了學生在不同階段會存在不同的差異,因此動態分層在足球教學中顯得尤其重要。如,為了提高學習效果,對于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較好的學生,足球教師可以鼓勵他們跨層級進行有一定難度的練習,便于他們更快跟上學習進度。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足球教師可以進一步設計復雜的學習內容,如,限制觸球次數、設置狹窄的傳球路線等。以傳接球教學中的足球搶圈游戲為例,針對薄弱層級的學生,只設有1名攔截隊員,其他學生只要不出場地范圍,均可以移動;針對一般層級的學生,要求他們可以小范圍移動自己的位置,限制3腳必須出球;針對強化層級的學生,設置2名攔截隊員,限制2腳觸球。在教學中,如果發現薄弱層級或一般層級有個別學生的技術掌握得較好,可以讓他們及時加入到強化層級中,這樣既能讓學生獲得更好的挑戰,又能對他們進行肯定,鼓勵學生不斷進步。
五、以學生為中心的足球教學設計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以學生為中心的初中足球教學,應該避免過度講授式教學,要把學習時間充分留給學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使學生針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主動思考,并在足球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改正,從而提高足球水平和學習能力。如,在傳接球教學中,足球教師可提出“接球者應該跑到哪兒接球”“如何讓傳球者明白自己的意圖”等問題,讓學生思考并討論,加深學生對于如何跑位接球的認識。也可以讓學生形成合作學習小組,進行傳接球練習,并設1名記錄員,及時記錄小組中存在的問題,在練習暫停環節進行小組討論,在掌握技能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