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露
“晚上擼不擼?”
“幾點開始掛?”
“昨天開黑打雙排真的爽!”
“你那么菜也能吃到雞?”
連續好幾天了,每次課間來到教室,我總能從學生熱鬧的討論聲中隱隱約約聽到這些讓孩子們振奮的話題。進一步觀察后,我竟然發現,在我們班,不打游戲的男生一只手就能數得過來,還有大半女生也愛玩,甚至還有不少學習成績不錯的孩子是“吃雞”狂熱粉。
悄悄觀察幾天后,我設計了一份《關于手機游戲的悄悄話》的調查問卷,然后選擇一個時間,告訴他們最近我的觀察和疑惑,并且希望他們與我分享最真實的狀態和想法。在“你覺得游戲對你的意義”這個開放性問題的回復中,“無聊”“孤獨”“解壓”“成就感”等是出現最頻繁的詞。我明白,手機游戲之所以成為他們課間的談資,是因為只有在虛擬世界中,他們才能獲得歸屬感,贏得成就感,逃出無聊的生活。
我們班學生都來自農村。雖然現在的農村家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孩子的物質需求普遍得到了滿足,但是由于父母的工作性質、文化水平、教育理念等的局限,很多農村家庭的孩子其實未能得到家長高質量的陪伴。此外,農村的基礎設施也相對落后,圖書館或者書店都不是農村的學生方便去的地方,更別說冬令營、夏令營等活動。
如何讓這些孩子的生活變得有意思?我選擇了與家長并肩作戰。
我給全班每個家長都寫了一封信,信中寫了孩子的困境與心聲,讓家長自查。很多家長其實也知道問題出在哪兒,他們更想知道的是怎么做。結合農村家庭的具體情況,我把4個親子活動方案推薦給家長,看哪些活動他們能配合做到,如“爸媽,我來給你做頓飯”“爸媽,我陪你上一天班”“爸媽,我講名著給你聽”“爸媽,我想和你看一場電影”。呼聲最高的是“爸媽,我來給你做頓飯”活動。有很多家長表示,4個活動其實都可以做,他們都能配合。只要班主任愿意給家長機會,教給他們正確的方法,為他們創設條件,他們也愿意全力配合學校教育。
我們一起嘗試的第一個活動是“爸媽,我來給你做頓飯”。活動的時間是連續三周的周六周日,每做一頓飯(早中晚不限),就在簽到卡上完成親子簽名。孩子需要做到:①自己(可以帶上父母)前往菜市場購買食材;②自己清洗和處理(可以請教父母)食材;③自己獨立完成烹飪任務;④成果拍照存檔。我提前給每位家長下發了3張評價表,讓他們記錄孩子在這3周中的做飯次數,并且給自己的孩子打分。在評價表最后一欄,我設置了“我想夸夸我家的娃”留言區,家長可以就每次孩子的表現對孩子豎一豎大拇指,找到孩子的閃光點。那段時間,一到周末,我就能看到家長的微信朋友圈在“曬”娃,那種驕傲、滿足和幸福感都能溢出屏幕。
除了家長“曬”,我也在教室里給學生“曬”。每周一小結。我將本周評價表和存檔的成果照片收上來后交給宣傳委員,由宣傳委員在教室后排的宣傳板上展示。我請孩子們分享自己的生活體驗:菜場討價還價,第一次操刀殺魚,炒菜時油水四濺……第四周的班會課之前,班委組成的評審團回收了所有的評價表,根據每個人的做飯次數和得分評出獎次。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幾乎每一欄打分項上,父母都給了自己的孩子滿分。
回顧本次家校共育活動,我有以下3點反思:
不是真的愛“吃雞”——從現象關注真實的需要
以本班學生熱衷“吃雞”游戲這一現象為契機,我設計了一份問卷調查,通過問卷調查,我了解到,學生沉迷“吃雞”,反映的是學生合理的精神需求未能得到滿足。孩子們的課余生活單調,學習幾乎成了生活全部,農村家長對孩子的評價又往往以分數為唯一依據。因此,對于很多沒有在學習中體驗到快樂的孩子來說,學習就成了他們生活中的壓力源,這就使他們轉向在虛擬世界中尋找自我價值。此外,中學生進入了青春期,處于心理斷乳與心理依賴的矛盾之中,與父母在情感上日益疏離,但仍然對父母存在很大的依賴心理,需要家庭尊重并肯定他們的獨立性,又需要家長在他們失落時給予鼓勵和陪伴。而現實生活中,農村家庭家長由于文化水平、教育水平、工作性質等局限,往往無法滿足孩子的需要,使得孩子產生了失落感和孤獨感。所以,“吃雞”反映了孩子心理需要的缺失。
一起去買很多“菜”——用活動滿足需要
隨著家庭教育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以家校共育活動為載體,架設家校溝通的橋梁,與家長統一教育目標,引導家長出力,形成教育的合力成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必然選擇。通過“爸媽,我來給你做頓飯”“爸媽,我陪你上一天班”“爸媽,我講名著給你聽”“爸媽,我想和你看一場電影”等豐富多彩的家校共育活動,我們為親子互動創造活動場域,充分尊重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不同的活動中體驗到生活的豐富和樂趣。
主動想喝“養生湯”——以評價激發更高的需要
活動過程中,我注重及時反饋評價。無論是讓家長在“我想夸夸我家的娃”中留言,在微信朋友圈“曬”照,還是班級每周在宣傳欄展示,多元的評價不僅讓孩子在和諧的親子關系中找到愛和歸屬,也激發了他們的自我成就感,生發孩子內在的驅動力,促進他們進一步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
當然,并不是這一次活動就徹底滿足了孩子的心理需要。這個過程就像熬雞湯,不僅要佐料豐富,而且燉的時間要久。以后,我將繼續秉持家校共育的理念,陸續開展家校共育活動。我們為孩子開展的每一個活動,都旨在達成一個共識:比游戲更好玩的是生活。我們今天,喝碗雞湯,不“吃雞”。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大佳何鎮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