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家榮格先生告訴我們:內驅力指的是個體在和環境自我交流的過程中,給個體積極暗示的生物信號。如果一個孩子在與其生活環境、學習環境的互動中,能夠不斷獲得尊嚴感、信任感、歸屬感和自豪感,以及由此帶來的幸福感,強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會讓他產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
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對自我的認知更多來自周圍人的評價,尤其是父母和教師的評價。因此,如何幫助孩子獲得幸福感,從而激發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是值得我們重點關注并研究的一件事。
不可以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能?
卡爾兩歲的時候經常主動幫著母親收拾桌子,來家做客的朋友看到卡爾拿起一個盤子,便提醒:“卡爾,放下,別將盤子弄碎了。”這時,爸爸會對好心的朋友說:“不要緊,卡爾會將它們放好的?!??
為什么卡爾的爸爸要這么說?因為他知道,如果他不允許孩子去碰那些盤子,可能會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一個陰影,很可能會推遲他某種能力的發展。所以,即使孩子將衣服穿反或房間收拾得不整潔,卡爾的爸爸從來不會嘲笑或責罵卡爾,而是耐心地教他。
如果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在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中不斷嘗試,不斷探索,不斷被信任,不斷獲得成功和認同,孩子就會帶著對生活的經驗,信心滿滿地走進學校、走進他的學習生活。?
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吹胶芏喔改高^度包辦孩子的各種事務,從刷牙吃飯到穿衣如廁,從整理書包到收拾桌面,除了學習,什么都不讓孩子做。而這些被父母無微不至照顧的孩子,大多數因為沒有生活自理能力,所以缺乏信心;因為沒有信心,所以做事缺乏主動性。因此,這種無能的感覺是不大可能讓孩子產生主動學習和生活的內驅力的。??
不可以讓孩子感到羞辱?
掌握知識的過程是復雜的,在這樣一種艱辛復雜的勞動面前,如果孩子得不到理解、幫助和包容,只是一味被指責、批評甚至是羞辱和謾罵,他們體會不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可能連活下去的欲望都沒有,更別談什么內驅力。
前不久,網上爆出一個14歲的女孩子留下的遺書,上面是這樣寫的:你們愛的不是我,是沖進班級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級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滿分的我。你們心中的完美女兒太優秀,我達不到。巴掌打在臉上最疼,然后是手背,再是手臂,最后是大腿。被皮帶或電線抽時腿上最疼,然后是背上,最后是雙臂。羞辱人的最有效方法是讓我穿拖鞋站在屋外示眾,再是每日每夜不停地尖聲罵最難聽的話,還說得冠冕堂皇,最后是耍潑。
這樣走極端的孩子,更多的是被父母和教師用一張試卷、一次排名、一個分數打擊得遍體鱗傷的孩子,他們正在痛苦中艱難地忍受著譏諷、嘲笑、羞辱甚至家暴,這樣的生命狀態下何來歸屬感?又怎么能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要永遠相信孩子的潛能?
愛迪生是一個被老師認為智力有障礙的學生,但是他的一生卻擁有兩千多項創造發明和1328項專利。他是如何成為一名聞名于世的大發明家的呢?有人說他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他母親的良好教育,我認為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母親對孩子的信任。?
“你的孩子實在是笨,他留在學校只會影響其他孩子,你領他回家吧。”老師對愛迪生的母親說。
“我并不這樣認為!他比大多數同齡孩子都聰明,既然這樣,我就把我的兒子帶回家,我自己來教他。我一定會教育好他!”母親氣憤地對老師喊道。?
從此,愛迪生的母親當起了兒子的家庭教師??梢赃@樣說,如果沒有母親,也許愛迪生一輩子都會戴著“智力障礙”的帽子。如果沒有母親支持他在實驗室做實驗,他也不可能發明出那么多東西。?
正是因為母親的無條件信任,愛迪生擁有了強大的自信心,哪怕面臨無數次的失敗,也絲毫沒能動搖他繼續實驗的決心,這種被信任、被認同的強大內驅力激勵著他不停地創造發明,最終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愛迪生說:“我的媽媽造就了我,她對我這么肯定,我覺得我為她而活,我不能讓她失望!”
要永遠激發孩子的求知欲?
香港歌手陳美玲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育學博士,她將3個兒子都送進了斯坦福大學。?
她說:“孩子們有疑問時是不會等待的,很多時候會在我炒菜時到廚房問我。比如有一次,我在做飯,孩子跑過來問我為什么天是藍的。我根本回答不了。我馬上就把火關了,說:‘你問得真好,我們一起去找答案。找到答案之后,我才回到廚房繼續炒菜,而且還要再三感謝孩子發問的行為。”
對孩子所提問題的關注和重視就是對孩子好奇心、求知欲的保護和激發,事后感謝孩子發問的行為,是喚醒孩子的學習欲望,讓孩子獲得價值感的絕佳方法。
這種善于激發孩子求知欲的做法,愛迪生的母親也實踐過。
愛迪生5歲時問媽媽:“雞把蛋放在屁股底下坐著,它在干什么呢?”母親放下手里的活,微笑著告訴兒子:“雞媽媽在孵小雞,那些蛋在雞媽媽的屁股下很暖和,小雞就會出來了?!?/p>
下午,愛迪生突然不見了。家里人急得到處找,結果發現愛迪生在庫房做了個窩,里面放了一些雞蛋,他正一本正經地蹲在上面孵小雞!
母親沒有責怪和取笑他,她笑著對愛迪生說:“人的體溫沒有雞的體溫高,你這樣孵,是孵不出小雞來的?!蹦憧矗@樣的回答又激發了愛迪生思考。思維的動力就這樣源源不斷地產生了。
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故事中看到: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讓他在安全的狀態下,在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中獲得信任感、尊嚴感和價值感,就能源源不斷地喚醒他內在的學習動力,激發他學習的力量。
責任編輯? 何欣容
郭文紅
南京市芳草園小學教師,南京師范大學班主任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南京市斯霞獎獲得者。先后獲得“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首屆德育學科帶頭人”“南京市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教育部班主任國培班授課教師,國家教育行政院遠程網絡班主任培訓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