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國
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因素有多種,其中,閱讀不足是一個重要因素。在當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在文本閱讀方面對學生的引導給力不足、給時不夠、給法不多。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讀文本而追求其他就是舍本逐末。因此,語文課堂要在閱讀上下功夫。
一是統編教材關于閱讀之要求。統編語文教材中每一課課后練習中都有讀的要求,一、二年級課后除少數的“默讀”要求外,都有“朗讀”或“有感情地朗讀”等要求,而三到六年級課后有“默讀課文”“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或“分角色朗讀課文”等要求。此外,教材中的“語文園地”和單元導語也強調“讀”的重要性。如一年級的“和大人一起讀”,二年級的“我愛閱讀”,三至六年級有指導各種閱讀方法的“交流平臺”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其延伸閱讀的“快樂讀書吧”等。
二是課標關于閱讀之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中對每個學段都明確提出“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誦讀優秀詩文”等閱讀要求。如“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防止逐字逐句的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等。
三是語言的本質特性之要求。語言的本質特性決定了其需要通過無聲閱讀和有聲閱讀實現傳播、交際、表達等功用。而閱讀是一種語文實踐,是一種語言運用,是學生的獨特體驗,是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在讀中,學生能夠實現語言吸收、語感培養,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感受漢語言的意象美、圖畫美、色彩美、節奏美,感受標點符號長短輕重的起伏變化,感受漢語言的妙趣橫生,從而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文以載道,道的熏陶、理的獲得,必須落實到閱讀上來。學生要在閱讀上下功夫,摳字眼、析詞語、品語句、悟情思,有助于其深入內化文本。如小說類課文,只有讀出人物的言中之意、言中之情、言中之理,人物才能變得活靈活現,人物形象才能豐滿,人物感召力才能凸顯。
一是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所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指課堂中的主要角色是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進行學習實踐,而語文課的學習實踐主要體現在閱讀上。教學一篇新課文時,教師要給足學生讀完整篇課文的時間,要給足學生讀書過程中查閱資料的時間,要給足學生在讀中思考、標注的時間,要給足學生推敲詞句、品讀玩味的時間,要給足學生分角色朗讀的時間,等等。總之,教師要給足學生閱讀時間,減少不必要的分析、講解、拓展、多媒體展示等。
二是豐富學生閱讀的形式。課標在“關于閱讀評價”中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讀”“誦讀”“默讀”“精讀”“略讀”等多種評價途徑、標準和方法。以五、六年級教材為例,在課后練習或文前提示語、指導語中,都有多種閱讀形式的要求,如默讀、朗讀、誦讀等,還有讀句子、讀語段、閱讀鏈接、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等。如五下《金色的魚鉤》一課要求默讀,《牧場之國》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軍神》要求“讀出人物說話的語氣”;六下《他們那時候多有趣啊》要求“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文言文二則》要求“正確、流利地朗讀”等。每一種讀的方式都有其獨特的作用。朗讀有利于記憶,默讀有利于思考,有感情朗讀包含對文本的演繹,是對文本情感較好的表達。語言文字的內涵或許難以分析,但學生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理解、體會和感悟。從課后練習設計來看,在語文教學中,多種形式的閱讀不可或缺。
三是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的要領。教師課前的深讀準備是課堂上指導學生閱讀的前提。教師應讀明文本結構、教學目標、編者意圖等,如明確學生在本課中應獲得哪些知識、增長哪些技能、提升哪些素養等。如讀古今賢文時,學生在感受語言韻律美、形象美、意蘊美的同時,應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讀說明文時,學生應充分感知列數字、作比較、舉實例等方法,進而準確、形象、具體、有條理地描述事物。葉圣陶說:“打通了語言文字,這才可以觸及作者的心。”即學生只有在潛心品味、琢磨、把玩文字的過程中,才能達到和作者的“會心”,引起心靈的共振。教師還應精準指導學生掌握不同文本的閱讀要領。如閱讀古詩詞時,應多運用誦讀的方法,讀出節奏、讀出韻律、讀出意境、讀出作者的情感;讀五下散文《威尼斯的小艇》時,應有感情地朗讀出小艇給威尼斯帶來的動、靜之美;讀五下文言文《楊氏之子》時,應恰當停頓,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體會文言文精準、精煉、精美的表達。此外,教師還應依據學生的閱讀水平進行閱讀指導。以朗讀為例,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進行有聲有色、有緩有急、抑揚頓挫的范讀,這是針對低年段學生直觀模仿能力較強的特點而實施的閱讀方法指導;在中年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模仿人物身份朗讀、對話朗讀、突出表達不同效果的朗讀等;高年段的朗讀方法指導應注重在方法、能力訓練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目標的“讀出人物說話時的語氣、語調”等。
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是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經驗、技能對文本內容再加工、再創造的過程。而在閱讀上下功夫,是語文學科最基礎、最有效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