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韓樹全,彭 楊
(1.黔西南州農業農村局,貴州 興義 562400;2.貴州省農業科學院 亞熱帶作物研究所,貴州 興義 562400)
香蕉是一種適應性強、短生育期、高經濟效益的作物,其富含多種營養,且營養價值高,利于人體健康[5],深受消費者喜愛,國內外市場需求量大。作為世界貿易量與鮮食最大的水果,香蕉是熱帶、亞熱帶發展中國家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1],也被全球糧農組織認定為第四大糧食作物,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2]。我國是世界產蕉大國,香蕉主產區位于福建、廣東、廣西、云南、海南、貴州等地[3-4]。香蕉產業是這些地區農業的支柱產業之一,對其社會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5]。
貴州香蕉栽培歷史較長,清朝時已有香蕉種植。清咸豐四年(1854)刊行《興義府志》內《物產志土產》篇“芭蕉果”條中,就作了如下記載:“按:芭蕉果,全郡之紅水江濱(即南、北盤江沿岸)皆產。考芭蕉果有數種,未熟時皆苦澀,熟時皆甜脆,味如葡萄,可以療饑”[6]。至今布依族人仍稱香蕉為“芭蕉果”,望謨、冊亨等縣仍有野生香蕉。1986年,國務院將貴州省列為南亞熱作物重點發展地區,貴州開始大面積引入香蕉商業品種進行試種,先后從省外引進了廣東-741、泰國金蕉、美國金蕉、矮腳頓地雷、天寶蕉、紅香蕉等良種,在黔西南州兩江一河地區進行推廣。20世紀90年代初在安龍、貞豐、望謨、冊亨等縣的低熱河谷區發展香蕉0.07萬hm2。2006年以來,貴州省農業科學院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又先后引進廣粉1號、金粉1號、粉雜1號、熱粉1號等特色香蕉新良種進行試種栽培取得成功,并進行了大面積推廣。經過多年研究與開發,貴州香蕉產業得到有效發展,黔西南州成為貴州香蕉產業發展的主要區域,主要集中在“兩江一河”(南、北盤江和紅水河)流域,包括安龍縣、冊亨縣、望謨縣和興義市等縣市[7]。目前,當地香蕉產業已形成一定的發展規模,但仍存在一些制約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突出問題。因此,對黔西南州香蕉產業的優勢和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發展建議,以期為黔西南州香蕉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據貴州省農業科學院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統計,黔西南州現有香蕉種植面積約0.73萬hm2,其中冊亨縣面積約0.61萬hm2,安龍縣面積約0.04萬hm2,望謨縣面積約0.03萬hm2,貞豐縣、興義市面積分別在0.02萬~0.04萬hm2。種植品種主要為粉蕉,有金粉1號、廣粉1號、蘋果粉等。此外,威廉斯、紅香蕉、芭蕉、米蕉也有一定的種植面積。當地香蕉產業在種植面積和品種多樣化方面的發展得益于以下優勢。
1.1氣候條件適宜黔西南州熱區位于貴州省西南部,地處珠江上游兩大支流南北盤江交匯的夾角地帶,離海較遠,不受臺風威脅;緯度、海拔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冬無嚴寒,無霜期345 d,年平均氣溫19.2℃,素有“天然溫室”的美稱,非常適宜香蕉生長。
1.2生態環境優良黔西南州香蕉生產基地主要位于河谷地帶,土壤肥沃,土質疏松,周邊無產生嚴重污染的大型企業,生態環境優良[8],發展生態安全的高品質香蕉具有優越的基礎條件。
1.3市場需求旺盛黔西南產出的香蕉品質優良,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主要銷四川、湖南、重慶、上海[9]和貴州省內各地州市,產品供不應求,市場前景樂觀。
1.4具有規模化發展基礎在安龍縣、冊亨縣、望謨縣和興義等地區已有種植大戶自發的種植香蕉0.13萬hm2,應用標準化種植管理技術的面積為6.67 hm2。另外,冊亨和安龍等地建有具備萬株香蕉組培苗生產能力的優質種苗生產基地[10],初步建立了一套相對標準化的生產技術體系,產業進一步向規模化和標準化方向發展具備一定基礎。
貴州省的香蕉科研工作起步較晚,總體進展緩慢,系統性不強,科研人員匱乏,相關的育種、栽培及應用研究等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科技支撐水平不高。特別是符合貴州山地等氣候條件的標準化種植技術不系統,散戶種植缺乏種植技術,規模化和標準化種植比例仍較少,產業發展水平較低,影響香蕉產業整體效益的提升。
貴州山地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87%,且農業產業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導致產業道路等農業基礎設施仍不健全。山多路陡,機械化水平不高,山地的農事勞作難度較大,人工勞動力效率較低,成本較高,香蕉種植成本相對較高。
一是種植品種較為單一。目前種植香蕉的品種多為粉蕉以及本地芭蕉、小米蕉等較少幾個品種為主[10],總體市場占有率較低,產量不高。二是由于散戶分散種植,經濟實力較弱,對果園的資金投入有限,導致基本灌溉設施不全,水肥一體化技術、抹花墊把及索道采收等新技術難以推廣;技術水平滯后,大部分散戶不具備專業的香蕉種植技術,存在種苗采購不規范、化肥農藥過度使用、護果劑噴施不當、防風竹竿方向錯誤等問題。同時,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大和連作次數的增加,導致土壤的微生態環境發生較大變化,香蕉病蟲害危害程度有加重的趨勢,進而導致香蕉產量低,且品質普遍不高,售價低,嚴重打擊農民種植香蕉的熱情。
營銷渠道是果品增值的關鍵,也是體現香蕉種植最終經濟效益的重要一環。銷售上仍以農戶自產自銷為主,與大宗采購商、大型商超、新零售等市場銷售主體的聯系不夠緊密,缺乏穩定的銷售渠道網絡[11]。
可結合地區地形、環境、品種等特點,圍繞適宜本地區的優異品種引進和選育、山地香蕉標準化規范化種植技術、山地省力節效栽培管理技術、山地香蕉無傷采收及采后保鮮運輸等方面開展技術研發和推廣。加強與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等國內香蕉科研單位的合作和交流,合理引種國內其他香蕉產區的優異主栽品種進行種苗繁育、種植,篩選出具有抗枯萎病、高產、優質、適應強等特點的香蕉品種,豐富香蕉品種儲備,開發特色品種香蕉市場。鼓勵香蕉生產經營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關單位建立協作關系,構建產學研平臺,致力于新品種選育及引種示范、高效栽培關鍵技術、采收包裝、貯運保鮮等方面的研究。加強標準化生產在種植戶的推廣,加強重點病蟲害監控,防控其大面積爆發;減少農藥的使用,開發綠色環保的防治技術手段。
政府和企業要加強香蕉生產地區水、電、路、坡改梯的投入力度,在山區、半山區實施坡改梯和小坵改大坵的農田地整治,創造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的環境條件。
扶持龍頭企業,推動產業化進程,進一步樹立現代化、規模化、集約化、大市場的生產觀念。扶持培育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可聯通國內外市場與基地農戶的龍頭企業,推動形成農工貿一條龍,產供銷一體化產業鏈[11];推廣“市場帶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穩定的利益關聯機制,輻射帶動農民致富,促進香蕉產業可持續發展。
結合貴州獨特的山地或低熱河谷氣候條件,以及所產香蕉優質、綠色、天然、無公害的特色,發展香蕉地理標志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認證產品等,提高果品質量,并推進標準化種植、采收、包裝,提高果品的商品率,促進品牌打造。同時,緊跟市場需求,采用包括電商、視頻直播等流行的銷售模式,并加強與較大規模市場的聯系,發展訂單式營銷,拓寬銷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