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 彬 焦 強
(定西市巉口林業試驗場 甘肅定西 743000)
退耕還林工程正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其規模較大且涉及的內容繁雜多樣,需要各個部門的協同配合,以保障良好的退耕還林效果,改善整體生態狀況。近年來,我國在退耕還林工程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自然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造林成活率會由于區域生態環境、土壤狀況和氣候條件等的差異而出現較大的不同,應該注重對多種影響因素的綜合分析與考量,制定切實可行的解決對策,改善林木的生長環境。只有不斷提高造林成活率,才能保障退耕還林工程的綜合效益。在過往粗放式發展模式下,土壤沙漠化、沙塵暴和水土流失等問題十分嚴重,使得人類生存環境遭到破壞。促進造林成活率的提高可以逐步擴大退耕還林的面積,為人們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
樹苗的質量會影響造林成活率,如果未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選擇樹苗,將會對其后續生長造成威脅,導致成活率下降,給農民帶來嚴重損失。現實中,農民在選擇樹苗時存在較大的隨意性,缺乏對不同樹苗特點的檢測與分析,導致樹苗不能適應當地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等,出現大面積死亡的現象[1],加上對于樹苗質量的控制效果不佳,通常選擇價格低廉的樹苗,其生長狀況不佳,容易造成病蟲害問題。政府部門對于農戶的補貼力度較低,受到經濟因素的限制,在選擇樹苗時購入了劣質樹苗,影響了退耕還林工程造林的成活率。
除了樹苗種類外,栽植技術也是影響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如果缺乏科學合理的技術措施,將會使得苗木的生長狀況受到抑制。如在苗木的運輸過程中出現水分缺失的現象,未能及時做好根系的保護,導致根系遭到破壞;在運輸至栽植區域后未能及時栽植,也會使得水分的散失加快;在栽植時未能根據苗木的形狀、大小設計樹穴的深淺和寬度等,導致其生長條件不佳[2]。在干旱地區的退耕還林工程造林中,灌溉工作不夠及時,也會導致苗木因缺水死亡。栽植技術的類型較多,在實踐中如未能考慮到不同樹種的實際特點,盲目栽植,就會破壞樹木的生長環境。
通過撫育工作的實施,可以有效提高樹苗的成活率,改善幼林的整體結構狀況。然而現實中,農民缺乏對撫育工作的重視,使得苗木的生長受到負面影響,在后期生長中容易出現嚴重的病蟲害問題。再加上在撫育時未能確定合理的種植順序,缺乏對不同樹苗生長的針對性控制,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而且難以達到預期撫育效果。
退耕還林工程造林成活率也會受到農藥殘留的影響,比如在樹木的生長過程中需要做好除草和病蟲害防治工作,因此會用到大量的農藥,這對樹木的生長造成直接威脅。如果土壤中的農藥殘留量較大,將會使得樹木的成活率下降至50 %。
土壤環境條件是影響幼林生長狀況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退耕還林工程造林中應該做好整地工作,為苗木的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提供充足的水分和養分等,這也是提高成活率的基礎與前提。加強對施工人員的專業化培訓,使其掌握整地的技巧和方法。合理劃分作業小組,安排好每一個小組的人數,從而確保整地的質量效果。此外,還應該做好定點測量工作,按照設計標準和要求對行距加以控制,在此過程中通常需要借助于GPS 技術,針對退耕還林工程造林區域的土壤條件進行全面勘察,為整地作業的實施提供依據[3]。
在選擇樹種時,應該遵循“適地適樹”的基本原則。從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環境等方面加以綜合考量,選擇合適的樹種,保障后續良好的成活效果。除了應該考慮到樹種的經濟性以外,還要對樹種的適應性和抗逆性進行檢測,加強對農戶的宣傳教育,避免其由于貪圖便宜而造成嚴重損失。在草牧場和農田防護林建設中確保樹種的生長穩定性及防護性,可以選擇落葉松、樟子松、水曲柳等喬木樹種,也可以選擇丁香、胡枝子和沙棘等灌木樹種。在水土保持林的建造中確保樹種具有較強的涵養水分和固土功能,實現對地表徑流的有效控制,防止該區域產生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4]。在水土保持林的種植中可以選擇白樺、紅松、榆樹和柳樹等喬木樹種。此外,選擇根系發達的樹種建造水源涵養林,實現對地表植被的有效保護,起到涵養水源的作用。裸根苗在退耕還林工程造林中的應用較為常見,不僅在運輸上具有便捷性,而且對于種植操作的要求較低,有助于成活率的提高。
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選擇可靠的造林技術,并對技術應用中的要點予以全面把控。首先,做好苗木的保鮮工作。在苗木的起苗和運輸過程中,根部水分容易過快散失,因此應該嚴格做好保鮮處理。起苗時間通常選擇陰天或者早晨,避免在氣溫過高環境下起苗,保障苗木完整的根系。及時做好苗木的假植處理,對根系進行保護,避免出現裸露問題。在運輸的過程中采取遮陰處理措施,使根部始終保持濕潤性[5]。在退耕還林工程造林中,盡可能遵循“就地育苗、就近造林”的原則,這樣能夠有效縮短苗木運輸的距離,防止出現嚴重的失水問題。其次,確定符合實際情況的造林方法。截干造林法、泥漿造林法、頂漿造林法、浸根造林法和帶土造林法等在實踐應用中較為常見,此外還可以根據經濟條件、生長狀況和苗木類型等選擇采用容器雨季造林法和應用保水劑造林法等。混交林的建造也是退耕還林工程造林的重點,為了使整體造林質量得到可靠保障,可以選擇喬木和灌木混交、針葉林和闊葉林混交等。
幼林的撫育保護能夠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所以要對當地的立地條件和幼樹的成長規律進行綜合考量。同時確定合理的撫育順序,比如應該先對前一年的林木進行撫育,后對當年的林木進行撫育,按照由小苗到大苗、由針葉樹種到闊葉樹種的順序進行撫育等。在撫育保護當年的幼樹時,做好培土、擴穴和踩實等工作,當樹木出現嚴重的病蟲害問題時采取補栽措施。在第二次撫育中,應該采取有效的松土處理,使樹木的根系獲得良好的生長空間,同時有助于對鼠害的控制[6]。在人工林的撫育保護中,應該合理設置防火隔離帶的間距,避免由于火災而造成嚴重的損失。
病蟲害問題會對樹木的生長造成嚴重威脅,因此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促進退耕還林工程造林成活率的提高。當退耕還林工程造林區域的自然環境較為惡劣時容易發生病蟲鼠害,食葉性害蟲、蛀干害蟲和吸食汁液害蟲等在退耕還林工程造林中十分常見,嚴重影響退耕還林的成效。若未能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還會導致其病蟲害的發生率上升。此外,如果林木的生長狀況不好,林間的通風狀況較差,也會使得病蟲鼠害狀況加劇。為此,應該加大病蟲害防治力度,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7],可以采用物理防治、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綜合防治措施,并在此過程中應避免盲目用藥對自然環境造成污染,破壞生態環境。
封山育林符合樹木的生長規律,能夠在自然演替中改善樹木的生長狀況,改善散生木林、疏林地和宜林荒山的條件,優化整體森林結構,使其生態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發揮。封山育林的成本投入不大,但是能夠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使退化的森林生態系統得到逐步恢復,主要分為封禁和培育兩項內容。全封育林、半封育林和輪封育林在封山育林中的應用較多。在采取全封育林措施時,應該在規定時間內禁止一切形式的放牧、砍伐和修枝,以及挖藥材和挖樹根等活動。該措施在水土保持林、護岸林、水源涵養林和防風固沙林的撫育中較為常見,同時也廣泛應用于特用林當中,包括自然保護小區、環境保護林、自然保護區、名勝古跡和森林公園等。半封育林則是根據季節的不同采取針對性封禁和育林措施,封禁時間通常為3—9月,由專業人員指導進行定期割草和割灌。在此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幼苗的保護,防止造成嚴重的破壞。輪封育林的方式更具靈活性,可以實現對封禁區域的有效劃分,防止對社會生產生活造成影響,其中樵采和放牧也應該嚴格遵循政府部門規定。
退耕還林工程造林,能夠有效降低成本投入,改善生態環境,是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工作。然而,由于樹苗選擇不合理、栽植技術落后和農藥殘留等問題的影響,使得造林成活率下降,給林業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影響。為此,應該對整地、樹種選擇、造林技術、幼林撫育保護、病蟲害防治和封山育林等各個環節的要點加以全面掌控,促進成活率的提高,創造良好的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