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糲葶 李鵬飛 陳海姣 崔 鋼
(湖南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 湖南長沙 410128)
我國于2018年8月3日確診首例非洲豬瘟疫情,2018年下半年,非洲豬瘟在中國大面積爆發,對生豬產業造成巨大威脅,北方省份尤其嚴重。2019年上半年全國大中城市豬肉價格同比上漲近20 %。經過政府的多方位協調控制,2019年下半年非洲豬瘟已基本得到控制,病毒傳播減少,生豬產業得到恢復,豬肉價格穩步回升,養殖業開始向規模化轉變。但正處于恢復期的生豬產業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遭受了二次打擊。如今新型冠狀病毒雖已在政府的努力和人們的配合下得到了控制,可疫情未完全消失,非洲豬瘟和新冠疫情仍將長期處于防控態勢,這就對生豬產業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與要求。因此,必須采取積極的措施來應對這些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利影響。
2018年下半年,非洲豬瘟爆發初期,養殖業損失慘重。大型規模化養殖場和中小個體分散養殖戶都受到了重創,存欄生豬數量持續下降,都讓養殖者們身心俱疲,而新冠疫情又給養殖戶增添了更大的心理壓力。養殖戶既要全力保障員工安全,又要努力維護豬場生物安全,還要保證采購、生產、銷售等各項工作的通暢[1]。
1.1.1 生豬飼養成本上升
由于豬飼料成本高,料肉比低以及勞動力費用高等,導致生豬養殖成本一直居高不下,飼料成本大概占養殖成本的70 %。受新冠病毒的影響,各環節成本均大幅度上升,雖有政府部門調控,但總體成本仍在上升,疫情期間嚴格控制人口流動,勞動力成本也大幅上升。
1.1.2 生豬養殖、加工等新建、改擴建項目延遲開工
政府從非洲豬瘟和新冠疫情的疊加效應中意識到國內生豬生產的短板和問題,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下降較多,產能明顯下滑,穩產保供壓力較大。因此,大力扶植生豬養殖、加工等新建、改擴建項目,有助于加強生豬規模化養殖場和種豬場建設動物防疫、糞污處理等基礎設施。但在新冠疫情影響下,新的項目無法盡快投入使用,舊的體系仍無法滿足使用要求。
1.1.3 資金短缺問題突出
大多數中小型養殖戶缺乏充足的資金周轉,且風險承擔能力小,農戶養殖積極性低,導致豬價波動可能會一直延續。而且由于受疫情影響,國家整體財政狀況相對較差,用于生豬產業的扶持資金仍有限,資金短缺問題仍然突出。
1.1.4 基層防控力量薄弱
疫病防控重在基層,基層防疫工作面廣且量大,但近年來,基層防疫體系不斷弱化,人才隊伍、基礎設施、政策支持都有待加強,各地動物防疫體系工作力量薄弱、基層隊伍不穩定、基礎設施投入和財政保障不夠等問題較為突出,迫切需要補不足、改過錯。
1.1.5 新冠疫情導致生豬流通不暢
為了切斷病毒快速傳播的路徑,國內多地實行交通封鎖,導致道路阻斷。由于生豬養殖散養戶所占比重較大,而散戶的養殖地點多在村鎮及周邊地區,這對生豬運輸以及飼料供給均產生極大影響。
1.2.1 生豬價格波動的影響
針對生豬價格波動大的問題,養殖者一般會擴大或者縮小養殖規模。但由于市場的滯后性,信息更新不及時。生豬的供給可能會呈現不穩定的狀態,這樣更是提高了市場的不穩定性。
1.2.2 消費者購買意愿影響
由于食品安全質量逐漸被人們重視,消費者在價差不大時會增加購買雞、鴨、牛、羊肉等替代豬肉,豬肉購買量減少,影響豬肉供給量。
全國活豬平均價格 31.40 元//kg,比上年同期下跌5.8%,比上月下跌12.3%,環比連續2 個月下跌,各省活豬價格普遍下跌。全國豬肉平均價格49.91 元//kg,同比下跌1.1%,環比下跌8.9%,環比連續2 個月下跌,各省豬肉價格普遍下跌。全國玉米平均價格2.50 元//kg,同比上漲17.9%,環比上漲2.0%,環比連續7 個月上漲。全國豆粕平均價格3.40 元//kg,同比上漲2.4%,環比上漲3.3%,環比連續3 個月上漲。2020年10月,豬糧比價為12.56 :1,環比下降2.05%,養殖利潤高。
根據生豬行情各指標的情況進行分析,雖然生豬生產已逐步恢復,但仍面臨挑戰。
2.2.1 國內豬肉供應鏈緩慢回升
目前,國內疫情形勢總體穩定,市場供需狀況有所好轉,被疫情中斷的核心供應鏈恢復,貨物供應充足,生豬產能進一步恢復,豬肉供給持續增加,豬肉價格止跌回升。
2.2.2 需求總量比較平穩
隨著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逐年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對肉類的消費結構也在發生變化,豬肉不再是單一生活必需品,居民對豬肉的需求量趨于穩定。
2.2.3 豬肉進口量將有所上升
疫情防控效果明顯,貨品進口基本恢復。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和豬肉品質,國內企業紛紛引進大量的國外種豬,以及對進口的國外豬肉進行加工。此外,國外大規模的集約化養殖模式使得生豬產量大,為豬肉進口提供了保障。
2.2.4 價格可能在中高位震蕩
疫情緩解后,仔豬價格居高不下,與均呈下降趨勢的生豬和豬肉價格形成極大反差。另外,玉米、大豆等豬飼料最主要投入品的價格漲勢明顯,導致以育肥豬為主的散戶被迫加速退出市場[2]。
(1)對于消費者而言:為消費者提供優質蛋白質來源,增強身體素質,提高病毒免疫力。2020年2月8日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營養膳食指導》中提出,科學合理的營養膳食能有效改善營養狀況、增強抵抗力,有助于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與救治。
豬肉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肉食品,是肉食蛋白和人體所必需維生素攝入的主要來源。保證豬肉供應,保證優質蛋白質來源,有利于消費者增強身體素質,提高對病毒的免疫力。
(2)對生產者而言:改進養殖技術,獲得政策支持,有利于產能恢復。非洲豬瘟期間,中小散戶防疫技術落后,大量生豬病死,養豬戶或受政策限制,或因恐慌而拋售養殖場,新冠疫情期間交通受限、運輸不便導致生豬或豬肉在養殖主產區被積壓,造成區域價差大。生豬養殖戶要改進養殖技術,優化防疫技術,重視生豬品質的同時,有關部門也要優化管理模式,增設鼓勵機制,推動生豬產業產能恢復,保證豬肉供應[3]。
4.1.1 制定生豬產業優惠政策
完善社會保障體制,給予低收入群眾專項肉食補貼,建立專項資金機制,使他們能夠購買到健康安全的肉食。同時,必須構建預案執行監督機制,確保預案能夠及時響應并有效實施,在政策層面確保戰時機制期間豬肉等民生物資不斷檔、不脫銷,從根本上保障養豬業的復蘇。
4.1.2 優化生豬產業結構
改善生豬養殖行業產業結構,發展不同禽畜品種的經營,積極研發國內的種豬品種,減少并嚴格監控國外種豬和豬肉產品的進口。同時整合上游飼料、中游商品豬、下游屠宰加工及市場等各環節,向若干區域內產供銷一體化布局方向發展,完善并延長整個產業鏈,實現穩定共贏。
4.1.3 引導中小型養殖場轉型發展
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生豬養殖企業將實現畜牧養殖智能化。生豬養殖龍頭企業將整合小型散戶或自建豬場以實現市場份額擴大,而中小養殖戶依靠擴大生產規模,完成產業規模轉型。全國生豬飼養量穩步上升,養殖方式由散養向集約化養殖轉變,實現養殖規范化、標準化。
4.1.4 發展生豬養殖職業教育,培養豬瘟防疫人才
以生物安全被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為契機,加大生豬養殖和豬瘟防疫人才招聘和培養力度。借鑒定向培養模式,拓寬專業豬瘟防疫人員來源渠道。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落實防疫人員和經費保障,在生豬大范圍養殖地區實施動物防疫特聘計劃。
4.2.1 雙重疫情期間加強豬場廢棄物處理
防止疫情蔓延,必須做好養豬場的消殺工作,避免環境對豬群產生影響。非洲豬瘟病毒在生豬糞便中至少能存活一天,要做好糞污處理,脫水干燥后的糞便可作為有機肥應用于種植業。
4.2.2 雙重疫情期間加強豬場生物安全
各入場車輛均需要嚴格執行消毒制度,特殊時期避免私家車入場,嚴格控制車輛的生物安全;生產人員不出場,服務人員限制入場,入場人員必須按照生物安全規定入場,以保證人員的生物安全;凡是入場物資須經過消毒檢驗,確保飼料、飲水等的生物安全;對鼠、鳥、蚊蠅等生物媒介進行控制,且做好死豬填埋工作,防止病原物傳播。